•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考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时间:2019-05-15 03:26: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王弗去逝十年后所做的一首悼亡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古今词评家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其深挚悲怆的感情,哀婉凄凉的境界,千年以来一直深深的打动着读者。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 王弗
      
      一、写作背景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1]已而果然。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王弗的依赖,以及王弗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女子、对苏轼的帮助很大。
      苏轼自然真率,略无外饰。如他自己所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2]不论亲疏,都吐以肺腑之言,快快活活,无忧无俱。所以他作为诗人的苏轼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政客的苏轼无疑是恨失败的,但是幸好王弗是个很细腻和理智的女子,他们两人的性格恰好互相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所以才能共同抵抗人生的风雨。
      这篇墓志铭短短四百来字,但是却详细记了生活中得这点小事,不难看出,苏轼对王弗的依赖和爱恋。
      王弗跟苏轼共同生活了近十一年,生有一个儿子,名叫苏迈。都说红颜薄命,古往今来似乎总是如此!美丽精明的女人更容易被上天妒忌,所谓天妒红颜,古今略同!王弗正是如此。宋英宗治平二年的五月,即公元1065年5月,正值芳华年龄的王弗不幸病逝,年仅27岁。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当时王弗已经病逝十年了,而十年之中,苏轼却没有为王弗写任何悼念的诗和词,这不禁让人怀疑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是不是真如想像中得那么和睦。可是据记载:旧制召试馆职,诗、赋各一篇。治平中东坡被召,自言久去场屋,不能为诗赋,乃特诏试论二篇。记载的是六月举行的一次制科考试,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考试中,苏轼却说“久去场屋,不能为诗赋”[3],不但这次御前考试没写诗,而且此后三年多,从英宗治平二年(1065)六月到神宗熙宁元年(1068)秋天,苏轼一首诗都没写,三年沉默。等到重新吟咏的时候,“衰”、“病”、“老”、“华发”这一类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多地踊入他的诗行,与之前“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涪州得山胡》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候苏轼才33岁。《老子》有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像苏轼这样平日以诗文为言辞的人,出口成章,诗如泉涌,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无声了,这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说过,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的,苏轼的丧妻之痛,在他的心里整整埋了十年,苦苦积郁了十年。
      二、题旨探究
      这首词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苏轼的诗词里,有“梦”出现的字眼有很多,但是每一处都没有标题注明,唯独这首词却注明了是“正月二十日”,“正月二十”是不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呢?有人说过这一天是王弗的祭日,这个说法不正确,因为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明确的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王弗的祭日应该在五月二十八日。
      “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应该是很特殊,苏轼的诗集里收录了这样几首诗:
      1、元丰三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2、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3、元丰六年:《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4]
      这是三首七律,看题目就知道都是这一天写的,并且还都是用同一个韵,苏轼一生写了很多首诗,也有很多首也注明了时间,像“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花盛开”“ 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但是像“正月二十日”这样明确的三年且连用一个韵的只有这三首。
      且看这三首七律:《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去岐亭访好友陈季常、潘丙、古耕道、郭遘,途中所写。诗中最后一句“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则又点明了去年的今天,苏轼在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访陈季常,作《梅花二首》,所以说“细雨梅花正断魂”。
      第二是是《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这首诗写于1082年(元丰五年),时年苏轼四十七岁。他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人出城寻春,忆起去年正月二十日时访友,于是写下和诗。
      第三首《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这首诗是元丰六年正月二十日出门寻春,写下得和诗。
      写第二首诗时,苏轼已经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整整一年,东门指他在黄州住的地方,“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去岁村”指女王城东禅庄院,这是他在被贬去黄州的路上往岐亭郡走的时候,正月二十日临时住的地方,有三个朋友送他到这儿的。 “江城白酒三杯酽”,摆上三杯酒,按照古例来说便是祭奠。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这句和第一首诗里的“断魂”和第三首诗的“玉梅魂”遥相呼应,不应该是踏春访友所写的郊游诗,更应该是一首“含悲带泪,字字真情”的悼亡诗。“已约年年为此会”很明显,就是正月二十日,所约的地点就在那一晚他住的女王城东禅庄院。在第一首诗里有一句 “半瓶浊酒待君温”,苏轼在等谁?笔者认为就是王弗,而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他一起游春的朋友。在第三首诗里“长与东风约今日”更是第二首“已约年年为此会”的深入,可以看出“正月二十日”这一天,不只是访友踏春那么简单,它应该有更深的意义。
      苏轼在《祭王君锡丈人文》中描写王弗的生活环境:“少相弟长,老相慈诲,肃雍无间”[5],她对这一点了解甚透;所以“苏东坡在和夫人王弗结合以前,当有过直接接触”,“东坡和王弗的结合,自主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正月二十日这一天是他们私定终身的日子。
      其次还有,很多学者都认为“短松冈”是王弗的墓地,其实不是,按照《亡妻王氏墓志铭》中所写“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6]如果“短松冈”真是王弗的埋骨之地,那么苏家的祖坟也应该在此了,可是苏家一门三苏,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祖坟怎么可能只是“短松冈“呢,况且苏洵在《老翁井铭》中描写:
      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7]
      这段描写根本看不出“短松冈”的痕迹,很明显“短松冈”不是苏轼母亲的墓地,亦不是王弗的墓地。
      东方龙吟先生也曾考证:青神确实有个王家庄,在王家庄通往中岩山的途中,确实有个山冈,上面全是乱石,松树只能在石缝中生存,自古迄今,这些树一直只有数尺高,是个名符其实的“短松冈”。
      所以短松冈不是王弗的墓地,而是他们二人在婚前经常幽会之地,更是定情之地,正因为这“短松冈”承载了苏轼少年太多的快乐,所以十年梦回,印象中仍是那凄凉松岗。
      刘乃昌认为:“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于此可见作者扩大词境的开拓精神。”与上述观点相似的还有王保珍:“苏轼这首词是词史上的第一首悼亡词。因选用悼亡题材入词而使词境扩大,这是苏轼词扩大词境的实例之一。”[8]朱靖华也认为:“这首词虽属婉约,但却被苏轼创制成一首‘悼亡词’。……用词来悼念亡妻,却是苏轼的首创,也是词史上前无古人的第一次。”[9]所以苏轼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意义,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注释:
      [1]苏轼.《苏轼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版.第472页
      [2]王水照.《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第35页
      [3]延庆.徐度.《退斋笔录.却扫编》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第一六九页。
      [4]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77,1105,1054页
      [5]苏轼.《苏轼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版.第1941页
      [6]苏轼.《苏轼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版.第472页
      [7]苏洵.《嘉佑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406页
      [8]李增坡:《苏轼在密州》.济南:齐鲁书店, 1995版.第343页
      [9]朱靖华:《旷世英才在密州》. 苏轼学会主编《全国第八次苏轼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参考文献:
      [1] [5] [6]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水照.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候延庆,徐度.退斋笔录.却扫编[M] .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4]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7]苏洵.嘉佑集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沉雄.古今词话八卷[M] .清康熙二十八年澄辉堂刻本
      [9]王夫之.谢榛.四溟诗话 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作者简介:常会彬,男,河南省商丘市,河南大学2010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二十 正月 考证 日夜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