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融合媒体云平台现状 我国出版与高科技融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3:28: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加快推动出版与高科技的深度融合,出版单位应坚持以内容为核心向多种出版形态拓展,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和优势互补;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引导。
      
      关键词:出版;高科技;融合
      
      近年来,随着新传播技术革命的加深,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2011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观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时指出,出版单位“要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推动出版和高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把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运用于数字出版,不断丰富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出版内容”。那么,我国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现状如何?融合过程中产生了何种问题?我们应采取何种策略加以推动呢?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出版与高科技融合的现状分析
      
      “出版”与“科学技术”向来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词语。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东汉时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作为出版载体的竹简、帛书被更为轻便、经济的纸张所取代。此后,造纸术和印刷术不断改进,使人们能够阅读更为精美的纸质书籍。当今时代,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速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并相互承载、相互促进,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对出版业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使出版物载体形态空前多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光电技术、数字技术给古老的出版业又一次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版物载体形态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报刊外,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新的出版物形态不断涌现、形式繁多,使出版业再次经历了从创作出版模式到出版载体形态的巨大变革。
      2.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出版的内涵
      网上创作出版、没有印刷环节的手机报刊、网上发行等新的采编、出版和发行方式,赋予了出版业新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多数传统出版单位主动采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他们大都建立了网站,经营手机出版、网络出版等多种出版产品。他们还与科技企业合作,或将出版内容登陆科技企业的电子阅读器,或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终端。2011年4月,《京华时报》推出自己的iPhone/iPad版。同时,出版者队伍日渐复杂,出版模式丰富多样,逐渐形成了以盛大文学等为代表的原创网络文学出版模式,以方正集团等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以同方等为代表的学术期刊数据库营销模式,以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手机出版模式,以汉王等为代表的手持阅读终端移动出版模式,以中文在线等为代表的全媒体出版模式和以网易等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出版模式,还有目前正在开发的电子书包以及云出版模式等。①
      3.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颠覆了出版者、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传统关系
      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使得出版者、创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日渐复杂。网络、手机等出版平台的骤增,使得原有的出版者与精英作家把持出版平台的状况遭到终结。同时,庞大的网络、手机出版主体和作者队伍也为产生一大批如中文在线等网络出版商及安妮宝贝等著名网络作家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土壤,也为中国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出版创作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
      4.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使出版业的影响力迅速扩张
      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2 770万人。②庞大数量的网民为网络出版和手机出版提供了现实和潜在的海量受众。网络、手机等数字出版产品所具有的交互性、虚拟性和智能化、个性化等特性,大大提升了出版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和视觉冲击,也催生了新的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据中国移动总经理李跃2010年7月介绍,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93本书的下载和点击量超过1 000万次,其中一本网络作品的点击量达到了2.3亿次。”③“十一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 050亿元,④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科学技术与出版的融合表现在出版的各个环节,正深刻影响着出版的方式,丰富着出版的内涵,同时也为出版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出版与高科技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与旧的博弈中,总是伴随着阵痛和妥协。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亦是如此,新传播技术、新出版业态的产生和迅猛发展对于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强度显而易见。同时,新出版业态自身在发展中也并非毫无问题。
      1.阵痛——传统出版面临的挑战
      新出版业态具有海量信息、方便快捷、集互动性、多媒体等特性于一身等诸多优势,使其消费群体增长迅速,如今数字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首选阅读方式。在图书方面,传统纸介质图书面临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和电子书等数字出版产品的巨大冲击。2009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民众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显示,我国民众图书阅读率下降到50%以下的水平,成年人各类数字化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在市场上,纸质图书销售量达到百万册的凤毛麟角,而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其点击量动辄几十万、几百万次。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王亚民甚至撰文认为,电子书是传统出版的噩梦。⑤在报刊方面,国内外报刊出版单位均受到不小的冲击。2009年4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纸质报纸,只出版网络版。同时,随着京东商城等网上书店的兴起,许多实体书店甚至破产停业。闻名已久的北京风入松、上海季风书店陆续关闭门店,对传统发行市场震动很大。
      2.博弈——传统出版者与科技运营商的平台之争
      由于电信和科技企业掌握先进技术和传输渠道,传统出版者要开发自己的网络、手机等数字化出版产品,必须寻求与电信和科技企业合作。而很多电信和科技企业依靠电子出版平台,独自出版自己的出版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美国的苹果、亚马逊等均建立了自己的出版体系,并成功使自己的电子书和平板电脑打开了国际市场。在国内,汉王科技、南开津科、广州金蟾等科技企业也相继推出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在手机报刊方面,电信部门及网络、手机等科技企业更是牢牢掌握着数字化出版渠道,传统报刊社不得不在利益分配上做出巨大让步。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利用其先进技术支撑下开拓的广阔市场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并从报纸和杂志的订阅收入中抽取30%分成。同时,由于科技企业和电信部门对于出版业务较为生疏,并且缺乏采编体系和出版内容积累,因此出版作品质量较低,或者肆意复制传统出版单位的出版产品,产生了大量问题。传统出版单位与科技运营商之间的责任、义务及相互关系亟待规范和明晰。
      3.失序——新出版形态问题众多
      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网上资料库、网上书店等出版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发展迅猛,打破了原有的创作者和出版者的传统定位和相互关系。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从事文学、漫画、游戏等出版的网络和手机出版商,导致国有出版社出版平台垄断地位丧失。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有效监管措施,这些网络、手机出版物的出版质量和出版导向便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许多网站以猎奇、猎艳和涉性作品迎合读者低级趣味,赚取点击率、跟帖率和转载率。而且,由于网络出版平台的便捷及低门槛,大量的草根作者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他们的作品参差不齐,许多作品粗制滥造、拖沓冗长、格调低俗。为了吸引读者眼球,部分网络作家功利色彩浓重,使网络文学不断上演着“枕头加拳头”的情节。
      此外,随着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数字出版物的侵权盗版问题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百度文库侵权案等就是对此类侵权盗版问题的一个很好注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前总编辑周蔚华撰文指出:“数字传播条件下著作权的有效保护是世界性难题,侵权和盗版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障碍”。⑥当然,出版与高科技融合中产生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三、加快推动出版与高科技深度融合的对策
      
      出版与高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时代传播技术革命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把握出版与高科技融合的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出版与高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1.促进传统与数字出版产品的融合——出版单位应坚持以内容为核心向多种出版形态拓展
      无论是纸质出版物还是数字化出版物,其实只是出版载体的差异,而出版的核心要素仍然是出版的内容。在新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有人提出了“渠道为王”理论,认为电信、新传播技术企业掌握信息发布渠道和平台,从而掌控出版单位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命脉。但是从近两年的情况观察,“内容为王”仍然是出版界颠扑不破的真理。电信部门显然缺乏经营出版的经验,大量丰富的出版创意、出版形式、出版内容还需要出版单位予以提供。而百度、汉王等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中由于缺乏成熟出版运作经验和高素质出版队伍,也遇到了出版原创不足、出版物版权纠纷等诸多问题。因此,从内容采编制作角度来说,传统出版单位拥有成熟的采编制作机制和高素质的采编队伍,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传统出版单位应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强化“内容为王”理念,以加强出版内容核心要素建设为基础,主动推动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不断丰富出版内容的传播发布形态,增强出版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2.促进传统出版单位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融合——双方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从市场分割的角度来讲,传统出版单位与涉足出版的高新技术企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由于二者之间各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又各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如果绝对化竞争而没有妥协,对双方均没有益处。而换一种角度考虑,则双方恰恰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具体合作方式很多,一种方式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传统出版单位提供内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传播出版平台,约定出版内容创作编辑和数字传播渠道之间的合理利益分配,从而实现双方的强势互补,共同开拓巨大的数字出版市场。2010年3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上海出席数字出版产业链共赢峰会时指出,要“鼓励内容提供商与阅读器生产商、渠道提供商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构建完整产业链”。⑦另一种方式则是企业并购。实力强大的出版单位和数字出版企业之间可以考虑互相并购,这样可集诸多优势于一身,实现出版单位的出版形态扩张和产品结构调整,打造真正现代的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多种出版载体形态于一身的大型综合出版企业。而如此,也利于相同内容的多出版载体形态的发布,更易形成市场合力,塑造出版品牌。从政策层面来讲,出版单位收购技术企业是国家允许的。而由高新技术企业或数字出版企业并购传统出版单位,目前尚受到现有政策限制和体制制约。
      3.加深出版与高科技的融合程度——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
      先进信息传播技术、出版技术等的研发应用,直接关系出版产品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受众在出版载体、内容等方面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直接关系到出版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未来兴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及早规划,加大投入。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电子纸和新闻出版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在云出版技术、卫星数字发行技术、移动网络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多媒体技术、阅读终端技术等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掌握一批数字出版、新媒体领域的核心技术,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出版技术支撑体系。
      4.营造出版与高科技融合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引导
      目前,有关推动出版与高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对于数字出版的管理也缺乏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和布局,策划打造一批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龙头和品牌企业、重大出版科技工程。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财政、税收、建设用地、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应抓紧制定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数字出版产品的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规范和引导出版与高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加强管理,一方面强化网络监管和内容审核,严厉打击非法和低俗内容传播。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对数字出版产品侵权盗版问题严重的治理措施,切实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出版产业规模很大但发展质量不高。正如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所言,我国是出版大国但不是出版强国。而新传播技术革命,出版与高科技融合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业发展提供了一条近似相同的起跑线。在推动出版与高科技深度融合方面,如果行动迟缓,我们将丧失发展契机,更会被时代和读者所抛弃。因此,一定要牢牢抓住新传播技术革命这一历史机遇,把加快推动出版与高科技的深度融合作为我国出版产业提高发展质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推动我国出版业走高科技含量之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出版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催生新的出版业态和传播科技,推动我国出版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出版产业发展处处长)
      
      
      
      注释:
      
      ① 柳斌杰. 在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推动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在全
       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11-10.
      ② CNNIC.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
       tech.省略/special/cnnic28/,2011-06-30.
      ③ 郭丽君、颜维琦.手机传播要用先进文化引领[N].光明日报.2010-
       07-26
      ④ 数据来自2011年中国IT两会第七届互联网年会.
      ⑤ 王亚民. 电子书来了,传统出版还能走多久[J]. 中国编辑,
       2006(3).
      ⑥ 周蔚华. 通过加快改革解决我国数字出版转型中的制约因素[J].
       出版发行研究, 2010(12).
      ⑦ 孙寿山.传统出版要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EB/OL]. http://www.
       gapp.省略/cms/html/21/367/201011/706012.html.

    相关热词搜索: 高科技 对策 融合 现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