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意外的精彩_遭遇“意外”也精彩

    时间:2019-05-13 03:18: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潜伏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各种预料之外的生成性问题都会在学生中产生并影响教学活动。笔者从精心地预设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三个方面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与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意义,使有“意外”的课堂也精彩纷呈。
      【关键词】遭遇 意外 精彩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要求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充分利用课堂中学生所提出的生成性问题资源,去积极实现非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富有灵活性、技巧性和开放性的,在这个过程中潜伏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学生大胆的发言和提问随时都有可能影响预设的教学目标。怎样使这些不经意的或不如意的“麻烦”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来服务于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精心地预设生成
      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在展示某个情景后,先不急于直奔主题,可以问一问学生:“通过这个现象你想要知道什么问题”、“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鼓励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度提出问题。
      【案例】在初一“生物与非生物”观察蜗牛的授课时,面对着课前已经准备好的蜗牛,我是这样提问的:“通过观察蜗牛,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把心中未知的谜团通通释放出来:蜗牛吃什么?蜗牛壳的外形都一样吗?蜗牛能活多少岁?蜗牛怎样生孩子?蜗牛的鼻孔在哪里?蜗牛有视觉吗?有听觉吗?有触觉和嗅觉吗?这些发散性较强的问题或许是我意想不到的、或许是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甚至觉得根本用不着讨论、没有一点价值的。但每一个问题的背后,无不传递着学生真实的思维信息。
      这样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眼”,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创造生长点,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良性思维活动中,产生积极的互动。抓住这个“题眼”,我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二、机智地筛选生成
      生成资源来源于课堂。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筛选可利用的问题资源和无利用价值的问题资源,避免课堂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案例】在之前提到的“蜗牛”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有关蜗牛的研究内容。这些问题中有些是紧扣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如:蜗牛生活在哪里?蜗牛有视觉和听觉吗?有些是没有价值或无法探究的,如:蜗牛能活多少岁?蜗牛怎样生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作出理性的判断,哪些生成的新问题需要放大?哪些问题通过再思考再讨论后有可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为避免教师认识上的倾向性,也可以请学生来评一评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比较分析,不断强化对问题价值的判断,以尽可能减少学生过多盲目的提问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对脱离科学教学内容及目标太远的生成性问题,应善意委婉地告知学生,有待于在今后的科学课或其他课程中去探讨。
      机智的筛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筛选成功的问题资源,可使课堂教学收缩自如,有的放矢。
      三、巧妙地运用生成
      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资源,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但是绝大多数的生成性问题是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只要教师及时调整预设,引导得法,它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1.抓住生成,变废为宝
      【案例】在初三“常见的有机物”这一章节的复习过程中,有道选择题中说到乙醇属于可再生资源,其中有一个同学突然举手提问:“老师,乙醇应该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它不是用一点少一点的吗?”他的这一提问,使安静的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众说纷纭。学生的这种反应,是我所没有预设到的。我让持有不同答案的两组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并且让他们说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以及乙醇的来源。很快结论就出来了:乙醇虽然是用一点少一点,但是短时间内可以通过有机物的发酵再生,所以它属于可再生资源。
      在这里,教师机智地将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事实转化为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了错误背后的新价值。
      2.运用生成,异中探真
      【案例】在一次上有关物质鉴别的校级公开课时,其中有道题目是这样的:用一种试剂如何鉴别NaOH、Ba(OH)2、H2SO4溶液。当时我经过删选,排除选择用Na2CO3溶液来鉴别,并紧接着想做下个例题时,忽然有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目为什么不可以用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跟氢氧化钠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跟氢氧化钡溶液既有蓝色沉淀又有白色沉淀产生,而硫酸铜溶液和硫酸溶液不反应,不是也能达到鉴别的目的吗?”这毕竟是一堂公开课,是继续我的内容呢,还是解决他的问题,很快心里有了结论。我对学生进行鼓励后,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很快有学生得出白色沉淀混在蓝色沉淀中根本看不出来,得到无法鉴别的结论。还得出,实际的化学反应非常复杂,最好是选用简单而又现象明显的试剂进行鉴别。后面的十分钟的时间就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束了。在这堂课中,求异存真的学习态度和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面对课堂中预料之外层出不穷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应精心地预设生成,点亮智慧和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善于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筛选和引导,挖掘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巧妙地把它们与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意义,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初中部)
      

    相关热词搜索: 意外 遭遇 精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