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城乡收入差距的条件概率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对健康的影响分析

    时间:2019-05-07 03:14: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之后,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条件概率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城乡 收入差距 条件概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入手。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并且收入水平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增幅却呈现出波动态势,且波动幅度相当大。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85年以前出现明显上升,增幅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1985年后增速大幅下降,1993-1996年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大幅增长,1997年以后增幅又迅速持续下滑,且下滑的速度远大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22.1 %骤然降至1997年的8.5%,以后几年分别为3.4%、2.2%、1.9%,增速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2.57,说明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前已经存在;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1.86,这是农村改革的成效显现的表现;1991年达到2.4,以后的十余年一直居高不下;1994年达到2.86,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有所缓解,达到新的谷底为2.47,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以后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3 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23;2004年和2005年收入差距有回升的趋势,但2005年收入差距指数仍保持在3.22。
      考虑到农民收入易被高估(如自产自用部分估价高),而城镇居民收入易被低估(如各种福利性补贴不能涵盖等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更大,据测算约在4-5倍左右,甚至可能达到六倍。从国际范围加以比较,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800-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一般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5-2倍。所以,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居世界之首,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而金融资产占全国的比重不到30%,社会购买力只占全国的36.7%,农村消费不旺,内需难以启动。一般而言,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收入水平越高,消费倾向越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越高。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向消费倾向比较低的城镇居民倾斜,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的消费水平,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造成初级消费市场难以向高级消费市场发展。
      (二)不利于开拓农村市场
      1985 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主要向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居民消费品需求的市场份额与其占人口总数近80%的比例极不相称。1979-1986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 59.23%。1985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该比重持续下降,1995 年降至39.98%,2000年进一步降至38.19%,而仅占全国总人口36%的城镇居民其商品零售额却占61.81%。
      (三)不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从需求角度看,城乡经济互为经济领域的两个部门。如果农村人口长期处于生存收入水平,那么城市工业生产的产品除非用于自身消费或出口,否则,农村人口因有效购买力不足,城市工业发展将遭遇市场需求瓶颈制约,城市经济增长也就失去支撑。
      从宏观角度看,收入差距本身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结果,但是它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互动的作用。过大的收入差距会破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扭曲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经济效率;更重要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破坏经济持续增长所需的和平经济建设环境,加大了社会稳定承诺成本,最终影响到全面小康的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的条件概率分析
      机会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根源。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们的收入水平取决于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可使收入差异均等化,即综合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培养了同质劳动力,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然而该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以完全竞争环境为前提的,在其中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而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市场是分割的(地域或城乡),教育机会、就业机会不均等,劳动者首先面临的是机会不平等,其外生性决定因素往往超过自身的努力。
      机会不平等理论主要研究了市场分割状况下或制度上的歧视性设置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如在制度上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存在歧视,农村居民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而导致农村居民难以通过内生人力资本投资来改善自身的收入能力,从而沦为贫困人口。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是造成城乡关系失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并存的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现象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这种经济结构上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实质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差异会引起制度安排上的差异,而制度上的差异又会固化甚至加剧经济的差异性。
      仅仅从经济因素看,由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制度上的歧视结构,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使得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难以享受同等的就业机会;更进一步看,由于城乡的经济差别,城乡居民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差别也是巨大的,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这些人力资本提高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差异,又导致了进一步的劳动能力和就业机会的差别,从而加剧经济上的差别,形成恶性循环。
      从上世纪50年代,我国采取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通过统购统销、户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把农民固定在农村,让基础脆弱的农业及本已非常贫困的农民担负起为实现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和经济剩余的任务。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村税收和支农支出相抵、既不合理又不科学的农业税计征方法、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对农民几乎属于空白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来实现“以乡养城”的目的。有专家估算以上几项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安排,使全国农民每年向城市做了大约2万亿元的贡献。
      从上文分析可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其结果是严重扭曲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形成在收入水平、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平等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社会集团,使农民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从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的本质是城乡劳动者没有公平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这一问题可以纳入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问题的讨论范围。劳动者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参与生产的角度出发,劳动者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是劳动者参与分享的三种主要方式。劳动者的教育问题涉及劳动力能否同质,就业问题涉及劳动力市场是否完善,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劳动者能否平等的化解市场化中带来的风险。因此能否公平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主要看这三者的机会是否平等。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的论证将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同质性,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二是劳动力市场的平等性,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三是化解市场风险的平等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等。
      (一)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综合教育的全面提高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我国的教育主要由各省、市、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因此,经济落后省份普遍存在投资不足问题,再加上投资的城市偏向影响,城乡居民在受教育机会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方面存在差异,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将直接导致其没有竞争优势。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小学文化程度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5%,分别高于城市23.8%和4%的水平。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是,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收入增长3.5%至5.5%。山东省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据山东省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04年末,全省农民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9%,小学文化程度占21.5%,初中文化程度占53.5%,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9%。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而城市人口则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无疑是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也是影响城乡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农业部门还是非农业部门工作,无论在农村劳动还是城市打工,农民接受的教育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产率、适应能力及收入水平。
      假设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达到城市水平65.4%,并且增加的部分来自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设此条件为A),那么增加的这部分人口所增加的受教育时间至少是4年。
      P(收入增长/A)=P(A条件下的收入增长情况)/P(A)
      0.14/0.654=21.4%   其次,农民负担过重。农村改革以后,农村基本经济关系随着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却延续了人民公社时期的游离于国家财政收支体系以外的做法。造成农民既对自身所在社区的经济负担,又对国家的经济负担。加上不合理的农业税收和“三提五统”使农民负担甚重,这是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和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农村资金流向城市。1998 年,农业获得当年总贷款的7%,乡镇企业得到9%,这 16个百分点背后是70%的农村人口。2000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9937亿元,而用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10%左右。
      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0%(设此事件为A),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0%(设此事件为B),1998年,农业和乡镇企业获得贷款的总额的16%(设此事件为C),工商业和城市企业获得贷款总额的84%(设此事件为D),2000年,农业和乡镇企业获得贷款总额的10%(设此事件为E),工商业和城市企业获得贷款总额的90%(设此事件为F)。
      P(AC)=P(C/A)*P(A)
      P(AC)=0.16*0.7=0.112
      设:P(BD)=P(AC)=0.112
      那么:P(D/B)=P(BD)/P(B)
      P(D/B)=0.112/0.3=37.3%
      这与84%差距非常大。
      P(AE)=P(E/A)*P(A)
      P(AE)=0.1*0.7=0.07
      设:P(BF)=P(AE)=0.07
      那么:P(F/B)=P(BF)/P(B)
      P(F/B)=0.07/0.3=23.3%
      这与90%差距非常大。
      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企业贷款所占的比例与农业的贡献极不相称,从农村吸储多、放贷少,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
      结论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造成了机会不平等现象,通过条件概率分析可知,教育机会不平等,就业机会不平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平等对城乡收入差距有重大影响。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安排能够使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公平参与收入分配,减少交易成本和内化外部性。由于我国的市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现存的某些制度以及各种市场竞争规则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公平竞争规则不可能得到全面贯彻,从而人为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要素市场的严重扭曲。因此,积极推进制度变革,努力实现机会均等,促进要素流动,并通过要素流动使得报酬平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收入差距自然收敛的根本制度选择。
      
      参考文献:
      1.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1998(1)
      2.蔡 ,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三联书店,2003
      3.张平.增长与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李景春.就业壁垒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3(11)
      
      作者简介:
      任一萍(1980-),河北秦皇岛人,女,200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统计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分析。

    相关热词搜索: 概率 城乡 收入差距 条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