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农村《品德与生活》课堂效率的策略

    时间:2019-04-22 03:18: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新课程非常注重孩子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行为与习惯的养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通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三条轴线,构造孩子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的儿童生活,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夯实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巧妙设计教材,让活动引发兴趣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能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内容应贴近生活。
      1、从活动中获得体验
      《我喜欢我们班》是小学一年级中的一篇课文,一年级的儿童是刚从幼儿园进来的,此时的儿童是怀着渴望与不安的心情跨进小学大门的,他们将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其中首先要碰到的是如何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学,并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于是,我采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游戏,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小朋友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小朋友懂得班内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同时,我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小朋友,提醒违纪的小朋友,从而让小朋友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好习惯。在整个游戏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上,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活动气氛热烈融洽,让儿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愉快。
      2、从实践中学会学习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品德与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学习的。本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第一册《我爱冬天》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冬天的来临,体验大自然的美。
      3、从讨论中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由于学生年龄等各方面的限制,我们组织的讨论容易流与形式。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讨论,完全可以让学生找到需要讨论的话题。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
      二、巧抓课堂生成,让互动激活兴趣
      1、充分预设 相约生成
      作为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我们在教学时,如果一味地坚持教材为本主义、死搬硬套地按照教师的预设去实施教学,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背离了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资源缺乏,德育的功能就无法实现。思想品德课要实现“明理、导行”的教育功能,其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利用预设的教学资源,同时又要利用课堂中生成的信息;既要利用传统的价值观念,同时又要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既要利用正面的典型,又要利用反面的事例。只有开放,才能促使生成;有生成,才能凸现德育课程的功能,才能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彰显德育课程的“人本”特征。所以,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与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后者自然会使学生感悟得更深刻、内化程度更强、教育效果更好。
      2、变“废”为“宝” 尽享生成
      课堂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的交流,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抓住这些机遇会让我们的课堂高潮迭起,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最近刚上了一年级的课《我的爸爸和妈妈》,在“我长得像谁”的这一环节中,班级中很多小朋友带来了跟爸爸或者和妈妈的照片,很有兴趣地像大家介绍我跟爸爸、妈妈哪里像,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长得跟我爸爸妈妈都不像的。凑巧的是这位小朋友的妈妈正在本校上班,我就请她把妈妈请进了课堂,让其他的小朋友来说说他们到底长得像不像,其他的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更高了,(当然上这样的课教师还必须事先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使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3、凸显智慧 邂逅生成
      曾听一位老师执教《品德与生活》第三册《我爱您,祖国》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当进行到师生互动交流“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一环节时,许多学生都被我国各族人民奇异的风俗习惯所深深陶醉,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不和谐音”,她并没有轻易加以否定或批评,反而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展开大讨论: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几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这既是一个老师教学机智的表现,更是教学功底的流露。往往在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越能让人细细品味,久久回味。
      三、开发农村资源,让评价紧扣心扉
      农村的儿童社会交往活动较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加上校园文化生活不太丰富,这些都给品德与生活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带来不利影响。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并且要以身作则参与资料的收集,及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帮助。例如在教学〈中秋节〉一课时,农村较注重中秋节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我们可以因地制宜,走入家庭去感受中秋节的浓浓气氛,也可以带上月饼一边慢慢品尝一边伴随音乐倾听中秋节的传说。同时还可以交流各个家庭不同的过节方式,旨在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果园、田园、林中、溪边,亲身投入拾麦子、掰玉米等实践性课堂中让学生受到教育。把农村田间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带给我们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要将挑战变为机遇,将机遇变为现实,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必须有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配合。教学实践让我们深感:品德教学必须反映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用活动来支撑,用兴趣来驱动,用情感来维系,用心灵来体验,让老师来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让孩子用美好的心灵创造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 品德 课堂 效率 策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