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动情与入境|最动情语文老

    时间:2019-03-30 03:21: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体会、涵泳、感悟,通过把局部融进全篇的联系思考,由外表到内心地体会了人物情感,再加上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这种以情激情、悟情明理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文的同时,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呜,从而产生物我两忘的境界。反过来也深化了认识,学习到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同他们一起去爱、去恨、去创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形成自己的高尚人格。
      关键词:阅读;动情;入境;联想;感悟;体验;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37-01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流利情感和体验,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这一要求就是为了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文章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在语文学习中就感受不到人性的美,社会的美,自然的美,也就不可能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高尚人格。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情感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认知、情感、教学质量是教育中的三个主要变量。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以引起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了阅读教学中的动情与入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内容,领悟作者倾注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呢?“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虽是古人之谈,但作者只有进入其所描述的那种艺术境界,才能真正体味、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与文章中的人物、情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人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情感的浸润中,思想感情才能得到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想“入境”,必先“动情”只有动了情,才能酝酿出课文所需要地感情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步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读红楼充宝黛自命风流。”就是动情与入境的具体表现。
      一、指导学生确定课文感情基调、把握速度
      文为情之物,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感情基调。或轻松愉快、或兴奋激昂、或亲切深情、或悲壮凄伤……,即使在同一篇课文里,也注意指导学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换感情的基调。感情基调与朗读速度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表现紧张、惊惧、欢快、愤怒等情绪和场面的文字,朗读的速度比较快;表现沉思、悲伤、悼念的文字感情比较深沉,朗读速度要慢;交代、介绍、说明和叙述等文字的,感情基调比较轻松,速度要适中。把握好文章感情基调和朗读速度,是酝酿感情进入角色的重要方面。 二、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搞好范读
      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与作者所处的当时环境密切相关。教师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容易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如我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先介绍时代背景,当时,作者魏巍是一九五零年冬赴朝鲜前线任志愿军随军记者的,写了二十多篇作品。其中本篇记叙的是一九五八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缩短了时空距离,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打下了基础。
      为了尽快让学生动情入境,我通过神态、表情、语气、动作等去感染诱发,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范读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听读要求,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学生在老师感情完全投入的朗读中受到浸染,使心境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相沟通,达到了入境动情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展开联想
      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凭借词句来表达的,如果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就会有感受、有发现。如《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抓住了“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丢下”“背进”“唯一”这些重点词语,结合有关的句子展开联想,使大娘的高大身影就像电影一样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被带入“剧情”,深刻理解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体会到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学生被课文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情感深深的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呜。
      再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板书“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让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咀嚼诵读有关语句,体味桂林山水的特点。抓住“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结合景物描写的句子,展开想象,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立体的形象图画,感觉出“漓江水”“桂林山”的美。
      四、引导入戏以情激情,悟情明理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使学生有所学,首先老师通过挖掘作者之情以激发学生之情。教学中,我努力把文中的精华展示出来,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感情基调,挖掘作品深层的情感,然后千方百计的让学生“披文以入情”,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情感熏陶。如《金色的鱼钩》是一篇感情深沉,催人泪下的革命回忆录。开始写老班长笑着说,中间写他皱起眉头,最后又写他笑了。我提问:老班长的前后两次笑,笑的一样不一样?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认识到:老班长的头一次笑,是故意装出来的。因为老班长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为关怀的老红军。而今天,“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内心充满了自责,根本不会笑。但他想到前一晚,同志们发现他一直吃草根和鱼骨头,心情激动而又忧郁。今天大家会不会不吃这鱼汤,而要自己吃?所以,他装出了一个笑容(还编了一句“假话”—“好大的一条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想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此动员大家吃鱼汤。同志们不吃,他皱起眉头。后来总算吃下去了,他又笑了。这第二次笑,才是发自内心的笑。所以老班长只是嘴边露出了“笑意”且仅有“一丝”。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样的阅读教学,通过对文章的反复体会、涵泳、感悟,通过把局部融进全篇的联系思考,由外表到内心地体会了人物情感,再加上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这种以情激情、悟情明理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文的同时,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呜,从而产生物我两忘的境界。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准确的掌握课文内容的主题,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入戏”,沟通读者、作者的心灵,通过各种手段,就一定能强化教学中三个变量之一的情感,在情感的深化中,师生共同受到教育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综上所述,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美,社会美,自然美,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动情与入境。因此要指导学生确定好感情基调和把握好速度,“披文以入情”在悟情中明理,受到教育感染,以形成高尚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路志平主编《语文课程 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杨再隋 著《怎样认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语文建设》杂志 总154期.
      [3]董耀会主编《当代教育教学文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4]《山东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入境 动情 语文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