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女配逆袭记传山_最爱故纸堆――新时代阅读记

    时间:2019-03-27 03:28: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这里是“秀场”,为你提供一方书写的舞台。没有鲜花掌声,没有摇旗呐喊,只有理性的思维与激昂的热情,在文学的天地里挥洒青春的汗水,收获智慧的果实。   【Key word解读】
      2011年夏,京城的文化地标,被誉为几代人精神家园的人文社科书店“风入松”,因租金过高、环境陈旧等原因被迫关门停业。这条消息一出,多少嗜书之人扼腕长叹,哀声遍野。其实这样的“一声叹息”早在几年前便已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书店”这样一个曾经属于精神集散地的实体,已经逐渐被湮灭在商品化大潮之下了。在“关门大吉”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也是一个在电子化时代和快餐文化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纸质阅读的寒冬真的无法驱散了吗?文字阅读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离我们远去?喁喁独行的究竟是没落的书籍,还是我们的精神?
      
      当铅字渐渐消失
      蔡昊伟
      
      听到“风入松”书店遭遇关门大吉的新闻,我的内心有一丝失落。幽幽星光下,琴声袅袅;风声轻轻入松林,星辰无声。风入松,一个充满意境的名字,却在一个全然没有意境的时代,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未来,人们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体会这份淡然清雅的读书之气了。这是一种悲哀,为那些在喧嚣尘世中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柱的纸张,也为在书店拥有无数珍贵回忆的人。虽然所去过的书店不同,留下记忆的地方也不同,但是本质都是相同的,我们都曾在那些纸张中嗅着油墨香,寻找心中的最爱。其实,“风入松”书店的悲情结局已不是偶然,也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此之前,许多实体书店因无法承受各方压力和亏损的事实而纷纷倒闭。这些让生活在新阅读时代的我们不得不思考――实体书店纷纷倒闭,逛书店会不会成为教科书上的历史?纸张阅读的未来在何方,最终又将何去何从?
      一切事物都有其诞生与存在的意义。纸张自发明以来就注定要承担起历史所赋予它的责任。想想它自古以来的贡献吧,辉煌灿烂的岁月让人难以忘怀。思想更迭,社会变迁。如果没有纸张的记录,后世又怎会拥有上千万年的记忆,又怎会读到那么多的传世之章?浸染黑墨,散发淡淡幽香的纸张装订在一起,便成就了书籍的生命,流传于大街小巷,向世人诉说着已经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着的,那些故事。因为有了纸张,有了书籍,人类的智慧得以继承,我们的故事才有了最终的归宿。
      但是,这个世界总是被无形的力量推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各种顺应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存在总是不断被创造。网络,一个庞大发达的传播系统,代表了高速更新换代的时代潮流。数以万计的资料、书籍在这个“没有边界的国度”里传播。各种电子书下载平台,网络在线看书、购书不断发展。低廉的成本、便捷的服务以及潜力巨大的市场都为网络书店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先天优良的竞争环境。网络书店的互相竞争压价对实体书店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信守着“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竭尽全力地节省每一分钟,吸收着各种便利快捷的快餐文化,从而忽视那些不起眼却又重要的东西。多少藏匿在书籍里的人情味和书香气息被这快餐文化高速发展的洪流所冲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最难忘的书,我们焦急地穿行在一排排高高的书架中,寻找着心里的那本书,直到“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感觉,就像偶然与自己心中暗暗喜欢很久的人不期而遇一样,让人难以忘怀。整齐摆放的书架,琳琅满目的书籍,白净柔滑的纸张,淡淡清幽的墨香,是书店留给人们的印象。在我看来,每个人在收到一本韵味十足的书籍后,看着扉页上留下的认真笔迹都会感到一份难以按捺的兴奋和满足。而这种感觉绝不是从网络上下载一款电子书籍的方便快捷所能代替的。
      谁都不知道在这汹涌的时代潮流中,举步维艰的实体书店还能走多远。在我看来白纸黑字堆叠而成的书籍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文化,更蕴涵着一种精神。电子图书和纸张书籍相比就好像洁白盈盈的月光永远无法代替太阳的光辉无限。当书籍一步一步从高墙深宫的贵族宫殿走入平常巷陌的百姓院落,就注定了它将成为指引人们由黑暗走向黎明的明亮灯火。这些书籍的历史功劳从来都是不可磨灭的,也是电子书籍永远也无法替代的。有谁愿意让纸质书就这样,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
      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往年飘落的枫树叶,字里行间遗落着叶子和油墨交叠残留下的味道。人是恋旧的,不经意看到书页上曾经草草写下的小诗而泪流满面;人又是无情的,甩开残破的封面与被时间偷走光泽的铅字,义无反顾地奔向电子书的怀抱。或许有一天,逛书店会成为尘封在记忆中的历史。虽然,这种结局不是每一个爱书之人想要的。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有所思考;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伸出手来挽留住一同逛书店的时光;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实体书店继续存在下去……或许有太多的“或许”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去怀念我们曾经最爱的故纸堆。
      
      噪蝉林静好读书
      雅 铭
      
      我曾幻想过这样一幅场景:清晨,太阳倦懒地爬上天空,我坐在树下,湿软的苔藓是世间最舒适的坐垫。迎着熹微的光线,我静静地翻着一本不知名的书――书的装帧不一定精美,但里面的每一页纸、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如林间温柔清新的微风,轻轻抚平我心里的丝丝褶皱。或许,还会有一缕底气十足的蝉鸣,趴在树干上的小小昆虫热情地展示着歌喉。这曲旋律,反而让林子有了一份充满生机的、别样的安静。
      人生在世,若是有幸能如此安静地读一会自己心爱的书,怕也不枉活过一场。我喜欢一个人读书。左手轻托书脊,右手滑过书页,行云流水般翻到下文。纸质书和手指有着天生的契合感,摩挲着淡黄的书页,心里会泛起别样的欢喜。此时,除了指腹与书摩擦的声音,四周的一切,都应归于安宁。书中自有天地,有鸟鸣,有风声,有雨歌,有阵阵花香,有殷殷其雷,有泠泠溪水。一本书,一个世界,外界的一切纷扰在此时都化为虚幻,蒸腾为别样的安宁。
      在外旅行,我总喜欢到当地的书店逛逛,书店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最直接的反映。虽说没有那份幸运能去台湾的诚品书店或是南京的先锋书店看看,但去年在北京,我也有缘邂逅了两家别有意趣的书店。在我投宿的那家旅馆旁,有一家规模不小的万卷书店。店分两层,第一层皆为旧书,走在这些泛着历久弥新的书香的书架间,我的思绪也变得悠远苍茫。深呼吸,浓郁的古老气息让人心旌摇曳,难抑欣喜。书架间仅寥寥几人,神态安详,气质儒雅。二楼面积略广,但见楼体由北方房屋特有的房梁支撑,想必是由一家旧时民房改建而来。与其称之为书店,倒不如将其比作迷宫,在书丛间兜兜转转,竟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原来上楼的地方。店员多为大学生,面带微笑,眉目清雅。读者多是心有浪漫之人,看书前会用纸巾擦拭书籍。心中多有感慨:一家书店,所看重的不仅是书籍的种类,装潢的精致,服务的周到,更应考虑所吸引的读者素质,这是体现店家实力最直接的办法啊。店内有一酒吧,吧内仅开一灯,蓦然踏入,看到暗暗圆木桌,听到低低交谈声,闻到隐隐酒水香。时值深夜,四下寂静无声,但这一隅的微弱灯火,却给人以安定的力量。
      次日清晨,在北大附近的一条街道上,我看到一家独出心裁的书屋:墨盒子。店面整洁纯白,店名采用墨盒子的拼音,成七彩色,恰似一道婉丽的彩虹破空滑过,落在书屋。整个牌面典雅高贵又不失亲切感。步入“墨盒子”,清越的钢琴曲如潺潺溪水泠泠淙淙倾入耳中,在心间温柔流淌。迎面看到几只手编竹篮,篮里放着各种本子、铅笔和明信片,但每种仅两三件,价格与体积更是不成比例。有一些薄薄的明信片,画有钢笔素描,十足的文艺范儿,还有一些厚厚的线状仿古册子。店内还摆放着一些画册,几米、朱德庸、夏达、姚非拉、小皇以及国外的一些画集在此汇集。同样,每本书仅有两三本代售,想必是店主有意为之。书屋略显低矮,一面镜子巧妙地将书屋“扩大”了一倍,让书屋既充满温馨,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店主是名中年男子,声音动听,蓄着络腮胡,戴黑框眼镜,遗憾的是没有扎一鬏小辫子……结账离开时,我心有不舍,店员微微一笑,轻声道:“今后多来哦。”爸爸说:“这墨盒子卖的不是书,是艺术。”我深以为然。
      在电子媒体泛滥的今天,能够亲身处在这样一种简单愉悦的阅读环境中,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有句话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墨盒子”这样的文化创意对纸质书的推广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实体书店面临市场猛烈冲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变通。“墨盒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出售纸质书的同时,将音乐、图画等文化形式结合,形成一种吸引人的文化氛围。既是卖书,亦是卖艺术。与“墨盒子”的相遇让我发现,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去卖,这样去读!当然,对于出版商来说,我建议向郭敬明团队学习一下进行商业创新。虽说有人抨击他将文学过于商业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给许多富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对文学燃起信任和热情。纸质书在郭敬明的手里,变得不再那么冷门,很多书甫一出来便销售告罄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有些悲观者在哀叹纸质书没有明天的时候,我想我一定在那些最后依旧捧着书本的人中。
      
      
      纸坊的没落
      东 博
      
      近闻京城拥有16年历史的著名人文社科类书店“风入松”宣布歇业搬迁,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许多爱书之人在哀叹之余,也只能选择默默接受,将重心移到数字阅读之上。在北京,陷入类似困境的民营书店不止“风入松”一家。在这之前,第三极书局、北京五四书店、席殊书屋都相继消失不见,北京三联书店向外宣称规模收缩。北京之外,重庆经典概念书城结业,季风书园上海徐家汇概念店开张不久即关门大吉。在豆瓣网上,拯救书屋、书局的活动此消彼长。纸坊的没落,或许已经开始。
      我没有见证过纸张书籍的诞生,在有生之年也注定不会见证它们的消亡。但是,我却“有幸”经历了这样一个时代:电子屏幕取代了墨香书卷气,纸张书籍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爬到书架上翻那些错落的书籍,虽然并不认识书上面笔画繁复、横横竖竖的字词,但是那种书籍独有的墨香却将我深深吸引。那个时候,逛书店是最令我高兴的事情之一,每当我兴奋地穿梭在高高的书架中间,指尖触过那一本本装帧或精美或简单,封面或华丽或淡雅的书时,内心便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愉悦。上学之后,每个学期最令我开心的事情就是发新书。望着一本本崭新的书,我贪婪地将头埋入书页之中,嗅闻着那散发着淡淡墨味的香气。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期待,这种盼望,这种欣喜,这种陶醉渐渐地退出了我的生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逛书店的次数开始减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书架上的书落上了一层薄薄的灰。
      哲夫说:“书籍本来应该是承载文明、普及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应该让人用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曾经,这句话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现在,这句话是在回顾一个事实。在这个到处都是高楼林立、追求金钱的社会中,书也一样,极尽奢华,比谁更高档。它们躺在书架上,烫金的书名,高贵的封面,却再引不起我愉悦的感受。望着书架上越来越贵的书籍,我开始成为书店特有的一道风景之中的成员――“光看不买”族――在书店你或许会经常见到这样的人,或是在转角的楼梯上,或是在落地窗下的平台上,甚至是在书架的最底层,他们抱着书一看就是一天。不是他们愿意在书店里人挤人的地方看书,也不是他们舍不得花钱买书,而是书太贵,买不起。当“读书”与“买书”这一对本不应该冲突的“兄弟”起“内讧”时,我的选择是那样的艰难而无奈。书的价格真的如同书架一样,越来越高,最终我只能望着橱窗里高傲而少人问津的书,然后一狠心,向着网络购买、下载电子书的道路一去不返。就这样,我离开了书香,离开了纸质书,离开了书店,离开了童年时美好的读书时光。
      在听到这么多书店关张的消息后,我的心上泛起一阵复杂的情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这句名言仍旧被时常引用的时候,书籍本身,已经不再是文明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而是成了收藏、炒作、增值等等的工具。“把书籍变成收藏品,变成投资的商品,这是一种悲哀。”我在思考,到底是书店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书店?抑或是这个时代抛弃了书店?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日渐衰落,作为上千年文化传播的承载物――书籍,正在夕阳下放出最后的余晖。

    相关热词搜索: 故纸堆 新时代 最爱 阅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