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新文言文专题三 动静相映 写情造境]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

    时间:2019-03-21 03:27: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之中,表现客观世界的运动美是艺术的职责之一。描绘自然风景的诗和画,虽然时常呈现出一种恬静和煦的意境,但仍然蕴涵着丰富的动态美。我国古代艺术家虽受“人生而静”“静则生慧”的静观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耽乐丘壑、醉心林泉山水,但仍对自然界的动态美有着极敏锐的观察力。中国的艺术,无论是诗歌、绘画、书法,还是音乐、建筑、园林,都喜欢表现一种流动飘逸之境。这正是莱辛所说的“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动态美,是一种“媚”(《拉奥孔》)。游目骋怀、卷舒流动之美,是中国艺术的特质。
      
      寻根溯源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流转飞动之美,根源于一种生命意识,这便是“气”的哲学。生命的流转,遵循着某种韵律与节奏,这就是《易》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既然是有此一阴一阳的生命节奏,于是便呈现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远一近、一往一复、一动一静、一俯一仰种种生动姿态。这一哲学落实到美学层面,便是虚实、远近、动静等审美原则与表现手法。当然,严格地说,这不是简单的技巧、手法,而是一种情感态度。诗人游目骋怀、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并进而变静态的、孤立的山水为动态的、流走的山水,其实正是其生命意念的高扬。“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度荆门送别》)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两句诗,不仅写的风景相同,而且句式、语词也大致相同,表现的心灵感受,也同是一种飞动气势之美,但是李诗飞动中有流转、有无限的奔放与自由感,而杜诗则飞动中有沉雄、浑灏和无限的苍凉博大感。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方法,善于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但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内涵形式
      
      动静相映(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这是很多写景诗文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如刘长卿的《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意境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1.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的如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尽管是一个动词,但它给读者展现的这幅画面分明是静止的,而是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而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却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再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诗句,“浮”“动”二词化静为动,“郡邑”“远空”本为静止的景物,可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从侧面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汉江水汹涌东去,波澜壮阔的雄伟壮观景象。
      2. 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动衬静也可称为“以动写静”,典型的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空山”本是极为清静之所在,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去尽情地描写它如何如何地静,而是以声衬静、以闹衬静,以一阵人语响来反衬空山的空寂;又以一缕夕阳的映照,反衬树林的深幽,营造了一个极具幽静的意境。 “以静衬动”也可称为“以静写动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在动态描写、渲染中反衬出静态。“以动衬静”中静为主,动为次,“动”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的动,是为了衬托静。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正好和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相反。
      3. 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再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动静结合”是“动”与“静”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动与静)不存在什么先后,主次之别。
      动静相映,要善于表现人物情态的特征,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和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场景,即抓住“最富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富内涵、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的片刻。因为这一片刻没到“顶点”(莱辛语),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如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就捕捉住最富于诗意的刹那,即由静而动、由一化多的那一瞬间,把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使人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诗文中使用动静相映,能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律动和鸢飞鱼跃的流动飘逸之境。
      
      阅读链接
      
      【古人论“动”与“静”】
      1.阅读下面几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王阳明《传习录》卷中)
      (B)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C)余尝言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盖人徒知帘影无风是静,花影频移是动,而殊不知花影移动,只是无情,正为极静,而“帘影无风”四字,却从女儿芳心中仔细看出,乃是极动也。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只一帘影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
      (《金圣叹全集・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
      (1)请为C段中画线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2)请翻译C段“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段中“上下句只是一意”中的“一意”是指什么意思?请结合语段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C语段对“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的分析,谈谈你对A语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与“动”“静”】
      
      2.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沉鳞竞跃 鳞: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示例,评点所给语句。
      例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评点: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精心熔裁营构,注意景物描写多角度的动与静变幻与搭配,从而使文章清幽隽雅、意境优美。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枝花影。
      (1)有人说“睡起”二字是全词结构的关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动衬静”是本词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贯云石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1)“倚吴山翠屏高挂”一句中“倚”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玉人”慢卷朱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发现
      
      请用散文的语言,改写下面的诗歌,要求准确地表达出诗中动静描写的效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参考答案
      
      1.(1)余尝言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2)唉,善于填词的人,一定都是对于佛事有深刻了解的人啊。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上下句都只是以动(声)衬静。(4)“花影频移”,动中有静:花影移动,是客观运动,无人的情感,是“极静”,此所谓“动极而静”。而“帘影无风”,静中有动:帘影无风是静,但这却是女儿芳心中仔细观察发现的,说明女儿内心一直在活动,乃是“极动”,此所谓“静极而动”。
      2.(1)①消散②坠落③鱼(借代) ④参与,这里指欣赏(2)“美”;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总领全文。(3)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4)①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②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③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3.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1)“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2)词首 “两两”句是写动态,“门外”句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词末“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三句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然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写“人静”,复叠“人静”二字,极写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风动一庭花影”因一“动”而更显其“静”,此句除有以动衬静的作用外,又暗含以动破静的意图,心有所待,以不尽而尽之。
      5.(1)本句写靠着吴山所搭起的一座座翠绿色的用以观潮的“看幕”,“倚”字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静物写得富有生气。(2)①借美女的卷帘眺望来突出钱塘江潮之胜;②与江潮涌来时如万马奔腾、战鼓齐鸣的热闹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闹中取静,给人以一种轻松恬静的美感;③呼应开头鱼儿戏水、大雁栖息惬意安逸的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相映 动静 专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