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新文言文专题二“登高作赋”与“登高”意象】 重九登高文言文

    时间:2019-03-21 03:27: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寻根溯源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韩诗外传》卷七)
      到汉代,登高赋诗成为文人士子的风习。登高写诗的人,易被外物感动,心灵敏锐,可以与之商量国家大事,所以能做大夫。“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政)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为什么登高望远能引发诗人的诗请呢?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古人是这样解释的:“登高临深,远见之乐,台榭不如丘山所见高也;平原广望,博观之乐,沼池不如川泽所见博也。”(《韩诗外传》卷五)
      渐渐地,登高诗成为诗歌一个很大的门类。江山胜迹,才人怀抱,寄托于此。方回《瀛奎律髓》首次列出“登览类”,曰:“登高能赋,于传识之。名山大川,绝景极目,能言者众矣。”“登高”大约可以分为登山、登楼、登台、登阁等几类,从而形成了一组形式不同而意义相似的登临意象。
      登高之作,到了汉魏六朝很盛行。在汉代,描写宫殿、苑囿、羽猎的大赋之作众多,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可以说是登临之作的极盛。到汉代末年及至六朝,登临诗因为其体制短小,便于即兴而发,不须“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吸引了众多诗人,诗坛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诸作至今脍炙人口。“魏武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萧绎《金楼子・兴王》)王粲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所写的《登楼赋》是他赋中的名篇。他看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的思乡怀土之情,深切感人。“登楼”也因此有了身处乱世、壮志不伸的意味。
      至唐一代,登临之作更是大放异彩:有山水诗人对自然的赞颂,有边塞作家的慷慨悲歌,还有失意者的怀古伤今的凭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崔颢的《黄鹤楼》、孟浩然的《过洞庭湖》、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彪炳诗坛,卓绝千古。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他在庐山顶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突出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的壮阔胸怀。杜甫也是不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其登临之作更是荦荦大端。
      宋代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批评南朝王谢诸人只争门户私计,不能长驱北上收复中原,一种爱国激情喷薄而出。
      千载以来,登高意象迤逦而来,登高传统亦于今未绝。
      
      类型分析
      
      1. 抒怀言志:(1)登高以抒发慷慨激昂的博大胸怀。如曹操《观沧海》,表现的是诗人经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王之涣《登鹳雀楼》则表现积极进取的阔大意境。(2)寄寓离乱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登高必赋,临水必歌,通过叹老嗟病、望远思归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多少江南游子靠遍了栏杆。如杜甫、辛弃疾等诗人的许多登临之作多属于这一类。“登高远望,使人心瘁。”(《易传》)“登高望下,使人心悲。”(《孔子家语・致思》)登高望远正好可以抒发作者胸中郁气。如沈约《临高台》中云:“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何逊《拟古》中云:“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愁怅。”范仲淹《苏幕遮》中云:“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 思乡怀人:(1)朋友酬唱。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登高正好送别和怀念亲友。远离故土飘泊在外,自然思念家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2)表现男女相思。有的是对远去情人的思恋;有的是对一段销魂往事的追忆;还有的是借男女相思来抒发所思不得的失意,即理想受挫、功名无就的苦衷。
      
      阅读链接
      【古人谈 “登高”意象】
      
      一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着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同而不流于俗,异而不失其正,岂徒丽藻炫人而已。然才亦有异同,同者得其貌,异者得其骨。人但能同其同,而莫能异其异。吾见异其同者,代不数人尔。
      (选自《四溟诗话》卷三)
      
      二
      或日因春阳,其物韶丽,树花发,莺鸣和,春泉生,暄风至,陶嘉月而嬉游,藉芳草而眺瞩;……金风时扇,悟秋山之心,登高而远托;……
      (选自昭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
      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
      (选自简文帝《答张缵谢示集书》)
      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渊,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
      (选自萧子显《自序》)
      每清风朗月,美景良辰,对群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漾,或玩新花,时观落叶,既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不促膝举觞,连情发藻。
      (选自陈后主《与詹事江总书》)
      1.为文一第二节文字加上标点。
      2.翻译画线句。
      ①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清风朗月,美景良辰,对群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漾,或玩新花,时观落叶,既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不促膝举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二的四段文字说明了一个共同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中的“登高”意象】
      
      赋中的“登高”
      阅读王粲《登楼赋》片段及译文,回答问题。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沮水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能值得我在此逗留!
      4.王粲登楼的原因是什么?登楼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登高”
      5.下面是对王勃《蜀中九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A.本诗抒发的是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B.鸿雁从北飞来,诗人脱口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C.问得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使诗人思念故乡亲人之情显得更真切动人。
      D.全诗不事雕琢,借登高直抒胸臆,情感直白,这样写易引起客居他乡者的共鸣。
      阅读杜甫的《登高》和《登楼》及相关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名家评价]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译文]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6.自主选择两首诗各一个名句,从主旨或表达角度写80字的赏析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中的“登高”
      阅读欧阳修《踏莎行》,回答问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7.本词在抒发游子思家的同时,还写到了对方对自己的思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中的“登高”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到秋来玄武湖碧水澄,青龙山翠色苍,携壶策杖登高赏。崇因寺内芙蓉绽,普照庵中桂子香,家家庭院秋砧响。水波涛江横白露,雁初飞菊吐新黄。
      (明・胡用和《南吕・一枝花》)
      8.本曲写登高,所见何物?感情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欣赏
      
      1.思念故里的“登高”: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依依惜别的“登高”: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王之涣《九日送别》)
      3.自伤身世的“登高”: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司空图《九月八日》)
      4.远望悠思的“登高”: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5.失意苦闷的“登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6.羁旅愁思的“登高”:
      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柳永《曲玉管》)
      7.快意自足的“登高”: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
      8.别情凄婉的“登高”: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栏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9.伤怀往事的“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10.表现故国之悲的“登高”:
      如此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不须更觅登高地,只恐登高便泫然。
      (黄宗羲《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
      
      探究发现
      
      到了今天,登高作赋的风气渐次式微,但登高的风俗却未断绝,特别是在重阳节这一天。重阳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可以从地域特点、文化心理等方面分析。古代登临诗的繁荣又是什么原因呢?请你选择一位作家或一个时代进行考察。
      
      参考答案
      1.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2.①作诗有两个要点最为关键。所观外景相同,内心所感各异,应当运用才思,使内外协调,内心与外物统一。②每当清风朗月之夜,良辰美景之时,面对起伏的群山,遥望荡漾的水波,有时赏玩新开之花,有时细观初落之叶,既听春鸟的鸣叫,又聆秋雁的悲啼,这时好友之间往往促膝聊天举杯畅谈。
      3.四家之言都说的是:不同季节之中,诗人缘景生情,发为诗歌。
      4.开端即表明为消忧而登楼,登楼所见原野的富美,反衬刘表的昏庸;次写思乡怀归,说明此处非久居之地。作者希望借眼前所见景物抒发自己真挚深沉的怀归之情和对国事艰难的危惧之感。
      5.D(“直抒胸臆,情感直白”不对)
      6.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使人品味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7.本词在抒发游子思家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的登高怀远,并致其劝慰之意,流露了词人对思妇心情的体贴。又通过离愁不断如春水的妙喻和行人更在春山外的设想,构成了清丽而芊绵的意境。
      8.诗人携酒登高,但见湖水碧澄,山色苍翠,芙蓉绽放,桂子飘香,北雁初飞,菊吐新黄,可谓一片烂漫秋光,色调温暖。“家家庭院秋砧响”,准备寒衣过冬忙,感情温馨愉悦,不同于一般登高怀远的惆怅。

    相关热词搜索: 登高 文言文 意象 专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