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血肉

    时间:2019-03-03 03:29: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QQ群号码:2684122(五群)   本期嘉宾:唐惠忠(老师)   壮雪倩(学生)   本期话题:如何选好考场作文材料      常见失误例谈
      壮:唐老师,根据您的了解,这两年考场作文在选材方面主要有哪些失误?
      唐: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是材料欠典型。以写议论性的文章为例,选择论据很重要。论据,一要恰当,二要真实,不然就很难有说服力。比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话题是“忙”,那么爱迪生发明电灯,张海迪身残志坚,徐虎“牺牲我一个,方便千万家”,冯艾支教大西北等,本身很难说和“忙”有什么关系。所以,必须拿出一个响当当的例证来,不然,怎么能使人信服呢?比如说鲁迅忙,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这就具体、确切了。像这样好的例证,在阅卷中并不多见。
      二是材料贫乏、浅薄。有些考场作文,其实就是对作文题所提供材料的扩写。这类文章,得分自然非常低。“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这些基本的要求很多考生都做不到。还有些考场作文,内容虚假、荒唐。比如,2006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考卷中能较好地描述故事、情感丰富的记叙文很少,许多考生写亲人中风、患癌症,可却暴露出明显的“破绽”,让人觉察出文章是虚构的。比如有位考生写道,在残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我”被一名跑在最后但仍然坚持跑完全程的运动员打动了,想在赛后握住他的手,没料到,这名运动员是没有手的!残运会怎么可能设置马拉松比赛!显然,这位考生在胡编乱造。
      三是选材雷同,缺乏新意。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06年依然突出。广东省作文评卷组负责人指出,近50万份答卷中,引用材料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古人和古诗词;二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用率相当高,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用到这一材料;三是考生自己用心感悟的材料,该部分最少。众多考生文章写得不深刻,表明其哲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这跟现代流行的快餐文化有很大关系。许多考生写作训练步入了一个误区,即平时准备一本所谓“议论文论据百宝囊”,熟记一些名人事例,再背诵一些名言,到了考场上就拼凑成文。文中所罗列的事例往往缺乏新意,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这种作文纯属“新八股文”,如果删掉事例,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点也没有的,所以,这类作文是毫无优势可言的。
      
      关于“材料丰富”
      壮:《考试大纲》在“发展等级・丰富”这一评分点下,有一条要求是“材料丰富”。请唐老师介绍一下怎样才算是“材料丰富”?
      唐: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丰富”有两个条件:一是不同内容具有相对的意图一致性,从而使中心走向鲜明;二是不同内容有各自的代表性,使整体内容具有涵盖性。比如2005年江西卷满分作文《守住颜面》,开篇界定“守住颜面”就是“决不奴颜婢膝,决不曲意逢迎”,而要保持独立人格,有气节,有尊严;主体部分先举屈原、阮籍和庄周等先贤事例印证观点,归结出“无数的贤者圣人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告诫我们要守住颜面。只有如此,文人墨客才能著其千古文章,仁人志士才能创其千秋伟业”;接着由古及今,由个人到社会进行拓展,以鲁迅、王蒙和宋楚瑜等人的事例阐发“守住颜面”就是捍卫民族尊严、社会和谐以及国家统一,并据此收束全篇。这篇文章被阅卷者认定为“材料丰富”,就得益于其材料的一致性和代表性。一方面,其材料都是说仁人志士为“守住颜面”而奋斗,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不同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守住颜面”,又具有纵论古今的综合性。
      壮:“材料丰富”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各有怎样的表现呢?
      唐:在记叙类的作文中,“材料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串珠为链。文章分为许多小片断,每个片断写一个内容,这些内容就像精美的珠子,由一条主线串起,从而表达鲜明的主题。
      二是化整为零。写作的目的是写人或叙事,要想表达得更充分,就要从整体的层面切入,从不同角度选择具体的材料来叙述。比如2005年江苏卷满分作文《青春从40岁开始》,就是借“种花”“饭桌上的‘专业术语’”“晚饭后散步、学跳舞”“唱流行歌曲”等家常琐事,来表现“年过四十”的“妈妈不再只围着我和爸爸转,而是开始为自己打算,让自己充实”的主题,这一内容,在文中被描绘得情趣盎然。
      三是点面结合。重点介绍一两点内容后,再横向展开,这样既可以使全文内涵更加丰富,也使得文章详略得当。比如2005年天津卷满分作文《留给明天》,着重回答“我们可以留给明天的究竟是什么”,在前文叙述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作者对文章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在议论性的作文中,“材料丰富”主要表现为论据的丰富。具体而言,常常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句式列举大量事例,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富有气势。比如200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人与路》就是这样处理的:
      王维所走的禅意之路,贝多芬所辟的荆棘之路,徐志摩的康河路,史铁生的地坛路……这些“路”由总纲“清晨的阳光洒在宁静的书上,铺成了一条清幽、无边的路……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统率起来,显得合理而紧凑,文章信息密集,文采飞扬。由此可见,作者敏捷的文思和开阔的视野超出常人。
      二是引用丰富。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谓恰当,主要指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与论点是相通的,引用之后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2006年浙江卷满分作文《且息且行》,就是靠恰当引用而增色的佳作。文中引用的诗文名句,涉及唐代的边塞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东坡的《赤壁赋》、古希腊神话、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庄子的《逍遥游》、魏晋山水诗,等等。同时,作者还不露痕迹地化用了曹操的“望梅止渴”、马援的“马革裹尸”、魏晋名士的“求仙问道”以及古希腊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等典故,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得文章立意高远,文采飞扬。
      三是分析透彻。在说理类作文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揭示上,这往往使得文章见解高超,不落俗套。比如2006年福建卷金牌作文《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文从“戈多是信念”“戈多是理想”“戈多还是道德”等角度有力地阐明了“在我的心目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早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收篇处先引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进而抛出自己思考的精髓。
      
      关于“材料新鲜”
      壮:唐老师,什么是“材料新鲜”?做到“材料新鲜”,应注意些什么?
      唐:“材料新鲜”,是指选材时除了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新颖的材料。一篇文章中如果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则很难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要做到选材新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第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与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材料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审视,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挖掘出新的内涵,这样也能写出具有新意的文章来。比如前几年高考中涌现出来的佳作《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谁是打虎英雄》《三个和尚新传》《赤兔之死》《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等,以及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狱中畅谈》《新编》《倒下的美》《后子虚赋》等等,都是取材于人们熟知的某一部文学名著或某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化用“前朝旧曲调”,奏出“新翻杨柳枝”,出人意料地诠释了相关话题。这样借古人古事演绎现代生活,使得文章情趣盎然。
      第三,跳出第一人称。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自然值得提倡。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的局限,选材的范围就会广阔得多。“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合理虚构,都是可以写的。

    相关热词搜索: 血肉 材料 文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