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品味人生挫折的哲理句子 寓言中悟出哲理 作文中品味人生

    时间:2019-03-01 03:27: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03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是一道以“感情亲疏对事物认知的影响”为话题的作文题。这道作文题虽然仍承袭近几年话题作文具有思辨性、时代性、伦理性和约束性的特征;但已“开放”不足,“内敛”有余,“切口”更小,能让阅卷者更好把握,让考生更能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防止了宿构等投机“伪货”的以次充好。
      这道作文题由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智子疑邻”引出话题,既形象又“真实”。笔者认为考生应把思维锁定在“感情”与“认知”两处,把审题的线索锁定在“感情亲疏”对“事物认知”的影响上。当然,从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分析之,思路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产品”(作文)的好坏。怎样才能占领此考场作文的“制高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意的多元性
      
      材料的“潜台词”是生活中、社会中、科研中感情的亲与疏直接导致对事物判断的真与伪。感情用事要不得,主观主义又害死人;实事求是、理性分析才能“法眼看世界,真伪见分明”。作者可以把目光落在一个家庭,谈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任人唯亲会导致什么结果,唯才是举又将会是怎样;也可以把目光切入科学领域,是主观臆断,还是调查取证、理性分析。这样,才能做到有源可找、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二、思维的辩证性
      
      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说理议论,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说理最忌这一点;要防止这个毛病,就必须掌握辩证法。
      所给材料具有哲理性,涉及到情与理的关系,涉及到主观认识与客观价值判断的关系。考生只有善于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及矛盾的观点看待与分析问题,才能“胸有成竹”。作文时,可以联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发开去;也可以谈因美国对以色列(犹太人)的青睐、对阿拉伯国家(如巴勒斯坦)的疏远而造成世界形势的紧张,以此来阐述世界应该是多元的,应尊重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宗教、政治、领土的自由与完整,力戒用主观主义、霸主意识来约束世界。
      
      三、文体的自由性
      
      大部分人认为,这个话题只能写成议论文,一事一议;其实不然,如果你能准确地按照话题的内在逻辑演绎一段真实的生活历程,或虚拟一段暗含情与理、情与法的故事,来反映感情的亲疏对事物认知的影响,也未尝不可。
      比如,可以写班主任按成绩好坏(不论思想品质)排名次,结果不少成绩好、品德差的“畸形儿”做出违纪的、不合道理的事来;相反,那些注重品德、心理平衡、热爱生活的同学却在素质教育中全面“开花”“结果”。这不值得人们对应试教育反思吗?
      也可以联想到高中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中大臣魏征提出的“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的主张,就是对感情用事造成的人心向背、国家兴衰的最好诠释。“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古往今来,正是因为有许多像魏征这样的贤臣、良士,才“导演”出一代代盛世伟业;当然也有像康熙、乾隆那样本身就是明辨是非、注重理性思考的人君。
      现在的中学生,明天的旷世才,本就应该“人在教室,心系天下”,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更应该超脱于感情之上,做科学的传播者,做真理的捍卫者。从这一点上讲,2003年的高考作文不是仍然承袭着过去几年作文的“余温”吗?

    相关热词搜索: 悟出 寓言 文中 哲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