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浅谈初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韩国语能力考试2019

    时间:2019-02-26 03:28: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次提到“语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程对语感的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同时也反映出语文教育界的某种共识,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对提升语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
      
      1 直接生活经验的积累
      培养语感的首要因素是积累生活经验。因此。语感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比如说,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文中有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当我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生活中母亲的手是温暖、细腻的。母亲细心的呵护、关爱正如这春风般温暖人心。又如读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那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时,如果不能联系生活经验去体味,即便老师告诉学生这“了”字应念高音,声音要拖长,学生如果不联系秋季特有的寂寥、萧瑟,怕也是难以体会“了”字的情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现实中去观察、积累、思考生活中的事物。
      2 揣摩比较,生发语感
      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在讲课中,运用比较法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好方法。笔者结合平常教学实际,从两方面来谈:其一是抓关键词。这种方法在古诗词鉴赏中显得尤为突出。如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这两句话的关键词就是“直”和“圆”。抓住这两个字来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在我们的面前;同样,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溅”字、一个m晾”字就形象地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生物有机地结合,真正做到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有它特有的优美的、凝练的、准确的、严谨的各种语言。我们都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仔细揣摩,自然会于无形中提高学的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其二是留意将名家的原文与改文进行比较。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的故事,广为人知。苦吟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之“敲”与“推”之演变为人所称道。在原文与改文的揣摩比较中,语言的优与劣、美与丑,词语的褒与贬,浓与淡一经比较、鉴别,便会让学生豁然开朗,将“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写”的原因领悟于心,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不自觉地提高了学生的语义感和语法感。
      3 品读中意象的积累
      “意”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象”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每一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读者脑中的意象是被词语唤起的表象。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是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基础。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惯用意象。例如:在古诗词中,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于是就有诗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月亮代表思乡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鸿雁是传书的信使,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松是坚贞不屈、高洁的象征;柳,折柳相送表惜别之情:莲是爱怜的象征;梧桐是悲伤凄凉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n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作为初中生,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大大影响了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丰富他们头脑中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即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教师通过精彩的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沉浸于作品之中,积累“相似块”的信息,丰富头脑中的意象,才能在新作品词语的刺激下形成准确而鲜明的新意象。
      4 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现在在教学中非常盛行一种情境式导入法或教学法,这情境其实就是创设一定的意境。前人创设的意境,会引起后人类似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代带相传,层层积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物象与情感之间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如黄昏勾起了人们对时间的感慨,月亮勾起人们对空间的想象。细雨引发人们的禅思等。笔者在《散步》这课的教学中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开头:
      教师导人:(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闭上眼睛遐想)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松松地皱撷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轻轻地跳动着,就像热恋的少女的心。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小泡。在这样的美景中,你独自去散步,或你与你的父母漫步其中,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呀!通过优美的语言自然而然将学生们引入南方的田野中,进一步能感受到一家和睦相处的情景。从某种程度上说。创设一定的情境,实质上就是激发学生的联想。联想性是语感的基本特征之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把这些情感充分融入学生心灵深处,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引起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积累感情、发展语感。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引导学生感受一对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进而扩展联想到有关离别之苦、怀念之情的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如可联想到《祭妹文》中兄妹之情,诗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夫妻双双殉情,小说《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便会积淀深厚的离别、怀念的情感元素。一旦阅读或者写作相关的内容,就又会触类旁通,激发情感。生发语感。
      初中语文教育正是人生发展阶段中起承转合的重要语文教育阶段,它既是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基础教育层面的进一步拓展,又为学生以后的高中语文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阶段积极进行语文语感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语感 浅谈 几种方法 初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