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沉默现象 如何对待课堂讨论中的“沉默”现象

    时间:2019-01-27 03:20: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一般都是不愿意看到“沉默”现象的,特别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沉默似乎更是令人担心。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的“卡壳”,也不表明讨论活动的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允许沉默,要耐心地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一、请勿误解沉默
      
      教师在课堂上“耐不住寂寞”,似乎不忍心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于是师生之间频繁“递招”,一问一答,一题一议。教师追求场面热闹,担心沉默,这是对“沉默”的误解。
      
      (一)不要把复杂的活动简单化。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一出现沉默现象就是自己的提问或组织教学有问题,未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怀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因为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期间充满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无论是讨论的开始或者是讨论的过程之中,参与者对所遇到的问题或话题,都需要经历一个尝试解读,迂回探索,反思矫正,综合提炼的过程,讨论的主体对外来的信息都要经历一个辨认、选择、加工、处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同或排斥,不断重组信息,形成新的“模块”。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操作。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沉默。因为只有进行一番苦思冥想,才有可能形成新的认识。“脱口而出”“对答如流”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相反的,冷静、沉默可能恰恰是思维在剧烈活动着。
      
      (二)不要对常态的讨论活动期望值过高。
      有的教师认为讨论从一开始就应该是热烈的,从问题出现的一瞬间,讨论就像点燃一堆干柴或像点燃一串爆竹,会激起多种反应,能引出一连串有价值的见解,学生发言个个如怀中掏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但是,往往一个问题提出之后,一些学生什么都不说,甚至相当多的学生自始至终一言不发。教师常常为这种冷场而产生急躁情绪。于是,不断明示或暗示学生怎样思考、怎样讨论、怎样回答,直至迫不及待地自己说出结果。其实,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其作用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模式的人的理念、态度、能力和素质等。讨论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因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外来信息的吸纳、重组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即使是反应机敏的学生也不可能及时、准确地解答每一个问题。教师应该承认差异,不要把个别学生在讨论中的“超常表现”,设定为每一位学生要达到的高度。
      
      (三)不要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真实情况。
      一些学生认为参加讨论就是讲话,就是要不断地、大声地、流利地讲话,以表现自己在认真参与教学活动,而未游离其外。有的学生甚至在讲一些与讨论无关的话。如一位学生在回答我的询问时说道:其实,老师并不了解我们讨论的真实情况,当你远离我们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神侃”;当你走近我们的时候,大家才又拿起书本,装腔作势,瞎说一通。此种讨论真的成了一种形式。另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力求有积极的表现,争取发言的机会,努力追求答案的完整准确,力争使评议更加精炼,以求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赞赏。这就是所谓的“优等生”的心理。而相对于“优等生”而言,更多的学生,在更多的时候是保持沉默,不发言,以保全面子;用沉默把自己的消极、依赖、迟钝掩饰起来,不想让别人笑话或瞧不起。沉默可能是弱势群体的最好选择。有“优等生”的精彩表现,就有弱势群体的消极沉默。在弱势群体中有的想好了不说,有的不想更不说,他们已经形成了消极、等待的心理。还是上述那位学生,在和我交谈中说道:其实,老师只要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教师只要让学生们把自己想的和别人说的主要观点记下来,无论讨论时说与没说,都会有收获。
      
      二、正确对待沉默
      
      (一)辩证地看待沉默。
      沉默是有价值的讨论的前奏。有讨论就有发言,发言是一件让人心理有压力而感到紧张的事情。慎言就是想给公众留下好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回报。这就必须花较多一点的时间反复推敲自己将要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审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斟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效果。沉默、凝神、静思,思维在“涌动”,热烈的讨论将要开始,问题也即将解决。
      有沉默的讨论是“健康”的讨论。通常我们在一些课堂上看到问题一提出,热烈的讨论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言者显得成竹在胸,听者显得非常谦恭。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上更是如此。有些因素不必明说,大家心照不宣。其实,在这种情形下听者、言者可能都缺少自主的、冷静的思考,这是一种“虚热”或“泡沫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恰恰是缺少了“沉默”。相反,有沉默的讨论,甚至是有足够沉默的讨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允许沉默。
      
      允许沉默是民主化课堂的要求。保持沉默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一方面学生可以对提出的问题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对一些批判性意见保留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或小组讨论的主持人应明确表示:欢迎你积极参加讨论,但是也允许沉默。你的沉默会使我们更加冷静;你的独到见解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教师应该让学生“享受讨论”,而不是遭受讨论的惩罚。
      鼓励积极沉默,打破消极沉默。积极的沉默是有价值的沉默。虽然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讨论时保持沉默,给学生保持沉默的权利,但是,长期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导致现存差异的进一步扩大,使优者更优,弱者更弱。因此,我们还应该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兴趣说,有胆量说,有内容说,有方法说,有能力说。想说了,敢说了,会说了,消极沉默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225009)

    相关热词搜索: 如何对待 课堂 沉默 现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