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罗素的伟大在哪里 罗素兄弟

    时间:2019-01-27 03:20:2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教学显然涉及到短文长教的教法问题。短文长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短文细教。对于此,余映潮先生主张从艺术朗读、语言训练、课文赏析等方面人手。当然一节课容量也是有限的,究竟把哪一点拓展开来,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情况和学生基础及其领悟能力。
      《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一些语句的理解很有难度。我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类是可以结合文本解决的。这些问题我所任教的学生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是搞不清楚的。教师会学生不会,这就有了教学落差。有了教学落差也就有了教学内容,但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这个教学内容,教师仍然要结合更加具体的实际情况作灵活处理。
      只需要结合文本就可以解决的重要词句有:第一段中“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第二段“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第四段“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第四段“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人类应有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对现有生活方式和应有生活方式分别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些问题只要结合一下上下文即可自行解决。既然前一句已经谈到现在世界的状况“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那么应有世界肯定是与此相反的,没有痛苦、没有饥饿、没压迫、没孤寂、没贫穷,充满关爱。后一句提到“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这说明他对现实世界是不满的、抗争的,反之他对应有世界应该是心仪的,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应有世界的嘲讽,或者说,他自己也嘲讽现实世界。
      上下文还可以扩展到全篇来理解。第二段中“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深渊自然是指苦难的现实世界,前面的定语“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自然是强调这种苦难的深重。
      尽管结合上下文来解释词语属于第二个教学落差,但是我感觉这些问题太零散,需要用一根红线串连起来,这根红线自然是一个宏观的主干问题。问罗素为什么而活着。这问题尽管宏观,但文中第一句话已经做了明确说明,所以选它就没有什么意义。
      一般来讲,只要是人都可以说出自己活着的目的。一般人的生活目的与伟人罗素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他比一般人强在哪里?我豁然开朗,课堂上让学生明确伟人伟大之所在,感受伟人的情怀,这不正是文本重要的人文价值嘛。但是我绝不主张空谈人文,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即使把感受大师的高尚品格作为显性目标提出了,但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目标在实际的操作中必须做隐性的处理。我力求在文本的分析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人文,让学生去感受,杜绝教师在课堂上喊口号,贴标签,
      于是我把目光再次投向文本,几个词句微笑着跳入我的眼帘。罗素把这三种追求称之为“激情”,比喻成“飓风”,且无比强烈,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纯洁”这个词,容易被忽略过去。其实它也强调说明这三种激情占据了罗素一生的全部。
      在谈及爱情可以给自己解除孤寂,紧接着他做了个解释“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作者的心为何而震颤呢?结合文章来看,作者应该是目睹了现实社会的苦难而又无能为力,才产生孤寂痛苦。说到底,仍然是同情心才使得罗素的心震颤起来。这样说来我们也会理解,作者为何只是俯瞰深渊,而不跳入深渊去救人民于水生火热。既然无能为力又还在俯瞰与既然依靠爱情才能解除孤寂,这颗心却仍然在大爱驱动下不停地震颤。同情含在爱情中,这是芸芸众生不易做到的。
      对于知识,作者是以与给他带来狂喜、解除孤寂、感受天堂的爱情同样的投入来寻求的。这一点,又体现了伟人不同寻常的地方。我们可以推想,作者如此去追求知识,最终是为了人类。这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同情心。“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作者又用“总是”这个词,再次把他的悲悯情怀体现出来。到此,作为一名读者,我已经走到了伟人的身边,高高地仰望着这位思想巨人。
      文本解析到此,也到了教学的第二个落差。在这个落差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罗素,感受伟人情怀。只有深入到这一步,文本中罗素既讲深受现实之害又讲乐意再活一次的表层矛盾才会得到消解。在这一阶段,教师还要交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来深入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同样”这个词就在过渡句中。
      文本解读到此,突然灵光一现,我认为还可以挖掘出第三个教学落差。罗素对这个苦难的现实世界确是抱有同情,那他对这个世界还怀有希望吗?文章有表现吗?
      文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是含义深刻的。用词语置换法,很快会把其中的深意挖掘出来。“在深深的苦海上”能换成“在大海上”吗?显然不能,“深深的苦海”强调了苦难的深重,“在大海上”语意表达就显得很一般。“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初看起来这句话仍是强调苦难的深重。再者“濒临”这个词能拿掉吗?答案是坚决不能的。濒临边缘,但绝不是来到边缘。现实世界的苦难是很深重,但是还没有令人绝望。罗素用了“濒临”这个词,说明他对改变现实世界的苦难还是有信心的。在罗素的同情心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现实的关爱,更看到了光明的未来,看到了罗素的悲悯情怀,更看到了哲人的远见卓识。
      为了锦上添花,我准备了名人关于大爱的名言来收束这一节课。想象一下,学生在罗素伟人情怀沐浴之后,再来一起朗读名人的名言,该是多强烈的心灵震撼呀,这场面该是多么的迷人呀。
      教学流程展示如下: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末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场活跃就让学生言说,但目的是把学生拉到文本上来,这一环节不易过长。如不活跃,则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研读文本
      
      1 弄清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2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研讨不懂词句
      
      第三段“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572BC?-497BC?)古希腊数学家、哲 学家。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他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提出“万物皆数”的理念,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世界的秘密。
      
      四、含英咀华,感受伟人情怀
      
      (一)出示:罗素的资料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在多个领域(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均有著述。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作家”。他在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以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70年2月2日,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二)讨论:罗素人生追求与一般人的追求有何不同?
      1 追求的对象上
      爱情、知识、同情心。
      2 追求的强度上
      (1)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2)这三种淤隋,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3 三者之间的关系
      (1)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2)作者说,爱情的目的之一是解除孤寂。孤寂是那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带来的?讨论:罗素为何要在世界的边缘,俯瞰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4 追求的客观难度上
      (1)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2)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5 追求的信心上
      (1)飓风把作者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决不是绝望的边缘。
      (2)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6 追求的主观韧性上
      (1)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2)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五、总结
      
      1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饱含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她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感受。)
      2 朗读名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冰心)
      
      (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212500)

    相关热词搜索: 罗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