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投石激浪【投石激浪巧提问,源头活水渠自成】

    时间:2019-05-28 03:32: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精妙的提问,犹如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它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真可谓“投石激浪巧提问,源头活水渠自成”。如若让自己的课堂“渠自成”,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饱含生命力的、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尤其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就必须遵循两个原则,适时把握三个度。
       一、两个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不仅指问题包含重要的知识点,还能启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模式。同时,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的提问含蓄而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笔者在教《樊迟请学稼》一章时,孔子批评弟子樊迟“小人哉,樊须也!”孔子用“小人”来批评自己的弟子让很多学生大惑不解,笔者便适时提出了问题:夫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他会鄙视自己的学生吗?学生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么这时候所有的问题便指向了“小人”这个词的古今意义的解释了,经过查阅词典和讨论,学生理解了在这里“小人”不是“对劳动者的蔑称”,而是“见识浅薄”的意思。
       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启发性,不在于教师在一堂课内提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教师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用孔子的教学思想说,就是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又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教学方式,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即“一题多答”,就是说所提的问题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中,有一个问题: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有人说是“妇人之仁”,苏轼说是“君子之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摆脱了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训练。
       二、三个度
       1.适当增加难度
       在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人为降低标杆,使学生不费一点力量,轻松跨过难点,时间一长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徜徉在语言文字中间,吸收语言和思想的营养,浸润自己的心灵,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跳高的过程。课堂设问应该有具体的走向、高度,授以恰当的方法技巧,然后让学生亲历亲为。
       如笔者在上《祝福》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从而得出鲁迅先生把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农村妇女的典型。所以适当地增加课堂提问的难度,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重点难点,而且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巧妙设置梯度
       课堂提问有梯度,也就是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孔子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指出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课堂提问有梯度包含两方面意思:
       第一,课堂设问时,要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呈现阶梯性。阶梯式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易普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人人有思考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提高课堂参与度,启迪创造性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对于理解一篇课文的阶梯式提问常见手法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例如对于《故都的秋》一文,就可设计三个问题:故都的秋动人之处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动人?作者是怎么表现动人的?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将文章内容、情感、主旨以及写法都涵盖了进去。
       第二,课堂设问时,要像投石激浪一样,步步扩大或延伸。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扩大或延伸,与学生的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不停地思考,思维逐步地展开。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那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问,遵循疑——问——思的客观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解剖,步步深入,就能最终达到使学生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3.切实提高浓度
       语文新课改实践面临着诸多困惑与迷惘: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的关怀;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又要尊重文本的特定指向性;既要倡导创新精神,又要注重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这种种关系错综复杂,即使是慎之又慎也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此种情况更要求语文老师要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浓度,不能白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一篇课文,就是一汪语言的池塘,应让学生在池塘中多游几个来回,在语言的浸润中习得语言,在真切细腻的语文体验中充实精神家园,而架空文本神侃,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将思维稀释,表面看是体现课改精神,实质是对新课程的一种曲解或误读。
       对于《烛之武退秦师》,笔者在带领学生归纳完文言字词后,只用了“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这一个问题,让学生探讨总结,就全面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烛之武能成功包含两层意思,一则为个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成功,一则为成功退秦师。个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多年来的磨炼、努力、等待以及抓住这个历史的机会。而烛之武成功退秦师有其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是烛之武的才能,外在原因是秦晋貌合神离。这样层层剥茧,学生既能赏析了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又能了解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既能了解到烛之武多年等待,一朝成名的无奈,又能感受到烛之武磨炼自己,抓住机会,实现夙愿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问题引领,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积极思考,越探越明晰,学生的感受也就会越深刻。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恰当的、富有技巧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使语文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让语文课堂成为有活水的清渠!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安吉高级中学(313300)

    相关热词搜索: 源头活水 投石 自成 提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