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追逐蝴蝶的游戏者】 追逐蝴蝶

    时间:2019-04-08 03:13: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微暗的火》这部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既有诗歌,又包含故事,读后会让人无法忘怀。本文试从《微暗的火》的结构设置和作者的一贯风格入手,借纳博科夫最喜欢应用的蝴蝶和游戏者这两个意象,分析他在《微暗的火》里面的玄妙。
      关键词:蝴蝶情节;游戏者;文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以其绚烂如五彩玻璃球,起伏如蝴蝶飞舞般的人生经历,吸引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读者。
      1962年,在《微暗的火》出版前,一篇名叫《晴天霹雳》(A blot from the blue)的书评就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其中著名作家玛丽·麦卡锡耸人听闻地说:“《微暗的火》是一个装有机关的玩偶匣,一件法贝热式珠宝,一个带发条的玩具,一道象棋难题,一个爆炸力强大的诡雷 ,一个专为评述者设计的陷阱,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一部DIY小说。”[1]然而,当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传出。美国作家怀特·麦克唐纳随即在《党派评论》(1962年夏季)上发表评述说:“我认为,正如那本书(《微暗的火》)一样,麦卡锡的评论在我看来是一次误用聪明才智的演示。我看完后有种不安,和纳博科夫一样,她也落入了学究气十足的金波特博士为他们挖下的坑中。”[1]时过境迁,很多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对于《微暗的火》的研究称为“发现”。正如纳博科夫本人在《洛丽塔》后记中说的那句反复被人引用的名言:“文学作品只有在能够给我带来直截了当的称之为美学至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2]发现以及发现的结果正是文本所带来的快乐,正如纳博科夫在《微暗的火》中留下的贯穿全文的蝴蝶,各种游戏线索,及他本人所带有的点点思乡之愁。
      一、蝴蝶情节
      在纳博科夫的生命里,写作和研究蝴蝶是他的兴趣所在。他曾说过,“文学灵感的快乐和慰藉同发现(显微镜下)蝴蝶的一个器官或在伊朗或秘鲁山腰上发现一个未被描述过的蝶类相比就不算什么了”。[5]蝴蝶几乎成了纳博科夫的一个个性化标志,凡有纳博科夫出现的地方,旁边就会不失时机的配上蝴蝶的标志。这种与蝴蝶难分难舍的情节也造就了纳博科夫严谨的细节至上的创作态度和高明的如魔术师般地障眼效果。
      从6岁开始,纳博科夫熟悉了他们居住的维拉庄园,每天要花上五到六个小时的时间捕捉蝴蝶。七岁时,他能在一个月内将约二十种普通型蝴蝶区分得一清二楚。对蝴蝶的痴迷增强了他对蝴蝶知识的进一步渴求。正是对蝴蝶一次次的捕捉、采集、分类及研究,造就了纳博科夫严谨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也同样运用在他的文学创作中。1962年接受电台记者采访时,纳博科夫坦言她的蝶类专家身份与他的写作有着泛泛的联系,因为他认为“一件艺术品种存在的两种东西的融合: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精确”。[5]富有激情的艺术和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的结合点就凸现在纳博科夫对小说细节的重视上。因此,他反复强调文学需要仔细的品读,对其中蕴含的深意进行分析和欣赏,“文学应该拿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5]
      这样的安排在《微暗的火》里面反复出现。“微暗”一词的意思在文中反复出现。谢德用微暗这个词大约是指对自己一生的微暗的折射,因为整个长诗中描写了他对死亡的观点和发现死亡的意思。而金波特在他的注释里又对诗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就像是诗里提到的《雅典的泰门》里的意象所指,是“窃取”了真正谢德诗作辉煌耀眼的火光。此外,事实上金波特确实利用诗人的突然死亡,窃得了诗稿,并带往一个隐蔽的场所进行纂改,成了一个真正的贼。文章有很多“火光微暗”、“阴影”、“影子”等意向,也与微暗相呼应。如金波特,这个自称自己是赞布拉国王的人被国内极端影子派追杀,杀手格拉杜斯自始至终仿佛影子一样紧跟金波特从赞布拉来到美国。金波特躲在偏僻地方注释翻译谢德的作品,但是其它“谢德研究者”如赫尔利教授等到处声讨他、追查他,批驳他没有资格做注释人,使得他像个影子一样躲躲藏藏。杀手格拉杜斯化名德·格雷(De Gray),化名中就含有灰色、阴暗的意思,而谢德正是被这个“微暗”笼罩的家伙给枪杀了。
      此外,在《微暗的火》中,作者还借用了蝴蝶带来的如幻如真的感受,将梦幻与现实、过往与现今融合在一起,模糊了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在书中,魂灵悄无声息地闪动在主人公的世界,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命运产生影响,而魂灵又以蝴蝶和飞蛾的形态出现。 在谢德的长诗里,蝴蝶代表了很多魂灵,如他已过世的女儿,“白蝴蝶飞越它那阴影时变为淡紫色;树阴那边好像轻柔摆动;我小女儿那架秋千的幽灵。”[6]谢德在想通了和死亡关系后又一次提到蝴蝶,而这种蝴蝶是一种红色彩蝶,又叫红蛱蝶,生活在俄罗斯北部,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蝴蝶。据金波特的注释,“……忽然飞来一只红蛱蝶,像一团火焰那样围着我俩转悠,令人头晕目眩……”,这正是谢德死前的景象,仿佛幽灵与他的对话,引导他迎接死亡。蝴蝶情节带给纳博科夫的灵感使纳博科夫能在平凡中凸现细节,埋下层层伏笔,让读者能像发现蝴蝶一样从他的字里行间里发现文学的魅力。
      二、游戏人生
      纳博科夫把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诗歌与国际象棋。在《诗歌和残局》中,他提到“象棋残局棋谱的设计者需要和任何一种艺术的创作者一样具有相同的优点:独创能力、创意丰富、简明扼要、心境平和、构思精巧,以及绝妙的故弄玄虚”。[5]在纳博科夫眼里,这部作品是人生追求的象征,凸显出文学与游戏的精美契合。所以,纳博科夫的这种布局意识就深刻的体现在一些精致的作品中:“在一阵清醒的疯狂中为自己定下了一些必需遵守的规则,布下了一些必需翻越的险恶障碍。那股热情犹如一个神决心用最不相容的成分建造一个活生生的世界。”[5]在文字的设定中展现一种游戏的状态,正是《微暗的火》最不可忽视的特性。   在结构上,《微暗的火》可谓别出心裁,分为“前言”、“诗篇”、“评注”和“索引”四个部分。“前言”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金波特的前言,谈了谢德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自己和谢德交往的一些情况,拉扯了许多与诗歌不相关的事,并让读者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他自己写的评注和索引上。“正文”是小说的另一主人公谢德所作的999行长诗—“微暗的火”(由于诗人被杀,第1000行没完成)。“前言”和“索引”是标准的诗歌评注,金波特在这里把自己解释为一个流亡的赞布拉国王,不停地被杀手格拉杜斯追杀。“前言”和“索引”部分都是虚构的,但却是历届这部小说故事情节不可缺少的两环。从“前言”到“索引”,纳博科夫一步步通过暗示将读者引入自己设置的棋局,当拥有高超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的读者参与到这个错综复杂的游戏中,读者才能将颠来倒去的情况整理成曲折的故事情节。
      正如梅绍武先生在《微暗的火》的译者后记里面提到的,这本书“不仅要求读者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甘愿劳神参加小说错综复杂的游戏”。[6]纳博科夫很喜欢在文章中玩文字游戏,进行字母拆解和组合,使用文学典故戏仿前辈、同辈,甚至指认自我。金波特在给谢德的诗做注解的时候,肆意篡改诗作原文的内容,在他编写的131条注释中,没有条目是来自诗歌的相关内容,而且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部分与谢德的诗歌有表面性的关系,更别提有实质性联系的。不仅如此,其中大多数还只是就谢德诗歌中的词语开个头,就被从中途强制专向,用以解释金波特自我的情况。如在第71行,“双亲”一词的注解中,金波特在简短仓促地解释了谢德父母后,用了三倍多篇幅的内容来解释自己的父母。第149行,“一只脚在山顶上”在诗中说的是谢德发病时恍惚间觉得自己身在山顶,但到了金波特这里,他用了近5000字描述赞布拉国王,也就是他自己在逃亡途中翻山越岭的故事。
      纳博科夫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谜,使得读者不停猜想,赞布拉这个国家是否真实存在。在谢德诗作的第四章第931至937行,诗人写道:“……我在耕耘我那灰白胡茬的古老赞布拉土地,奴隶们在我的口鼻之间辛勤操作翻弄干草”。[6]对此,金波特做出如下注释:“诗人在他辞世前夕,在这张卡片上面这行诗的左边写下一行诗,没准儿他原想用它作个脚注吧:‘在格陵兰,赞布拉,或者天晓得在何方’;关于赞布拉—我的赞布拉,背信弃义的谢德就只提了那么一句?” [6]事实上,就内容的关联看,可以通过查询蒲柏的诗歌进行分析,赞布拉确实出自英国诗人蒲柏的《人论》第二函,诗中写道“罪恶是个狰狞可怖的妖怪/……但是何为罪恶的极限,却从未取得一致:/试问何处是北方/……在格陵兰,赞布拉,或者天晓得在何方;/没有人蓄意拥有罪恶,/而认为邻居的罪孽远比己重”。[6]在《微暗的火》第894行注释中,金波特说,一次他在教师俱乐部杯一群同时围住他讨论,怀疑他就是那个新近发生革命的国家逃亡的国王,他矢口否认。一位来自牛津的德籍访问学者说,他曾在1956年去过赞布拉,曾在体育节观礼台上亲眼见过他,没错。在谢德为他打圆场时,金波特辩解说,那个国家是“新”赞布拉,而他的国家和“新赞布拉”没有关系。就这样真真假假,读者在金波特这个或是国王或是精神病的猜疑中,带着对赞布拉的好奇,步入了纳博科夫设下的游戏中,寻寻觅觅,却不得何为真实,何为自我。
      《微暗的火》的结构设置,让人不禁联想到了纳博科夫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作时,纳博科夫仅翻译了225页的原诗,剩下的篇幅则是对原诗的注释和评注。在《微暗的火》中,我们仿佛能从金波特对自己国家的描述中看到纳博科夫对于自己祖国俄罗斯的深深眷恋,他用游戏的视角,让读者跟随蝴蝶的影子,和他一起游历了那个充满梦幻、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至于事实到底是什么,恐怕读到最后的读者已经不太在乎,也许有的人在感慨谢德对于人生的领悟,有的人感慨金波特对于自己偷窃行为的掩饰,而有的人在文章的结构里流连忘返。这种把实像与虚像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呼应的特点,使得《微暗的火》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Quoted from Nabokov: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1982.
      [2]Vladimir Nabokov,Lolita[M].Penguin Books,1980.
      [3]纳博科夫.固执己见[M].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4]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5]Vladimir Nabokov.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Bruccoli Clark,1981.
      [6]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绍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相关热词搜索: 追逐 蝴蝶 游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