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行走的狮子 行走在文字之上的狮子

    时间:2019-03-23 03:33: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深深迷恋着动画片《狮子王》,不仅因为其流畅的线条和流丽的色彩,动物们优雅的谈吐和得体的举止,以及引人遐想联翩的背景音乐,更重要的是那只在森林里长大,历经磨难日益成熟的小狮子辛巴身上散发出的迷人的性格魅力。我的目光再也无法从它的身上移开。很多时候,人与自然之间会有惊入的巧合:也许是因为你本来就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也许是因为你的血液里流淌着山声水气,也许仅只是因为自然对你青睐的一瞥,也许什么都不是,你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你。
      海明威被用文字构建的森林吹来的风滋养长大,在文字之上行走,步态平稳,神情威严,目光炯然如炬,而他的思想里时时进行着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他以极其真实的生活状态获得大自然的神秘给他的暗示,他指挥文字,表述思想,昂首阔步,游刃有余。他似乎天生就有王者的威仪,一切磨难只会增添他在沧桑里透显的力量。不可否认,在海明威的时代,他是行走在文字之上的狮子王。他以一种勇者的姿态告诉世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然而,打不败的“硬汉”海明威,最终却用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与自然衰老至死相比,海明威选取一种与他向来持有的生命姿态极端相悖的方式告诉世人,狮子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那是无人可比的绝响,而他生前身后之事,他那耐人寻味的男人姿态、狮子仪容,留给后人咀嚼回味时,犹如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密执安北部华隆湖畔的快乐时光
      
      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橡树园是有别于其它资本主义重镇的一处安静和谐的乐土,海明威一家在这里安居,因为祖父曾参加过南北战争。父亲是医生,母亲热爱音乐与文学且有很深修养,他们一家在当地的社会声望很高。海明威从小生活就过得丰富平静、无忧无虑。他强壮得像一头小狮子,在橡树园里奔跑,在草地上打滚,阳光洒落在他的指缝与发隙,他常常望着身边美好的一切发呆,然后说一些奇怪的话。
      五岁时,他的外祖父在他家养病,有一天他闯进外祖父的屋里,对他说:“你看,我正用手扼住一匹正在奔跑的马!”外祖父听了立即眉开眼笑,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对他充满了期待。事后他对他的女儿说,你瞧着吧,这孩子将来会出名,只要他把想象力都用在正道上。
      也许有些事情在人的童年就会初现端倪,海明威的外祖父在说这句话时,怎么能想到不出五十年,他的这个小外孙就享誉世界,站在了缪斯的肩上俯瞰世人?要知道,从童年到少年,海明威虽然也喜爱看书写文字,但他并不如其他的作家一样脆弱敏感,他似乎天生就不具有成为一名作家的性格,相反,他热爱自然,迷恋钓鱼和打猎,还有拳击,性格强悍,甚至好斗,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这种情结在密执安北部的华隆湖畔得到了最好的释放。
      那里是海明威一家的避暑处。那里荒芜偏僻而寂静,山岗上密布着各种植物。丛林里隐藏着大雁、野鸭和苍鹭,有时还会窜出肥壮的松鸡和兔子,一群群的鹿从山林里穿过。有时吃草,有时停下来四处张望,风从山岗一直拂向洁净的湖滩,吹到湖面上,静蓝的湖面微波粼粼,丛林的倒影与湖面的清冷气息相互渗透,湖畔湿润芳香的空气沁人心脾。这时湖里各种鱼就会浮出水面与微风共舞,有狗鱼、鲈鱼、蓝鳃鱼……这些鱼让人无法抵挡诱惑……一杆钓甩下去,一坐就是一天,时光从身边悄然流逝,动如脱兔的海明威在这里静享钓鱼之趣,那是只有钓鱼者才能体味的快乐。
      有时他不钓鱼,而是选择有露的清晨背着猎枪去林子里打猎,脚步轻轻踩过湖畔的每一片土地,静听林中水滴的声响和各种虫子的低鸣,用心揣摩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气,与它们对话……
      这里的生活让人流连忘返,成了海明威生命里最厚重的底蕴和他写作的重要源头。
      成长的道路是平坦的,但他个人并不如他的家庭一样富有。海明威的父亲对他管得很严,平时很少给他钱。他每周给海明威的零花钱按一岁一分计算,十五岁,一周一角五分,十六岁,增加到每周一角六分。海明威觉得不够。便在假期打工,挖土豆或划着船给沿湖的住户和饭店送菜:上学期间每天分报送报。他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因而也懂得如何去好好利用它们。他把钱用于郊游和拳击。十六岁的海明威,不仅是打猎和钓鱼的高手,而且肩膀宽阔,有使不完的力气,是拳击好手。
      这样看来,早年的他虽然也热衷于写文章,但那只是他丰富生活中的一点添加剂,他没有朝成为一个作家的方向行走,如果硬要与文学扯上什么关系,还是要回到密执安北部的华隆湖畔去。
      中学毕业后,海明威选择了当见习记者,又去了欧洲战场,结果负了轻伤回来,在一段时间被吹捧为“英雄“的风光过后,他感觉到了生活的平淡,这时,失眠开始伴随着他。没有工作的无聊,使他显得懒散消沉,他又躲到了华隆湖畔。从满盛着蓬勃绿叶的夏天到黄叶飘零的冬天,他呆在那里打猎,钓鱼,回忆,与偶尔来的朋友聊天,他几乎与世隔绝,企望在这里疗心灵的伤。这时,他开始写小说,因当记者时练就的简练文笔,已有的一些生活经历,以及他天生丰富的想象力,他的小说起步并不算很差。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写道:“我每天自我训练,坐下来一遍遍地写,有时因为写得不够好,我就恨自己不中用。我在密执安州的皮托斯基写了一个秋天和半个冬季”。
      二十一岁生日过后的一个晚上,因为热爱华隆湖畔被野风吹拂着的夜晚,海明威带着他的妹妹和朋友们,在湖边升起了篝火,又在华隆湖畔上荡起了桨,桨声,水声,歌声,笑声……欢乐的青春被他随心所欲地张扬到极致,诗意在他的身上奔突,那是华隆湖的赐予。
      然而,就是这对于海明威来说快乐得令他终身难忘的“半夜野餐”。激发了他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优雅严肃的母亲无法接受儿子野蛮随意甚至放荡的生活方式,一怒之下切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被“赶出了家门”。开始“到处流浪”。
      作为精神之根的密执安北部山岗与华隆湖,成了海明威生命中最无法忘怀的地方,快乐源于那里,写作灵感源于那里,迷惘与忧愁,也源于那里。
      
      在巴黎的坚定脚步
      
      二十一岁离家后,12月,他凭借以前当记者的经验,在《合作联社》当上了助理编辑,这一年,他结识了两个人,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一个是他未来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莱,一个是小说家安德森,哈德莱给了他稳定的经济保障,安德森则给他指明了写作道路。安德森把惠特曼和马克,吐温、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劳伦斯等大家的作品推到了他面前,并建议他到艺术的殿堂巴黎去。以海明威强悍的大脑和灵动异常的禀赋来读这些大师,很快, 他就找到了文学的人口并一步踏了进去。所以,1921年底,正当庞德帮助T・s・艾略特删改《荒原》,詹姆斯,乔伊斯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埋头通读《尤利西斯》校样时,年轻的海明威――又一位未来的大作家横跨大西洋,驶向了世界艺术的大都会――巴黎。
      海明威来到巴黎,在完成记者工作的空隙之余开始创作。因为当时巴黎是世界文化的前沿阵地,许多文化人聚集在这里,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呼朋引伴,他们构成了巴黎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海明威初来乍到,并没有过多参与谈论,他在繁华的巴黎静心学习,向名家求教于诗和小说的写法,然后埋头创作。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作家斯泰因和庞德,在他们的指引和帮助下,海明威的写作渐入佳境。因为庞德是“意象派”的代表,他反对浪漫主义虚假、浮夸的诗风,提倡用简洁有力和具体的意象写诗,这影响到了海明威小说的创作风格。
      1925年,海明威用一种“小花饰”实验文体给书页的报刊补白,精巧的白描式写法,不仅练就了他简洁的文笔,而且在精确的人物刻画上也显出与众不同的实力。当他将这些“小花饰”冠以《在我们的时代里》之名出版,他的写作才能得到了埃德蒙,威尔逊的赏识,威尔逊说,海明威是与众不同的,他写的东西就像是用针刻在钢板上,而他描写斗牛的文字跟雅戈的画一样鲜活优美,生动传神。
      《在我们的时代里》这样的小册子,虽然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但在巴黎这个大师云集之地,只能算是一颗小小的流星,真正成就海明威的,是他紧随其后发表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在这两本书中间,他还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春潮》,它虽然对后世影响并不大,但在当时却以不顾一切的勇气,嘲讽现代派文学走进了死胡同,以极其锐利的语言将矛头指向美国文坛,讥笑当时很多当红作家的写作,极不友好地描写当时的批评家们,他的笔锋几乎横扫了整个美国文坛。这一做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它使海明威失去了两个曾给予他很多帮助的朋友安德森和斯泰因,背上了“过河拆桥”的骂名。他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嘲笑安德森的小说《黑色的笑声》,嘲笑其主题荒谬,人物矫揉造作:他挖苦斯泰因用语累赘冗长。他谁的面子也不给,敢作敢为,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是为了摆脱些他不喜欢的言论,一是美国文坛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海明威向来自视甚高,当时文坛风说他的小说受到上面两人的影响,这让他不能忍受,为了澄清他与二位在文学上的分歧,以此说明自己与他们有多么地不同,海明威不惜以牺牲他们的友谊为代价。海明威性格的复杂性就在这里,一方面他的写作才华确实突出,一方面他的自我定位也极高,这样的海明威从来不把别人的责难放在眼里,活得特别自我,特别骄傲。大概这也是一种王者气派吧?这就是海明威,你可以说他是低劣的,也可以说他是伟大的。一切欲成就伟大事业之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敢作敢为,不顾流俗,坚持自己。海明威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失去妻子和朋友。
      海明威争强好胜的脾气不仅 表现在创作上。更多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拳击爱好者,自认为在业余选手里是数一数二的,经常向人提出挑战。在巴黎期间,有一次,他与加拿大作家卡拉汉对决,被卡拉汉击倒在地,这时海明威愤怒不已,跳起来大骂计时员――他的终生好友菲兹杰拉尔德,因为后者看得入迷,把比赛延长了一分钟。菲兹杰拉尔德被他吓得面色灰白,只好宣布双方打成平手,这样海明威才肯善罢甘休,怒容褪去,恢复其优雅的风度。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捕鱼高手。捕到的马林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可是有一次他发现他的一个朋友居然在捕捞一条看起来更大的鱼,这让他怒火中烧,他端起机枪就朝那条鱼猛射,把鱼吓跑了。事后还说是因为有鲨鱼追踪,这样,他非常得意地保住了捕鱼冠军之名,但他也失去了那个朋友。
      巴黎一步步成就了海明威的名声,紧接着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一反当时文雅的写法,表现“更加粗鲁,更加卑劣,更加堕落的人性”,描写的是“迷惘的一代”的生活,海明威的母亲为此大发雷霆。她给儿子写信说,“这是本年度最下流的一本书”,“每一页都叫人恶心”,从这一点反应来看,海明威突破流俗白树一帜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好在强悍的海明威从来不缺少这个,也正是这种勇气使他的文风日趋成熟。使他成了真正的“文字王”。因为优秀者从来都不是亦步亦趋,而是敢于披荆斩棘、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的人。
      他给母亲回信道:“当然,我写的这些人物是颓唐的、空虚的、垮掉的――我是企图从这个角度来表现他们。我唯一觉得惭愧的是这本书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没能成功地写出我真正想表现的东西。”凭借这部小说,海明威成为了巴黎家喻户晓的作家,年轻的大师。
      
      从基韦斯特到�望农场
      
      1927年,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莱离婚,1928年离开巴黎,与保琳结婚,在美国最南端的小市镇基韦斯特租了一个房子开始了《永别了,武器》的写作;1931年,在基韦斯特买下一幢漂亮的老房子,定居于那里;1940年。海明威与第二任妻子保琳离婚。与女作家玛瑟结婚,买下古巴的�望农场。十三年间,海明威从美国到西班牙到非洲再到巴黎与古巴,走了很多路。体验了各式的人生,也把目光从个人世界转向了外部,他从婚姻的围墙里进进出出,丝毫不感到疲倦。他给人的印象是,永远精力旺盛。随时准备击倒对手,甚至于在西班牙的斗牛节上,他还与牛一起狂奔。他穿梭于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以真实的体验写着每一篇报道,反映战争中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的眼睛被儿子邦比不小心戳伤,视力严重下降,头又被不小心掉下的天窗砸了一条缝,头部受到激烈震荡,这为后来的头痛痼疾埋下了病根,但这不能影响正当壮年的海明威继续写作,狩猎,捕鱼和拳击。基韦斯特作为一个海边小镇,其宜人的风光和良好的捕鱼条件,很适合海明威,他在那里写下了《永别了,武器》《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第五纵队》《乞力马扎罗的雪》《西班牙大地》等十分优秀的作品,并且完成了《丧钟为谁而鸣》的开头。
      《永别了,武器》把人民的厌战情绪写到了极致,这对经历了一战还处在伤口愈合时期的大众而言,能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继《太阳照常升起》后,海明威凭此书成为当时美国最风行的作家。成为名家后,海明威过得十分富有。因此也更多地出去看斗牛,深入森林腹地打猎,他甚至还买下了“比拉尔号”游艇出海捕鱼。可以想象,当海明威驾着属于自己的船行驶在蓝天碧海中去追逐他心中最大的鱼时,他是何等欢 快与惬意!
      当然,生活也并不全然是令人志得意满的肯定,作品写出来,有肯定,也会有否定,更何况海明威不了解平民生活,不关心大众,个性又十分好斗,这使政治动荡时期的评论界十分不满,于是引发了一场轰动文坛的武斗。
      那是在海明威发表了关于斗牛的专业文章《午后之死》之后,美国批评家伊斯特曼与海明威持完全不同的见解,他否定了海明威的观点,认为“斗牛”并不是一项具有“古典美”的运动,而是一种“屠杀”。本来思想相左完全正常,可他遇到的是海明威,而他对《午后之牛》的批评又颇有些尖刻。他这样写道!
      这里硬要扯上光荣、荣誉的概念……是很肤浅的。至于强调悲剧和戏剧冲突这一类的词更是无聊的浪漫主义……海明威缺乏安详的自信,觉得自己没有长大成人,这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他只得不断地显示出血气方刚的男子气……这就产生了一派活生生的小说家――一种文学风格,你可以称之为往胸脯上粘假毛的文学风格。
      海明威看到后,立刻他勃然大怒。作为一个特别重视表现自己英雄性、硬汉性一面的男人,海明威不能忍受上文中最后一句对他的嘲讽,因为这句话,海明威和伊斯特曼进行了一场武斗。
      伊斯特曼比海明威大十六岁。事后海明威说,要不是看他大我那么多,我还不止把他揍成那样。事实上当时是伊斯特曼把强壮的海明威压在桌上。为了挽回面子,海明威这样昭告天下。可见,海明威是多么的好强。
      这场武斗,使海明威在文坛的负面名声也大了起来,因为他在这次斗殴中表现出的失控情绪,让他失去了很多朋友。当时的海明威,精神上已经有些支撑不下去的样子,他通过妄想与自大来消解各方的批评及婚姻的再变对他造成的压力。与此同时,坚持自我、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海明威开始完善自己的创作理论体系,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理”。海明威积蓄着力量,他借在非洲的丛林、山野打猎的经验,多次观看斗牛以及海上的捕鱼生活,完善自己的内心,神奇的大自然是抚慰他狂躁的精神世界的一剂良药。
      
      在凯彻姆的北部停信脚步
      
      二战期间,海明威直接参与了反战。他开着改装后的游艇到处巡逻,用酒招待他的间谍兄弟们,成了一名没有头衔的反法西斯指挥员,并且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二战后,他一直住在古巴的�望农场进行写作,虽然�望农场改变了女主人(1946年,海明威与第三任妻子玛瑟离婚,与第四任妻子玛丽结婚)。但婚姻的动荡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生活的热情。
      清晨,公鸡高鸣。飞鸟成群地飞到农场的游泳池里喝水,这时海明威便起床开始他的创作:下午,阳光西斜,微风轻拂。空气中带着湿气的暖意,正是钓鱼的好时光。写累了时,他就穿着轻便鞋到镇上走走看看;闲暇时。他就驾着游艇开入蓝色的墨西哥湾,感受开阔的天空和无垠的大海。海明威曾在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辞中这样写道:“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如此。他在�望农场所获得的,大抵便是对永恒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需要以宁静为载体。
      �望农场的安宁静谧濡养了中年海明威的性情,也吸引了美丽的意大利少女阿德丽亚娜-伊凡西奇,她的到来使耳鸣不止血压升高的海明威心情无比舒畅,仅用八周就写下了名震世界的著作《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高峰,是他在文字之上长久行走后的必然喷发,是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再现,它将一个永不言败的老人推到了世人面前,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诺贝尔文学奖评道:
      这篇故事讲一个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在大西洋里与一条大鱼搏斗,给人难忘的印象。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人道主义胜利的讴歌。故事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我们眼前渐渐展开,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积累起来,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评论家、艺术史家伯纳德・贝瑞孙为《老人与海》写道: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服。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伤口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当然,《老人与海》的语言如“圣经般简洁”,也是它一直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经历高峰后,总是容易跌入低谷,1954年海明威出去打猎时飞机失事,他身负重伤,头盖骨破裂,引发了十分严重的脑震荡,加上以前在战争和车祸中所受的伤,他的身体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一个作家失去可以思考的脑袋,他还能剩下什么?所以,他虽然也感受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快乐与激动,却无法再为自己的生命续写辉煌。
      然而,他对自己的追求是: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达到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情。
      这与身体的病痛、争强好胜的性格显然形成了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盛名之下的海明威再也无法写出超越自己的经典,他的内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获诺贝尔奖后,他想离开热闹的社交圈。过一段安静的日子。他来到了美国西部爱达荷州的凯彻姆镇,踩在用木板铺成的人行道上,看着红砖砌的邮局和木格子窗户的民居,他决定留下来,他在这里的山坡上建了一栋两层的小楼,楼的南北两面都是帐篷似的山峦,东西是清澈见底的河流,两旁是高高的杨树。与�望农场临海的开阔相比,这里别有风味。海明威在这里度过生命中最后的美好时光。在这里,他真正像极了一头沉静的狮子,时而遥望远方,时而闭目沉思俯首人生。这是他憩息的地方。
      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海明威表现出明显的忧郁、多疑、偏执和幻觉症状,被送进医院治疗,五个月后出院。但一回家,他就希望恢复写作。此时的他已经思路枯竭,写不成词句。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失去了生命的根基,那种痛苦,有几人知晓?新的痛苦折磨得他无法入眠,失眠又加重了他的臆想和幻觉。
      1961年7月2日清晨,随着一声枪响,海明威倒在血泊之中。难以想象,在热情友好地与妻子说完“晚安,宝贝”后,那个夜晚,他经历了多少挣扎!在他之前,他的父亲,在他之后,他的弟弟,均以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不是冥冥中的一个约定?
      三天后,海明威葬在了凯彻姆北部的山坡上。
      从此,行走在文字之上、一生经历无数故事、粗鲁中隐藏着率直、偏执中包含坚定的海明威,如一头狮子,倒在了无法自我超越的绝望眼神里。属于他的时代,一去不返。

    相关热词搜索: 狮子 行走 在文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