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榆次观音庙壁画考察分析|壁画考察内容简介

    时间:2019-05-12 03:23: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山西省境内有2.7万平方米古代壁画,其中寺观壁画就有2.3万余平方米,榆次观音庙壁画便属其一。      一、榆次观音庙壁画考察概述      榆次观音庙位于山西省榆次、太原、寿阳三市县交汇的罕山之阳,西距太原城有22公里,北距榆次城17公里,现存面积有23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内有一棵古松参天而立,还有已经坍塌的戏台、厢房,只有照壁和观音殿保存完好。壁画便在此殿内。
      观音殿是一个占地面积仅有65平方米类似民居的3间小房。殿外两侧各有一块石碑,东面的石碑是功德石碑,上面刻有施银修建观音庙的人名和所施的银两;西面的石碑是永垂不朽石碑,上面记载着观音庙的修建时间、过程以及后来的修缮。文字表明,观音庙修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曾进行过重修,距离今天已有262年的历史。靠近石碑的殿外墙壁上有壁画依稀可辨,可能因为长期暴露在外,受自然影响太大,已无法考证所绘壁画的内容。殿内塑有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塑像和他的两个小童(一个是善财童子,一个是陀难童子),文殊菩萨塑像的背后绘有排位图,可惜后人因缺乏保护意识,在后来的修复中大部分被覆盖,只有两边墙壁上的壁画保存比较完好,其中东面的墙壁上绘的是降龙罗汉,西面的墙壁上绘的是伏虎罗汉。
      《降龙罗汉图》绘于观音殿东山墙壁,长2.3米,宽3.78米。画面主体就是降龙罗汉,占据画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他半蹲于石间,背靠古松,右手伸向正前方,左手呈拈花指放在脑后。墙壁的左侧有一个龙头。这幅图被称为“左侧降龙”。
      绘于观音殿西山墙壁上的《伏虎罗汉图》,尺寸与《降龙罗汉图》一样。画面主体是伏虎罗汉,同样坐于石间,背靠古松,两手插在袖中,面部表情安静慈祥。一只温顺的老虎依偎在伏虎罗汉身边,眼睛安详地闭着。同样,画面主体伏虎罗汉也占据画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
      
      二、《降龙罗汉图》与《伏虎罗汉图》的表现手法
      
      《降龙罗汉图》与《伏虎罗汉图》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画面以白色为底,外加黑色边框。造型手段主要是“单线平涂”并略加渲染。
      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的衣服都是用墨色线条勾勒,线条如书法一样一气呵成,非常干练,有种写意的韵味;头发用墨色线条简单勾勒一圈;手部的处理用墨色和橘红色略加渲染,有凸凹感;头顶用橘红色略加晕染形成起伏感;衣袖用丹青色勾勒并晕染,在晕染后的衣褶上再用同类色在线上重新勾一次,使得物象更加突出、爽朗,增强了感染力。在人物颜面上,在额头上,在眼睛、鼻底、嘴巴、耳朵等五官部位也都使用了“单线平涂加渲染”。这样使得罗汉面部有圆浑逼真的效果。画中的古松叶是用墨色绘制的菊花点,用笔力度适中。
      在中国古代,尤其唐代前后,寺观壁画创作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许多著名的画家都曾是寺观壁画的高手。宋、元以后,壁画的绘制才渐渐成为民间画师的行业。到了明代,受文人画的影响,民间画师的审美趣味也倾向单纯的水墨。
      榆次观音庙壁画也受到这种文人气息的影响,以书法线条勾勒,以水墨晕染,追求清淡平和、消散简远的趣味,追求写意与神似,反对写真与形似,即所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表现形式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倪云林)。榆次观音庙的壁画人物,无论是降龙罗汉还是伏虎罗汉,虽寥寥几笔,但表情很传神,身体转折的线条以及表现石头、树木的线条都是按照书法的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的变化。
      
      三、《降龙罗汉图》与《伏虎罗汉图》的材料分析
      
      榆次观音庙内的壁画之所以能够完好地保存到今天是有原因的。据实地考察,观音殿建在一米多高的坎台上。坎台用青砖砌成,承载着墙体的重量,还在地面与墙体形成一个屏障,有效阻止地面湿气向墙体侵蚀。
      观音殿的墙体也是常见的土坯与砖混合砌成,下半部分用的是砖砌,可以吸收绝大部分从地面渗进的湿气。上半部分是用土坯或未经烧制的砖坯垒砌的,这样的墙体不耐水浸,但比较干燥、隔潮、隔音,可以阻止屋外空气中的湿气向屋内渗透,同时,土坯墙表层又抹了厚厚的一层泥坯,土坯与泥坯之间又多了一层缝隙,这更强化了墙体的隔潮性。《降龙罗汉图》与《伏虎罗汉图》就绘制在这经过处理的泥坯之上。墙面的干燥是壁画得以长久保存的最大保障。据监测,当地的水质显碱性。水中碱硝的侵蚀不仅会使画面变色、褪色,也会使画面剥落。这就是屋外墙体壁画已经模糊不清,而屋里壁画《降龙罗汉图》与《伏虎罗汉图》却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观音殿是按照我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土木结构建造的。这种房屋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木构架的应用,房屋的承重主要靠木柱,木柱与屋顶浑然一体。墙体本身不需要承重,主要起隔断作用。这样就保证了房屋主体的长久寿命,也保证了墙体不被返修。在民间,这应该是壁画能够长久保存的先决条件。
      当然,中国传统壁画的绘制技法也为壁画长久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即胶矾水的应用。绘制前,墙面需要用胶矾水处理①,在绘制过程中,毎一次着色也都需要罩一次胶矾水。胶矾水有巩固壁画不脱落,使色彩坚固的作用。
      壁画起源于人民,又被宗教利用,在文字尚不为人民大众普遍掌握的时代,传播教义最有效的媒介之一就是壁画。正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寺观壁画实际上就起到了警醒、劝善等教化功能。中国的寺观在唐宋最为繁盛,明清以后逐渐衰退,中国的寺观壁画也呈现逐渐消亡的过程。但寺观壁画毕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发掘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山西有丰富的壁画资源,大多都是像榆次观音庙壁画这样处于民间。希望本文对山西现存壁画的保护与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注:本文为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学实践成果之一)
      注释:
      ①关于这一点,宋代《营造法式》卷十三中专门有关于“画壁”的记载“造画壁之制:……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令泥面光泽。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用胶土一斤,麻捣洗净者七两。”转引自尚立滨.中国传统寺观壁画制绘工艺[J].建筑创作,2009(2).
      作者系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本0801班学生
      指导教师:刘斌
      (责任编辑:鞠向玲)

    相关热词搜索: 壁画 观音 考察 分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