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给你的文章强有力的支撑_提供强有力支撑

    时间:2019-01-14 03:36: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原文   怀想天空   江苏一考生   经常听人说农民工这不好,那不行,仿佛低素质成了农民工的代名词。“三人成虎”的力量是可怕的。不知从何时起,对农民工的歧视成了我心中的“定理”。可是,有一件事,却让这个“定理”彻底地毁灭了。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按照惯例,我们要去参加升旗“形式”。说它为“形式”,是因为现在许多的中学生已经不愿意在此时唱国歌,甚至不会唱了。“形式”如往常一样按照步骤进行着,只不过今天校园外多了几声挖土机的嘈杂声罢了。不知是我们的萎靡状态“感染”了喇叭,还是挖土机声过于嘈杂,反正今天的喇叭是那么地有气无力。“向右转45度。”主持人无力地吼着。队伍也如风划过沙做的塑像――一下子全散了。我们懒散地挪动了几下小碎步,队伍蛇形般扭动了起来。
      “下面进行升国旗仪式。”主持人说道。喇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可是挖土机的嘈杂声却更加大了。“该死的农民工!”我不禁抱怨起来,“难道不能让人耳根清净一点吗?连这点道德也没有,难怪受人歧视!”
      “下面升国旗,奏国歌。”忽然,挖土机的嘈杂声一下子消失了。只见农民工们停下了手中的活,笔直地站在了原地,目光有神地盯着国旗。
      一个高个子农民工不知怎么进入了我的眼帘。大概是来不及找个相对平坦些的地方吧,他的双脚竟站在高低不平之处。一脚悬空,可他丝毫没有摇晃,仅凭一只脚死死地抓住了地面,其费力程度可想而知。他的脸上写满了“辛苦”,可是嘴角却带着笑容。面对这位青松般的高个子民工,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如果说,刚才的一幕只是对我的一次震撼,那么,接下来的一幕则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礼。国歌乐响起,校园内依然是一片沉寂,可校园外却响起了农民工们嘹亮的国歌声。伴随着这嘹亮的歌声,我心灵的污垢在一层层褪去。我犹如清夜闻钟,又如受了当头一棒。我和同学们都挺直了自己的身体,唱出了国歌……
      人人头顶都有一方天。农民工并没有因为社会上的某些歧视而丧失自己的天空。他们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撑起了属于他们的那片天空――明净,辽阔,深远!
      
      赏析
      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过程。面对“剪碎”了的生活素材,构思谋篇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是:安排场面与设计线索。
      场面通常是指描写的对象。所谓场面描写,即对人物活动场景的描写。其实,场面不仅是一般的描写对象,而且是一种结构的方式。这是因为,任何人物的活动,只有放在特定的环境、场合下,才能展示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展示由各式各样的活动而构成的生活场景。离开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场合,人物的活动就难以得到具体形象的体现。这就如同屏幕上的影视剧,如果把背景全部撤掉,只剩下光秃秃的人物活动就难以理解。因此,场面是构成情节的基本要素。在一篇文章中,每个场面,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情节的发展总是通过场面的推进和转换而得以实现的。这就是说,记叙性的文章,实际是由一个个场面连缀而成的。
      那么用什么来“连缀”呢?用线索。这就像做衣服,布料选好了,也裁好了,但缺少细密的针线功夫也无法成衣。细密的做工和布料的优劣同样重要。精心选择场面,再用一条线索(或实物,或情感)巧妙连接,一篇文章的总体框架就有了。安排场面与设计线索,就是支撑记叙文的两条腿。
      2007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是《怀想天空》,上面这篇文章即是今年的考场优秀作文。作者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能写出两个场面,并用情感的线索把它们贯串在一起,足见小作者超人的才气。
      其实文章只写了两个场面:学生升旗和农民工升旗。
      学生升旗的场面很冷清,因为“现在许多的中学生已经不愿意在此时唱国歌,甚至不会唱了”。不能不说这种现象很反常,因为每个学校在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都要唱国歌。这是一个很神圣的仪式。作者用很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描写这种反常现象:“喇叭是那么地有气无力”,“主持人无力地吼着”,“我们懒散地挪动了几下小碎步”。一个有气无力的升旗场面就这样被展现在读者面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工的升旗仪式。他们哪里有什么“升旗仪式”?既没有音响设备,又没有整齐划一的队形,他们只是“借”学校的场地、“借”学校的喇叭、“借”学校的国旗而已。他们本来可以照旧干活不参加这种仪式的,即使参加了也可以像学生那样敷衍了事,但他们不!作者把这一场面分解为两个小的场面:一是把镜头聚焦在一个高个子农民工身上,写了他的动作――“一脚悬空,可他丝毫没有摇晃,仅凭一只脚死死地抓住了地面”,他的表情――“脸上写满了‘辛苦’,可是嘴角却带着笑容”;二是当国歌乐响起时,“校园内依然是一片沉寂,可校园外却响起了农民工们嘹亮的国歌声”。场面不同,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怀:形式上的爱国和发自内心的爱国。
      当然,在这两种场面描写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是贯穿始终的:“不知从何时起,对农民工的歧视成了我心中的‘定理’”,“‘该死的农民工!’我不禁抱怨起来”,“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对我心灵的一次洗礼”,最终我心中的这个“定理”“彻底地毁灭了”。我们应该明白:场面描写无论多么精彩,都是一种表面化的东西,作者总要通过种种场面告诉读者一点什么。这“一点什么”既可以藏得深一点,比如小说,完全是用人物形象“代言”,作者深藏在幕后;但在记叙文写作中,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什么”还是直接点出为好。缺少这一点,主题容易模糊,文章易于肤浅。记叙、描写是基础,议论、抒情是深化。
      农民工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各级领导和大家的关注。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对农民工的形象并不陌生,他们可能没有城里人“聪明”,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也可能没有城里人“文明”,但他们也有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他们“并没有因为社会上的某些歧视而丧失自己的天空”,而是“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撑起了属于他们的那片天空――明净,辽阔,深远”。在学生的作文中如此热情洋溢地赞颂农民工,到目前为止还不多见,可见小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选材的机智。
      下面的文章是一篇中考满分作文,读一读,想一想:文章写了几个场面?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记一把蓝色的雨伞
      一考生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澈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目光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中。
      “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再在下雨天接我了,那把蓝色的雨伞便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为我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中,而我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
      “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没有歪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妈,真的,它没有歪,没有……”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泪珠划过妈妈的脸颊。
      那把褪了色的雨伞,又重现以前明澈如天空的蓝色。
      终于明白,这么久以来,妈妈都为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现在,我多想也给妈妈撑起一片快乐的天,即使孟郊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我的视线便牵绊于那把蓝色的雨伞,每天深夜在灯下奋战的人是我,每个周末穿梭于补课地点的人是我……
      这一切,都因为那把倾斜的蓝色的雨伞。
      那蓝色,明澈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

    相关热词搜索: 强有力 支撑 文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