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中考新题型(十六)] 山西中考语文新题型

    时间:2018-12-25 03:36: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考原题】      一、下面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道理?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①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②。
      注:①刺头:指小松长满松针的梢头。②始道高:才说它长得高。
      (选自山东省2004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
      
      ①竹子是一种介乎草与木之间的独特植物。它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享有盛誉。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它被亲切地称为“兄弟”;而在中国,竹子被崇尚为“君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②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娑。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苏东坡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癖,须臾不离,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
      ③中华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中华文化史,上下五千年,处处竹相连。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那种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的气节为各阶层的人们所称颂。
      ④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世界上,中国也被称为“竹文化的国度”。
      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凌云劲竹真君子空谷幽兰绝美人
      ①选文中有两个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上联对竹子的赞美,这两个词语是-----、------。
      ②下联赞美了兰花怎样的品格�下列词语中有一个最能代表兰花品格的,这个词语是---------。�A.纯朴坚韧 B.桀傲不群 C.高雅绝俗 D.默默无闻�
      ③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子或兰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姓名、事例或他本人的名言诗句。选文中出现的例子除外�
      具有竹子品格的:------------。具有兰花品格的:---------------。
      (选自山东烟台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的语文中考命题设计了古诗词、对联赏析题,材料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但大都易懂。试题不考查词法、句法、艺术特色等知识,重点考查考生能否凭借注释等理解诗词、对联大意,揭示其蕴含的道理,揣摩用词的精当巧妙。
      第一题考查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小诗,认真体味诗歌意思。这首诗写小松一开始被埋在深草里,不被人注意,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才被人们称道。读此诗,应能联想到一些熟悉的诗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马说》、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陈毅的《青松》等,都是借物写人、托物言志。由此感受到《小松》也是在借松言事,托物讽喻,蕴含了这样的哲理:有些新生事物出现时,往往不被人注意,等到它表现出不同寻常之处,才被人称道。这样由表及里,由物及人,就能把握诗歌内涵,找出问题正确答案。
      第二题是对一副对联的赏析。①②小题分别考查对上下联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第③题则在①②小题基础上,考查考生平时的文化积累情况,是一道思维拓展题。做第①题需把选文与对联相结合。上联赞竹子,从“凌云”(直入云霄)、“劲”(坚强有力)、“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几个词语可以看出,上联侧重赞美的是竹子挺拔的姿态、坚强的品格。再联系选文,文中对竹子赞美的词语有“独特”“洒脱”“节外无枝”“虚心”“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等,联系上联所表达的意思,不难发现文中“挺拔坚韧、宁折不弯”两个词语最符合题意。第②题,在传统文化中,兰是高洁人格的象征,选文中也提到“兰”是“四君子”之一,强调了兰的品格高尚。下联突出了兰的“幽”(幽静、幽雅)、“绝”(独一无二、无人能赶上),因此比较四个选项,“高雅绝俗”最符合题意,应选C。第③小题只要把握了竹子和兰所具有的品格,再联系平时熟悉的古今人物,是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例子的。答案举例:(竹子)苏武北海牧羊,宁死不降;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兰花)陶渊明隐居田园,不媚世俗;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古诗词、对联赏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赏析首先要弄清“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然后再考虑你有哪些感受,有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考。平时的学习应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将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炼就一双“文学的眼睛”,开发出自己内在的文学才能。
      
      【相关链接】
      
      1.阅读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回答问题。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取景很别致,前人曾用“小巧”和“动态美”来概括本诗的主要特点,你对前人的这种说法是怎样理解的?
      (选自山东济宁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③题。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
      ②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
      ③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
      (选自山东滨州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选取的景物小,如细流、小荷、尖尖角等;于静景之中写出了动感,如“露”“立”等字的使用。2.①知时节(或:“当春乃发生”“润物细无声”)②第二联从听觉来写,第三联从视觉来写。③潜,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相关热词搜索: 中考 新题型 十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