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知识要点整理

    时间:2020-08-31 08:14: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对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出现了靠圈地养羊发财的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从16世纪起,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开展殖民活动,进行殖民掠夺。

      通过残酷剥夺农民土地和进行殖民掠夺等手段,英国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坚信君权神授,认为任何限制君权的事都是错误的。

      但是,英国议会已经形成一个传统,不得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制订法律,不得征税。

      因此国王詹姆士一世与议会之间关系紧张。

      1525年继位的查理一世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征税,曾经几次解散议会,甚至长期不召集议会。

      他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人民还把持和出售肥皂、盐、酒、煤和铁的专卖权,搜刮大量金钱。

      造成生产和贸易混乱,工商业萧条,大量劳动者失业。

      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条件日益成熟。

      革命的发生

      1638年,苏格兰人民首先起义,反抗查理一世的统治。

      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召集长期关闭的议会。

      议会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同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进行斗争,并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议会于1641年通过《大抗议书》,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

      监督国王大臣们的活动;

      取消国王的专卖权

      宣布未经议会同意就擅自征税为非法行为。

      斗争历经反复。

      查理一世不甘心丧失自己的权力,于1642年初带兵闯入议会,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但扑了空。

      几天以后,国王和他的追随者逃出伦敦,到英格兰北部和西部结集反动力量,并且在8月间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克伦威尔

      1648年,内战以议会的胜利结束。

      1649年1月,查理一世作为暴君和人民公敌被处死。

      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在内战中崛起的军人、新贵族出身的克伦威尔独揽大权,成为实际的军事独裁者,为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推行高压政策。

      1649年,克伦威尔镇压了代表贫苦农民利益的掘地派运动。

      同时,爱尔兰长期受英国的统治和压迫,爱尔兰人民乘英国内战爆发的时机,掀起了民族起义。

      1649年到第二年5月,克伦威尔率领英军到爱尔兰镇压起义,克伦威尔和他部下的高级军官以及许多英国商人和新贵族成了爱尔兰的大地主。

      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议员,就任护国主,建立了独裁统治。

      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

      高级军官争权夺利,后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同斯图亚特王朝勾结,达成妥协。

      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两大军事集团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了。

      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先后赶上和超过了英国、法国,英法则退居三、四位。

      然而在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

      英国占有殖民地最多,俄国次之,法国占第三位,德国居第四位。

      经济实力居上的国家,尤其是德国,对殖民地的这种占有状况十分不满,强烈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巴尔干半岛是列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19世纪70年代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民族独立国家。

      沙皇俄国趁机向巴尔干扩张势力,同奥匈帝国和英国发生矛盾。

      在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

      1879年,为了对付俄国,德奥签订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由于同法国争夺北非的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集团,形成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矛头指向法俄。

      法俄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接近,于1892年签订了军事协定。

      双方约定,一旦法国受到德国或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或者俄国受到德国或德国支持的奥匈的进攻,缔约国将互相以全部兵力援助。

      20世纪初,随着英德冲突日益激烈和突出,英国协调了它同法俄两国的利害关系,先后于1904年和1907年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

      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军事侵略集团。

      它们都大幅度增加军费、扩充军队,并开展了海军竞赛。

      疯狂的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1908——1914年,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

      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

      帝国主义战争日益迫近了。

      【知识要点二】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到新被奥匈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

      这次军事演习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因而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愤怒。

      6月28日,塞尔维亚秘密的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在萨拉热窝街头开枪打死了皇储夫妇,这就是历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德国和奥匈帝国乘机挑起战争。

      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的一周内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

      大战爆发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它越出了欧洲范围,使许多国家和民族卷入了战争旋涡。

      意大利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后来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塞尔维亚所进行的战争,虽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但这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凡尔登战役

      战争一开始,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

      ①西线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在那里,英法对德作战;

      ②东线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在那里,俄国对德奥作战;

      ③南线巴尔干战场,奥匈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

      凡尔登战役是西线的战役之一。

      1916年2月下旬,德军以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为目标,发动了强大攻势,想把这里变成碾碎法军的磨盘。

      凡尔登位于法国东北边境,是巴黎的前卫,又是整个法军战线的支撑点。

      德军本来预计可以一战而胜,但凡尔登的攻守战却日复一日地拖了下去。

      到12月凡尔登战役结束时,双方共伤亡七十多万人。

      这一战役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巴黎和会

      大战的结束

      帝国主义战争使交战双方都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劳动人民生活日益穷困,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美国在大战前期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国做生意,大发战争财。

      1917年4月,大战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美国以反对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口,向德国宣战。

      在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沙皇俄国,爆发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了沙皇。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农民通过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坚决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交战各国的革命运动空前高涨,同盟国摇摇欲坠。

      1918年10月下旬,奥匈帝国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宣布独立。

      前线的军队拒绝继续作战。

      1918年11月3日,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起义迅速席卷全国,德皇被迫退位,逃往荷兰。

      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

      这场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大战中死亡的人数达八百多万人,受伤的达两千多万,物质损失严重。

      这次战争产生了另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

      会议被几个大国所操纵。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在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方面做出的规定包括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等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拒绝。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知识要点三】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

      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旷日持久的战争使俄国国内矛盾更加尖锐,人们对沙皇统治的不满加剧。

      1917年俄历2月27日公历3月12日,俄国人民发动了革命。

      首都彼得格勒率先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接着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同样的权力机构。

      二月革命废黜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终结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3月2日,临时政府成立,各资产阶级政党和大地主的代表参加了政府。

      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列宁回国后,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7月,首都革命人民反对临时政府的示威遭到残酷镇压。

      7月26日至8月3日举行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准备武装起义的决议,随即加紧进行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加紧纠集各方面力量,镇压革命。

      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临时政府封闭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报》,同时派兵进攻党中央所在地斯莫尔尼宫。

      在这紧急时刻,根据列宁的提议,党中央作了提前举行起义的决策。

      当天晚上,列宁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整个晚上到第二天早晨,20万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地点和政府机关。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上午,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废除,政权转归苏维埃。

      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乘美国使馆汽车逃出首都,其他政府部长在冬宫顽抗。

      晚9点多钟,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进攻信号,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向冬宫发起最后的冲击。

      深夜,冬宫被攻下,临时政府人员全部就擒。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1917年11月7日此后月、日用公历夜,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

      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

      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革命措施,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机构。

      原来的各级官僚机构被废除,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以及工农检察院、人民法院、工人民警建立起来。

      1918年1月2日,列宁批准了建立红军和红海军的命令。

      列宁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做人民的公仆。

      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强行剥夺剥夺者,改变地主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国内战争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资产阶级地主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勾结,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猖狂进攻。

      1918年初,英、法、美干涉军先后侵占了俄国北方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日、英、美干涉军相继在远东的海参崴登陆;在南方,英国侵入了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

      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许多地区发生叛乱。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苏维埃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打退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扑灭了各城市的叛乱。

      1919-1920年,协约国帝国主义组织了三次对苏维埃国家的大规模武装干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一切力量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

      在工业方面,实行了大小企业全部国有化,国家掌握全部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把农民的所有余粮都收集到国家手中;在商业方面,严禁私人贸易。

      此外,还实行了义务劳动制。

      这是苏维埃俄国在战争和严重的经济困难情况下实行的非常政策,对苏维埃国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有重大作用。

      新经济政策

      原因当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时,长期战争的破坏,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严重缺乏,加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使人们生活艰苦、情绪波动。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开始表示不满;一些地区出现了叛乱。

      形势迫切要求党制定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商品买卖。

      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在掌握主要经济命脉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政策,目的在于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工农联盟,最后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

      1925年,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工业总产量相当于战前的75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当时的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

      3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此后,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新建立了数千个大型工业企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

      据苏联官方统计,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迅速把广大农民都纳入集体农庄之中。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经济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

      如片面发展重工业,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发展缓慢,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强调计划指导,缺乏市场调节,造成企业效益不高;农业集体化手段过于简单甚至粗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致后来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此后,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新建立了数千个大型工业企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

      据苏联官方统计,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迅速把广大农民都纳入集体农庄之中。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经济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

      如片面发展重工业,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发展缓慢,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强调计划指导,缺乏市场调节,造成企业效益不高;农业集体化手段过于简单甚至粗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致后来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知识要点四】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随着美国纽约股票市场行情暴跌,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

      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范围广、破坏性强、时间久,与政治危机交织。

      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生产过剩危机与金融信用危机同时爆发,各行各业无不受到沉重打击;

      破坏性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减少13,国际贸易减少23,全世界失业者超过3000万人。

      广大劳动群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无数中小资本家的财产化为乌有;

      危机延续时间特长,从1929年一直拖到1933年;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求革命;一些国家的垄断资本家倾向于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各国国内政治力量两极分化,社会关系紧张,危机一触即发;国际上法西斯国家开始窥伺时机或初露锋芒。

      罗斯福新政

      1932年,美国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总统,1933年初开始执政。

      罗斯福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勇敢而坚定地提出了一整套新政措施。

      罗斯福采用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其特点是政府出面对各种矛盾进行调节,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并对工人和小生产者做出一些让步,以缓和阶级矛盾。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是整顿财政金融,恢复信用;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制定各行业的公平竞争规章,允许工人自选代表与雇主谈判,签订集体合同,规定工时和最低工资水平;

      扩大社会福利,举办公共工程,以促进就业;

      调整农业,鼓励农民缩减耕作面积、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损失。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

      虽然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给美国找到了一条维护民主政治制度、缓和危机的道路。

      【知识要点五】

      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20世纪20年代在意大利出现了法西斯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出现了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的局面。

      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准备用武力夺取政权。

      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意大利国王授权墨索里尼组织政府。

      此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意大利。

      墨索里尼企图以对外侵略,转移人们对国内危机的注意力。

      因此,意大利加紧了武力扩张,妄图重新瓜分世界。

      希特勒上台执政

      希特勒得以上台、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历史背景是

      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使其工业生产下降了402,失业人数达六百多万,农民纷纷破产;

      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工人罢工在3年中达一千多次,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大增长,在国会选举中,共产党已成为第二大党;

      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党全称为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为民族社会主义缩写词的音译进行了煽动宣传,打着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招牌,宣扬日耳曼种族优越、反对《凡尔赛和约》的压迫等,迷惑了群众;同时,法西斯冲锋队的恐怖活动也帮助他们壮大了声势;

      德国垄断资产阶级震慑于革命运动的高涨,选择并扶植了希特勒作为代理人,进行了建立公开恐怖专政的策划和准备。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终于登上总理宝座,取得了德国政权,建立了法西斯恐怖专政。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和军队统帅于一身。

      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希特勒上台以后,疯狂扩军备战,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使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迅速增长起来。

      希特勒处心积虑撕毁《凡尔赛和约》,逐步把德国再次推上战争舞台。

      1935年,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把陆军非法扩展到60万人;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同年11月,德国与日本签订《****产国际协定》。

      希特勒上台后,加强与意大利法西斯的联系。

      937年,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正式结成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形成法西斯侵略集团。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的国内矛盾十分尖锐。

      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中国东北。

      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9月,德军发动了对波兰的大规模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波军虽有100万人,但在坦克和飞机等武器装备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国,虽然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宜布对德作战,但是却坐视波兰的灭亡。

      珍珠港事件

      1941年11月26日,日本特遣舰队启航向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发。

      12月7日上午,日本海军第一波攻击队的飞机开始发动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

      日本制造的珍珠港事件,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竭尽全力,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

      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德军迫近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

      8月,德军精锐部队开始猛攻斯大林格勒,震天动地的空袭和炮轰,把市中心炸成废墟。

      9月德军窜入市中心,苏联军民英勇捍卫斯大林格勒,顽强地进行巷战,逐家逐户展开争夺。

      11月,苏军从斯大林格勒的西北面和南面开始反攻,构成铁钳攻势包围德军。

      1943年2月,被围困的三十多万德军全部被歼。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以苏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此后,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直到最后灭亡。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22日到26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问题。

      12月1日,发表了《开罗宣言》。

      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雅尔塔会议

      在二战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即反法西斯同盟国发动战略反攻的情况下,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的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攻占柏林

      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了德国境内,并向德国心脏地区推进。

      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协同苏军打击德国侵略者。

      1945年4月,苏军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

      苏军攻入柏林市区,这月底,希特勒绝望自杀。

      5月初,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

      日本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中获胜后,取得了海上主动权,经过三年苦战,把太平洋上日本占领的各岛一一夺回。

      在亚洲大陆上,中国的抗日武装从1944年起进行了局部反攻,扩大了敌后根据地,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5年8月,波茨坦会议后,同盟国向日本发动了总攻势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打击那里的日本关东军;

      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

      8月中,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知识要点整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