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乡镇民族经济发展调查报告】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0-03-02 09:17: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做好民族工作 加快经济发展

    --XXX乡民族经济发展调查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部署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加大对民族工作的推进、加快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XXX乡民族经济发展我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习贯彻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通过党委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和每月28日全乡干部职工大会组织全乡干部职工、各村支部、主任学习,利用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学习,利用“2131”工程在各自然村寨放电影向广大群众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执行《民族乡工作条例》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利用好和把握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2000年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XXX乡是一个以彝族、仡佬族、布依族为主体,其它民族共存的多民族乡,除上述主体民族外还有苗族、水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只有贯彻好和应用好《条例》和《决定》,才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乡工作条例》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纲领性文件,是原则。《决定》是努力方向,是目标,也是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依据。通过贯彻落实《条例》和《决定》,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2000年,新政府办公大数的建成并成功搬迁,为XXX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五年来,XXX乡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乡人民政府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过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全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均递增10.5%,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1、               着力实施“光明工程”,解决群众通电困难

    1997年前,XXX乡仅有两个村通电,而且是搭接铁路供电工区的电,用电受到很大制约,没有自己的输电线路,大部分群众是靠煤油灯照明,通过努力,共筹措资金156万元,架通了33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

    2、               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2000年至今,共争取各种饮水项目资金9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余万元,拉通了全长67.5公里的自来水管。解决8534人和3726头(只)牲畜饮水困难。

        3、逐步解决“行路难”问题

    自2000年以来,共争取公路建设资金321.1万元,修建和改造39.7公里的乡村两级公路,是2000年前8年以来的5.2倍。特别是化董至捞河公路,小红岩丫口至关寨火车站的进场公路,在建的靛红公路,对今后XXX乡开发煤炭资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通讯问题得到解决

    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共安装30台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和2个广播室,建6个世行卫生室,7个村党建多功能活动室。架设了铁通、电信通讯光览,开通了铁通、电信程控电话,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200余门。修建了联通、移动手机站,信号网络覆盖率得到提高。

    5、努力实施茅草房改造

    五年来,为切实解决无房户、茅草房和危房户群众的居住条件,通过民政渠道解决了22户茅草房户、无房户和危房户群众住房问题。

    6、实施半坡、倮纽移民搬迁工程

    2004年、2005年,投入291万元,实施了我乡下麻翁村半坡、倮纽两个自然村寨97户移民搬迁工程。

    7、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2075吨提高到现在的4437吨,累计造林22861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2%上升到2004年的27%;
    完成坡改梯及配套水毁工程2850亩;
    有效灌溉面积增加3600亩, 7651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二)、发展民族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1、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投入财扶资金36.9万元,分别在荒田村、箐口村、过瓦村、坝子村、下麻翁村等村实施,并逐步探索肉牛养殖模式;
    争取到挂钩扶贫单位团市委和市药监局分别扶持我乡坝子村、下麻翁村各2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肉牛养殖;
    争取到特区扶贫局财扶资金18万元,分别安排在坝子村和下麻翁村,发展肉牛养殖。通过坝子“学色绿”典型示范村工作的开展,全乡实施了650余棚竹荪种植。农民群众逐步从传统的种养殖业方式向科学技术种养植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组织劳务输出。全乡劳务输出人数达1486人(次),同时,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中,就近解决一部分群众务工,特别是全乡大面积退耕还林后,部分群众大胆尝试种植竹荪,取得成功,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4年的127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人均增收达105元。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所改变,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按照上级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对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可开发式贫困户实施“一帮一”结对子扶贫,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有92户,397人。坝子、下麻翁、社勒、居都、过瓦、荒田等6个村分别由团市委、市药监局、特区国税局、特区司法局、特区建行和特区工商联挂钩帮扶,6个村的50户贫困户和各挂钩帮扶单位干部职工进行“一帮一”结对子,化董、箐口、果落、上麻翁、河边等5个村的42户贫困户与我乡干部职工进行“一帮一”结对子,给结对子的贫困户解决10吨化肥。乡人民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实施方案,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确保今年年底使我乡可开发式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温饱。

    4、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实施沼气池建设1500口,分别安排在全乡7个村实施,按照“林——草——畜——气”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0年至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12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943万元,主要投向是水利、交通、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事业。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乡工业总产值到2004年达到1403.19万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共引进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543万元。

    2000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为1289.5万元,人均值为1067元,到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5596.62万元,人均值为4473元;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为30.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0元,到2004年,全乡财政总收入达11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地税)完达89万元;
    国税收入达21.6万元;
    其它财政收入达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1元;2000年农村各少数民族低收入(860元以下)人口为5651人,绝对贫困(625元以下)人口为3217人,到2004年,全乡农村各少数民族低收入(860元以下)人口为1253人,绝对贫困(625元以下)人口为432人。

    (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2000年至2004年,加大对教育的硬件投入力度,投入资金330万元,实施“义教工程”项目3个,新建过瓦小学、坝子小学、花赖小学、居都小学、关寨大连希望小学、乡中学、箐口小学和麻翁片区小学改造,新增校舍面积510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2004年的96.9%,投入10余万元,为乡中学和各片区小学配备了26台微机,在中小学实行电脑教学。改善了教学条件,教育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全乡共安装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30套,使广播电视覆盖了7个行政村,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增强法制观念,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群众安居乐业。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继续巩固彝族跳脚舞蹈,布依族铜鼓等民族民间文艺,组织少数民族参加市、特区及各有关乡镇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尊重民族习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加大对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建设力度,现中心规划设计图已全部完成,争取在今年内完成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已建成了乡文化广播站,投入了3万元资金,为广播站配备广播设备,使干部职工及附近居民每天都能够听到广播。

    开展丰富多采的民族体育运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有条件的村建篮球场,举行篮球友谊赛、拔河比赛等健身活动。

    农村卫生保健有了保障。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网络,并村后完善了7个村级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计生室、文化活动室),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和预防保健工作,使“四苗”覆盖率得到提高,疾病传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医疗工作得具体落实,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农村计生工作全面实现了村自管理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下移到村,村级计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计划生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四)、乡卫生院建设及农村卫生条件大大改善

    1、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2000年还未建村级综合卫生室,乡卫生院办公楼狭小,床位不到5个,2000年后,乡党委、政府加大卫生工作硬件投入力度,继续按照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要求及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建设要求,完善软、硬件建设,投入20万元资金新建乡卫生院,预计今年8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完成各项工作指标,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2000年乡卫生院职工才4人,通过招考应往届毕业生充实,现已达到9人,并落实了村级卫生员,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认真抓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各项工作。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十万分之四百二十以内,疫情报告率达97%以上,四苗接种率达90%以上,新法接生率达95%以上。

    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疫情管理及疫情报告制度,继续加强疫情搜索工作,每月不少于2次(各村),落实“三早一就”防治措施,及时上报疫情。我乡传染病发病数逐年减少,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十万分之95.92,疫情报告率达100%。四苗应接种人数逐年提高,接种率达87.08%。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全群众参与,清扫村寨环境卫生,人口密集场所,组织机关单位的人员参加大扫除活动,彻底清理环境卫生,使“脏、乱、差”的现象得到遏制,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完成260口小水窖的水质化验,使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得到改善。完成果落村100个改厕任务。发动群众,统一时间,开展灭“四害”活动。创建了果落、坝子、下麻翁等3个卫生村寨。

    2、农村生态建设情况:在2003——2005年两年间,共实施沼气池建设1500口,并配套改厕、改圈、改灶,在全乡7个村实施,特区财政每口沼气池建设补助材料费1000元,每口农户自筹1500元,两年来全乡沼气池修建上级投入资金达150万元。2003年实施的497口沼气池已全部启用,今年修建的有一部分启用。按照“林——草——畜——气”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采取各种扶贫措施,如开发式扶贫、利用小额贷款发展种养殖、实行市县单位部门挂钩扶贫、乡村干部“结对子”帮扶等方式,使全乡各族群众每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未超过全乡贫困人口1250人的7%。

    (五)、大力实施“两基”攻坚工作

    1、加大对“两基”工作投入,保证必须的工作经费的落实

        为使我乡“两基”工作在今年10月份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验收,乡人民政府加大了“两基”工作的投入,保证了必要的工作经费。

        一是投入10960元资金,增做图书柜20个(20个×300元/个)、仪器柜16个(16个×300元/个),运费160元。

        二是投入6400元资金,增做了个牌坊式固定宣传标语牌(5个×1280元)。

        三是投入400元资金,增做5块“两基”倒计时牌(5块×80元/块)。

        四是投入5642元资金,制作大型喷绘永久性宣传标语225.68平方米(225.68平方米×25元/平方米)。

        五是贷款30万元,用于新建XXX乡中学平场费。

        其次是加大扫盲工作经费的投入。

        2、加大对扫盲工作的督促,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

        针对全乡扫盲工作发展不平衡现状,乡人民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按照“两基”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严格追究责任,并加以经济处罚。强化推进扫盲工作的措施,稳步开展扫盲工作,确保扫盲工作任务的完成。

        3、落实农技培训工作

        农技培训工作已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计划,落实了相应培训措施,明确了参加培训的单位、培训教师、培训内容,确定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从6月13日起开始培训。

        4、兴办寄宿制学校

        投入158万元修建第二轮“义教工程”—XXX乡中学,因资金短缺,乡政府贷款30万元作为平场费用。目前,教学楼主体工程及装饰工程已完成工,现正在修建宿舍楼。

        落实了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对二女孩户孩子入学学费全免,市、特区高中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降20分录取办法。

        2000年,初中学生入学率为96.6%,辍学率为3%,2004年,初中学生入学率达98%,辍学率为2.5%。

        退耕还林后,我乡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使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合理实现转移,2000年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带亲”、“友带友”、自发性转移到乡外其它地方务工,2004年后,成立了乡扶贫工作站、劳动保障事务所等劳务输出工作机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后再向省外一些企业输出。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乡基教办、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扶贫站等涉农部门还定期向在家的农民群众进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进行培训等,多渠道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

        (六)、目前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受环境条件制约和资金来源途径的束缚,建设速度慢、难度大。

    2、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看病治病难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

    3、乡镇企业受煤炭行业关井压产安全生产等的政策影响,乡镇企业不景气。政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对煤矿企业进行停业整顿,导致乡镇企业产量下降。新办煤矿企业又难以办证,优势资源得不到开采利用,从根本上讲,就是未彻底实现好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经济发展爱到制约。

    4、民族干部的发展、选拔、培养力度不够。

    5、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群众的科技教育局限性比较大,农民群众掌握科学技术的本领还不高,制约了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存在以上突出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二是政策因素的影响。

        三、贯彻《省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决定》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2000年以来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取得的成效

     200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决定》,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2000年,全乡副科级及上领导干部共13名,其中: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有6名,占领导班子的46.15%;股级干部总数为1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4人,占股级干部总数的30.76%。到2007年,全乡副科级及上领导干部共14名,其中: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有7名,占领导班子的50%;股级干部总数为2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0人,占股级干部总数的43.48%。2000年,乡党政干部共18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人,占44.44%;人大、团委、妇联、武装干部共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人,占50%;
    2004年,乡党政干部共22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2人,占54.55%;人大、团委、妇联、武装干部共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人,占75%。2000年,事业单位干部共42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12人,占28.57%;到2007年, 事业单位干部共48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18人,占37.5%。

    加大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干部,为他们创造条件,通过选拔任用主要领导职务,有利于开展民族工作。并重点培养农村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1——2门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四、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工作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落实民族工作责任制、建立民族工作机制的情况及成效

    我乡民族(宗教)工作统一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乡党委书记、政府乡长为第一责任人,在乡党委、政府领导工作分工中,进一步明确了乡党委、政府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具体抓民族(宗教)工作。对分管领导,实行联系村工作制度,规定了分管领导到村指导工作和联系工作时间,派驻乡干部驻村包村抓民族工作,乡干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民族村派少数民族干部驻村包村。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我乡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有新进展;
    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见成效;
    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明显改进;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上一个新水平”,各项民族(宗教)工作有了明显进展。

        (二)、2000年以来,乡财政为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所投入的专项资金情况

        2000年以来,县乡财政为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投入了258万元资金,为少数民族村的少数民族群众修建公路、人畜饮水工程、通电、通广播电视工程、农村沼气池生物能源利用工程等工程,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少数民族工作经费实行“零户统管”,设立专项管理,保证民族工作经费用在发展少数民族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上,实行专款专用,保证专项经费及时到位,统一管理使用。

    (三)、2000年机改后,民族(宗教)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及变化情况

    2000年前及2000年机改后,我乡民族(宗教)工作未设立专门的民族(宗教)工作机构,民族工作是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

    五、2000年以来民族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00年,特区对乡领导班子调整以后,为XXX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XXX乡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经验及做法如下:

    (一)、重视民族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二)、把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

    (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四)、加强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七)、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八)、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群众生存环境。

        六、进一步发展新形势下的少数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一)、对民族地方税费,按照中央扶持“三农”政策精神,给予全部免除。对教育收费实行全免,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办一些民族学校或民族班,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照顾。

    (二)、尽快建立民族地方农村医疗救助保障体系,防止贫困人口因病返贫。

    (三)、加快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

    (四)、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民族地区环境条件。

    (五)、加大民族地区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的投入,是民族乡镇发展的关键。多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发达地区去学习,增长知识,转变观念,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六)、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机构正常运转,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乡级财政包干后,收支矛盾突出。2006年,本级财收入为89.66万元,支出为354.39万元,除上级补助收入249.34万元外,每年财政赤字15.39万元,只保证职工工资发放,还要偿还历年欠债,乡财政运转困难,还要匹配一部分资金搞项目建设。建议乡村两级债务实行转移支付,减轻财政负担,腾出精力抓发展。

    (七)、加强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风情的保护、挖掘,加大投入,做好规划,做出特区色,做出精品,形成市场,增强民族群众的收入。

    相关热词搜索: 调查报告 乡镇 经济发展 民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