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东盟国际地位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关系]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时间:2019-05-13 03:23: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东盟成立于1967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东南亚的区域性组织,东盟不断发展壮大。在亚太地区,无论是政治事务,还是经济事务,东盟逐渐成为主导力量,影响力不断加强。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随着两地区在政治、经济事务的联系日趋紧密,东盟与中国的相互合作将对亚太地区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东盟;国际地位;发展趋势;关系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01-05
      一、东盟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成立了地区性国际组织。但这些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真正成功的可谓凤毛麟角,像非洲国家联盟、南亚区域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为本地区的发展、合作带来重大的促进。
      与这些国际组织相比,东盟可谓一个特例,它不仅促进了东盟各国的发展,而且大幅提升了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地位,可以这样说,目前亚太地区的任何重大事务,没有东盟的参与都是不可想象的。东盟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一)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特色是保障其地位的根基
      纵观世界历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而积贫积弱的国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没有话语权,甚至还要忍受一些强权国家的操控。但东盟改变了这一现象。
      东盟正式成立于1967年,当时正是冷战时期,以苏联、美国为首的两大集团分别干预东南亚事务,在这一背景下,东盟成立的初衷之一便有联合起来确保自身安全的意味,当时成立东盟的宗旨可以概括为:维护地区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强权国家对东南亚事务干预的减少,使得东盟充分的解决内部矛盾,通过各种努力,东盟解决了和越南长期对抗的局面,从而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进程。在这一难得的和平时期,东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影响力。
      不难发现,冷战后相对和平、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东盟自身合理的运作机制为东盟提高在东南亚甚至是国际地位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为东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东盟的“团结”模式逐渐显现了威力,在政治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东盟的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使得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增强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互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东盟各成员国自觉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在处理本地区问题上采取符合亚洲价值观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冲突。对外,他们则用一个声音说话。
      第二,东盟在成立之初,即确定了各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决策时一律处于平等地位的原则。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东盟创立一套系统和完善的多层次决策和运行机制。东盟的重大决策,由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作出,这两种会议均由各成员国轮流主持,体现出各成员国一律平等。另一方面,东盟的决策方式也具有灵活性,对于无法达成一致的决议,允许成员国保留自己的意见,通过寻求最低限度的共识和让步来完成决策过程,只要大多数同意即可通过决议,方式灵活,求同存异。
      平等、无核心而又不失效率的决策和运作模式,被称作是“东盟方式”。东盟方式加强了东盟的和谐平等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国家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上探讨问题,这为东盟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盟在政治安全领域的最大成就,是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1976年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东盟协调一致宣言》到1976年签订、1987年和1998年两次修改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都旨在“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
      (二)东盟的外交特色是提高其国际地位的有力保障
      冷战结束后,在对外政策上,东盟实施的是“大国平衡策略”。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各国都重新开始调整在国际上的战略决策,国与国之间可以说是有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特点。美、中、日等国家在亚太地区角逐,形成了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在这些国家的博弈中,似乎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而东盟作为一个逐渐崭露头角的新兴区域组织,一度成为其他国家争取合作的对象。东盟为了提高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在大国之间穿针引线,左右逢源。一方面为了巩固这些大国在亚太地区已形成的均势,主动采取措施,努力充当亚太地区大国势力的平衡器;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在亚太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东盟从战略层面审视其与各大国关系及自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认识到在亚太地区多元力量并存、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与所有大国保持和发展平等友好关系的同时,又与它们保持适当距离,才能不被任何大国视为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利用大国力量在的相互制约,来确保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在处理亚太国际事务中,东盟不与任何一个大国结盟或联系过于紧密,实施大国平衡策略,并以小国来推动大国关系的改善,但自己并不卷入大国之间的争端。在对待大国的态度上,东盟采取既争取又相对的策略,尽量避免大国干预东盟内部事务。为了更有效地在亚太地区发展均势并增强东盟作为“杠杆”调节作用的力度,东盟还努力发展与亚太地区以外其他重要国家的外交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来加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为巩固亚太大国均势局面制造一种外在的牵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东盟主办的“东盟地区论坛”,已成为东盟寻求大国势力均衡的平台。“东盟地区论坛”不仅包括了中、美、日、俄、印度等亚太大国,英、法、德作为欧盟代表团也参加了论坛的各项活动。在这个平台上,东盟发挥着地区平衡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是成功的。东盟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未来亚太区域合作的新格局中,东盟作为中小国家集团,仅靠自身的实力是无法与欧盟、北美等经济集团以及各大国平等对话的,要想维护既得利益甚至获取更大的利益,坚持以东盟为核心的亚太政治经济安全多边合作机制,坚持“大国平衡”战略将是最合理的选择。
      (三)经济发展是东盟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的坚实基础
      经济领域,在1992年1月于新加坡召开的东盟第四届首脑会议上,东盟各国(六国)政府首脑正式决定设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会后发表的《新加坡宣言》和《加强东盟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是对东盟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综合提升。十几年来,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鉴于新老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1999年11月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上,东盟领导人同意原东盟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提前它们实现零关税的时间,即从2015年提前至2010年,而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则从2018年提前到2015年。
      成立自由贸易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促进东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资;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的范围,促进区域内贸易;建立内部市场。
      通过东盟各成员国的努力协商,东盟作为一个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加深对东盟经济发展的认识,本文提供表1以供参考:
      
      
      从表1的数据来看,从2000年开始,东盟主要五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2011年8月11日在印尼万鸦老举行的第43届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全体会议上,来自东盟十国的经济部长以及东盟秘书长对东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回顾,截止2011年7月,东盟各国已完成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中73.4%的内容。截至2010年底,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六国之间99.11%的关税已经取消,而东盟其余四国之间98.86%的关税已降至5%以下。
      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理事会会议上,东盟各国经济部长就东盟货物贸易协议的实施签署了多项行动计划,并就制定货物原产地和原产地证明规则、加强海关协作、简化贸易手续、建立标准化体制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东盟各成员国之间通过相互协商,不断采取合理、互助的经济措施,已使得东盟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各成员国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地区整体的发展可谓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东盟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活力,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也正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东盟在世界范围内参与政治经济活动时更加有底气,在国际事务以及对外关系中也表现得更加自主、独立。
      东盟的成员国大多为小国家,并且相对落后,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办到的。但是自东盟成立以来,结合其自身特点,把握时机,在政治上谋求进步,在经济上寻求发展,在对外关系上灵活得当,各成员国又相互团结,内外并重,东盟实力与日俱增。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政治上的团结合作,经济上的持续发展,参与国际事务方式不断的成熟,东盟的国际地位会不断上升。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分析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1996年7月,通过双方的不断努力,东盟外长一致同意中国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与东盟间的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以及科技联委会共同构建了中国-东盟五大平行对话合作机制。
      15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广泛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化和拓展,在国际事务中则相互协调,积极配合。
      随着东盟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趋于紧密,不仅在亚太地区成为主导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同样有一定的影响力。下面从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两方面的角度来探索其关系。
      (一)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交往
      “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构建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中国与东盟四十多年的政治关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受到世界政治环境的影响。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双边关系伴随着共同利益的不断构建而发展。
      从共同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冷战时期与冷战结束后。
      1、冷战前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
      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67年东盟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
      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属冷战时期,分别以苏联、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以及军事上对立。由于得到美国的扶持,所属政治阵营不同,意识形态上有差异,刚成立的东盟在政治、经济上针对中国执行的是排斥政策。而中国对东盟的反华态度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认为东盟是西方强权国家的工具。在这一对抗时期,中国与东盟在政治上相互排斥,在经济上的交流也是少之又少。受冷战的消极影响,双方在各方面少有相关利益。
      (2)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初步接触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关于中国的一些政治事件的发生,国际以及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首先是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其合法席位,参与国际事务的力度加强;其次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相对之前,中美关系缓和,逐步实现正常化;再次是东盟的幕后扶持者美国由于越战原因对其在亚太地区战略的调整。以上三个因素使得东盟的对华政策初次发生改变,部分东盟国家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陆续与中国建交并接触对华贸易禁令。1972年,在马尼拉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上确定了与中国的和平友好关系。而中国也及时调整对东盟政策,积极推进改善双方关系的措施。经过双方的不断努力协调,中国先后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建交。
      在这一时期,双边政治关系的建立具有相当的意义,不可否认对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若在国际大环境中总是处于孤立的状态,长期以往,必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与东盟建立外交关系,也为中国打开了新的外交局面。同样,对于迫切希望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独立作用的东盟来说,能够得到中国的支持,对于提高东盟的国际地位,提升影响力而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1971年,东盟发表《东南亚中立化宣言》,表示将东盟建立成为“和平、自由、中立地区”,而周恩来总理则表示:南亚五国正在开展中立化运动,表示不参加国际集团,如果真能实现,我们是支持的②。
      (3)20世纪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
      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的政治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治上的“共同利益”促使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标志性事件是中国与东盟共同反击越南对柬埔寨侵略的统一战线的形成。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于70年代末对柬埔寨实施军事侵略,并不断掀起反华浪潮。中国和东盟都面临着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威胁。为了保障地区和平,维护双方的战略利益,中国与东盟联合反对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为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和平的决心。
      不可否认,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在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努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双方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在合理解决柬埔寨问题,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做出了应有的牺牲,而东盟在这一过程中的出色表现使得其国际地位有了相当的提高。
      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一步步改善,从相互对立到逐步加强合作,虽然历经风雨,但是为冷战后的更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再次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不断加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冷战结束至中国成为东盟战略合作伙伴之前
      第一,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朗的背景下都调整了对外政策,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在政治领域上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与东盟的成员国先后恢复、建立外交关系。针对东盟各成员国的政治对话逐步开展。1990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外交关系;同年与新加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中国与文莱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新的时期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关系的全面展开。亚太地区国家的相互交流合作势必会逐步摆脱受强权国家操控的历史,独立性以及自主性成为亚太国家参与地区、国际事务的显著特点。
      中国与东盟的首次正式接触是在1991年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中国受邀参与,这标志着双方对话关系的建立,继而在1996年第29届东盟外长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过,在此之后,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政府与东盟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东盟北京委员会,继而在1997年成立了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的积极协调。
      其次,在共同安全领域,双方也逐渐展开对话,1994年中国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首次会议,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积极表明对安全问题的观点。作为目前亚太地区惟一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机制,其作用不言而喻,而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对亚太地区的安全问题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与东盟国家充分协商,全面配合,更进一步地加强了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
      第三,随着东盟国际地位的上升,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1999年东盟成员国已增至十位,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已逐步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而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更是全面发展。1997年12月16日,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会议。会上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会议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确立了中国与东盟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双边关系的紧密发展也同时促进中国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不断产生广泛共识,中国大力认同东盟作为一个一体化组织及其成员国在亚太地区甚至是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东盟也在有关问题上对中国予以支持。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领导人相互进行国事访问,对关心的共同问题交换彼此的建议和看法,在共同发展的战略上不断确定方向,增加政治上的深层互动。
      (2)中国成为东盟战略合作伙伴至今
      中国政府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愿与东盟建设更加强劲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人会议、9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可以说中国与东盟在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已经在之前努力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不断地呈现出正式、高效的趋势。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处理对外事务时,产生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关于南海领域相关问题,中国与东盟一直在进行相互协商。早在1988年邓小平对来访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阐述了中国对南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阿基诺总统做出积极回应。此外,邓小平明确 “主权在我”的立场,南沙群岛,历来的世界地图是划给中国的,属中国。之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对于南海的开发与中国产生争议。中国作为亚洲大国,本着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心态积极与东盟国家友好协商,在2002年在第八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与中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个宣言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对维护中国主权权益,保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增进中国与东盟互信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之后在2005年,中越菲三国在马尼拉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根据协议,分别代表中越菲三方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越南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和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将在未来3年内,在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联合进行海上地质研究和考察。这是三方第一次就合作共同开发南海资源达成共识。
      虽然南海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双边磋商,但是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日益紧密,双方对彼此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东盟不断加强的相互合作,相信南海问题会有一个合适、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往来
      既然中国与东盟大多数成员国相邻,在地区范围内进行贸易往来则是双边经济活动的中心。但是,就如文章之前的分析一样,冷战等原因导致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往来在早期并非一帆风顺。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与东盟在全力发展各自经济的同时也不忘承担发展地区经济的责任,联合起来为亚洲经济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1、本世纪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回顾与展望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发展很快,中国和东盟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高,全球经济的变动会对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
      回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对受危机打击的东盟各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中国政府顶住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帮助东盟国家最终克服了金融危机。中国在危机中表现出的负责任邻国的风范赢得东盟各国的普遍好评,其与中国的关系迅速改善和发展。
       经历金融危机后,东盟更加明确了地区需要加快经济一体化,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和冲击,中国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因而选择和中国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必然而积极的选择。
      2001年,中国与东盟联合宣布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中间经过双方的努力协商,历经“早期收获计划”等实质性政策,最终于2010年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该自由贸易区惠及19亿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的13%,是世界人口最多,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毫无疑问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一,是中国加入WTO为双方存在的贸易投资等制度障碍扫清了道路。按照加入WTO的承诺,我国近年来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减少并取消非关税壁垒。另外,我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将为包括东盟在内的国外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商机。依据我国与东盟WTO成员国的谈判承诺,对东盟产品的关税水平在5年之内将削减34-47%,快于中国关税平均削减的速度。
      第二,201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无疑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验与参照,进而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第三,最近东盟与中国已就南沙问题达成协议,为地区的和平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为进一步加深对双边经济发展的认识,附上图1③以供参考:
      图1的数据走势很明显,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是逐年上升的,这说明双方的经济合作是卓有成效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得双方国内一些相关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就业、相关产业发展等。
      2、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可能面临的问题
      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合作交流当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吸收外资的增多以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涌入本地市场,东盟成员国内部以及周边许多国家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中国威胁论”等言论泛起,宣称中国的经济崛起将对该区域内的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强大的中国很有可能将会在本地区称霸,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东盟国家应联合起来予以对抗。
      第二,成员国内部政局不稳。东盟许多国家都是党派林立、纷争不断,有的国家军人政府当政,有的国家内阁变换频繁。另外有些国家的反政府武装及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加上近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反恐战争的刻意扩大及对伊斯兰教派和回教徒传统的敌视,造成东盟国家内部民族情绪高涨。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外来直接投资,阻碍经贸活动的正常进行,客观上对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自贸区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三,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巨大差异。新加坡的人均GDP目前已近3万美元,而越、老、缅、柬四国还不到400美元,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成员国间经济政策的协调。
      综上,中国和东盟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双方应该站在新的起点,以长远的目光,积极的态度,更进一步推进彼此的关系,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实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外交概览[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③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参考文献:
      [1]马晋强.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2]曹云华,唐翀.新中国——东盟关系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3]曹云华.论中国——东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J].和平与发展,2009, (1).
      [4]居占杰.试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J].青海社会科学,2009,(4).
      [5]陆建人.中国经济增长对东盟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J].亚非纵横,2007,(1).
      [6]杨宏恩.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及其现实收益[J].当代经济研究,2009,(7).
      [7]志荣.大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与老挝的对策[D].吉林大学,2004.
      [8]程倩.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前景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9]黄洁.浅析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J].经济论坛,2006,(1).
      [10]李皖南.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J].国际经贸探索, 2007,(5).
      [11]叶大凤,覃秀玉.中国—东盟政策合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9,(5).
      [12]齐欢,杜涛.2003年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发展回顾[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3).
      [13]李楚祥.东盟政治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前景[J].当代亚太,1999,(6).
      [14]曹云华.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1,(12).
      [15]蔡锡梅.东盟政治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J].瞭望周刊,1992,(1).
      [16]陆晓红.试析《东盟宪章》中的"不干涉原则"[J].外交评论,2009,(2).
      [17]马燕冰.东盟的成就、问题与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8,(1).
      [18]吴晓霞.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J].东北亚论坛,2004,(5).
      [19]Leifer,Michael.ASEAN and the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M]. London:Routledge,1989.
      [20]Larry M.Wortzel.The ASEAN Regional Forum:Asian security without an American umbrella[M].DIANE Publishing,1996.

    相关热词搜索: 东盟 发展趋势 中国 地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