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2大耳的图图之彩色世界 孙志远,盲人摄影师的彩色世界

    时间:2019-04-24 03:26: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当你是盲人并且是摄影师时,你就更需要向世人证明你颤抖的目光中,并不扭曲的无限视界  Pete Eckert曾是一名雕刻木匠,从事工业设计工作,并计划在耶鲁大学学习建筑,无奈,因为开始视觉模糊,被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色变病,最终完全失明。
      但是,Pete Eckert没有放弃自己,而是试图改变自己,想象自己看得见,他这样将自己融入明眼人的世界,拿起相机,敞开内心深处的双眼来拍照,透过声音,触觉,和记忆,他在脑中可以清晰的看见自己所拍下的照片,成为享誉全球的摄影师。
      Pete Eckert这样形容自己,“我是一个在明眼人世界里观光的游客。”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观光游客,就是“80后”孙志远,他从英国引进非视觉摄影艺术,创作了非视觉摄影作品。
      作为非视觉摄影项目负责人和非视觉摄影培训师,孙志远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举办过多次摄影培训,培养了一批批非视觉摄影爱好者和志愿者,给他们犹如“黑白照片”的生活涂上了颜色。
      “我是个视障人”
      “我是个视障人。”孙志远说。
      “我的左眼已经完全失明,右眼只能看见上半部分。您上半身,还不是很清楚,下半身,一片漆黑。我现在只靠半只眼,别的全完了……”这还是孙志远说的。
      所谓视障人,从严格的医学解释来说,是一种定义复杂且范围广泛的眼睛疾患,也就是通俗而言的“盲人”(全盲或者半盲),具体到孙志远身上,他属于低视力者。
      第一眼看见孙志远的人,很难把他和“盲人”联系到一起,因为他不戴墨镜,他的眼睛很大,倘若没有病变,那一定是一双很漂亮的眼睛。
      学习好、身体好、体育好,这是孙志远童年的关键词,他是一个“阳光”少年,一路走来,都是鲜花和掌声。但是就在他12岁那年,所有的都改变了。
      “那时候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看着看着就变形了。妈妈在外地出差,我住在姥姥家上学。还以为是近视,没往心里去。等母亲回来才去医院,眼底病专家说病情很严重,左眼视网膜脱落。”说起这一切的时候,孙志远的脸上没有了笑容。
      后来经过详细检查,孙志远属于“巨大裂孔型视网膜脱落”,除非手术,否则注定失明。视网膜就像相机的底片,眼球像是镜头,如果没有底片,无法成像。
      这一台手术做了7个小时。3天以后,打开纱布,孙志远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因为手术失败了……
      噩运还未结束,手术半年之后,他的右眼视网膜也脱落了!
      这一次的手术做了4个小时,虽然成功了,但是因为病变,他做了整整四次手术,每做一次,视力就下降一半。为了防止病情突变,推迟恶化的进程,这些年来,生性好动的他安静了许多,不跑、不跳、不提不搬重的东西,尽量减少身体大幅度的动作。
      “有一段时间,我无法接受自己是残障人的现实。如果是先天的,我可能会接受现实,但是我突然变成这样,总是反复问自己,明亮的眼睛怎么会变成这样?还有,就是无法面对别人的冷眼和讥讽。我要上盲校,要以这样的状态去生活……”对于孙志远来说,这样的回忆有些残忍。
      手术以后,眼睛蒙上了。为了视网膜复位,打了气泡,让孙志远撅着屁股,他就撅着,让侧着身,就侧着,不同时间,不同的姿势。别的事情都做不了,只能听听广播、听音乐,这样一来,孙志远“爱”上了音乐。他还在盲校组织了电声乐队,唱着自己写的歌,打鼓,敲着扬琴……
      最后,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考上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在各种艺术团体演出过,在盲校兼职做过教师,教学生学乐器,还做过音乐家教。
      看不见的世界,看得见的感觉
      2006年,孙志远来到了北京,至于为什么“闯”北京,他说没有原因。
      来到北京的他成为“1+1声音工作室”的成员,这是一家以视障人(或盲人)为主体的残障人士自我组织的公益机构,平时主要通过广播,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与健全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视力不行,就用声音来表达沟通,似乎也是合乎常理之事。
      2009年,工作室的几位负责人偶然在新闻中看到,英国有一家公益机构——Photo Voice,长期从事的是盲人最没法做到的事——盲人摄影。
      其实,“盲人摄影”就是起源于英国,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通过影像语言来搭建盲人和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于是,在英华盲人教育基金会的协助下,工作室同英国方面取得联系。2009年5月,从英国来了两名培训师。工作室组织了一个8人团队参与了第一次培训体验。8人中,2人为全盲者,6人为低视力者。孙志远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盲人拍摄的相机需要一些特殊的改装,而盲人摄影,也是一个合作完成的工作。一般来说,志愿者和盲人,两人一组,志愿者也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他们与盲人一起,确定拍摄主题,一起去寻找表现方法。盲人摄影师很多时候想拍摄的,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在第一次体验培训的8名成员中,孙志远的视力相对是最好的。毕竟他看到过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些美好的记忆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拿起相机,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因为此时的他们对空间、比例、颜色、地平线、角度、延伸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只能通过触摸了解闪光灯、自动档和镜头,依靠声音判断开机、关机和聚焦。
      “为什么会有勇气拿起相机?”
      “因为能突破自己、建立自信。有人说了,盲人你拍什么照片呀?你拍完干嘛?你也看不了。我就想通过一种不太可能的方式告诉别人,不但能拍,还拍得挺好,这对自己的信心是一种激励,包括对以后的就业、生活、谈恋爱,对爱的表达,都是突破!”
      虽然有勇气,但是拿起照相机的孙志远再一次手足无措。因为眼睛看不见,那么就只能靠“心”去交流。
      来自英国的培训师则试图调动他们各自的想象力,让他们听两分钟音乐,当音乐停止的那一刹那,培训师会让每人说说自己在音乐的世界里“看到”了什么。
      对于学音乐出身的孙志远来说,似乎更有一番情趣,他听的是一段拉美曲风的歌,缓慢而欢快,他说,起起伏伏的音乐让他满脑子想的是一个画面:“傍晚,暮色昏黄,罩着一棵大树,树下坐着他和几位朋友,大家在闲聊,有一人开始讲他去拉美冒险的故事。”   当培训师让他们用相机去表现与听音乐时相似的情绪和画面时,一旁的志愿者会不断用语言告诉盲人四周的景观如何,一起去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
      当然,在这一刻,“美丽”“潇洒”“纯真”“开阔”这样的形容词是“大忌”,对于先天失明的人来说,这些是无法感受到的,志愿者通常需要拉着盲人的手,一边讲述,一边去触摸,这才是他们熟悉的方式,除此之外,孙志远依靠更多的是自己的鼻子和耳朵,闻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孙志远说:“就是一种感觉,我看到您的脸是什么样子,就有一个印象。但是,如果不看,我听声音,声音就决定您的形象了。这种形象,未必是您真长的那样,但是,非视觉摄影要通过听觉、触觉等等来表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拍出的照片跟视觉的想象或视觉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因为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会有这么多除了盲人以外的人也喜欢它。”
      “摄影改变了我自己的生活”
      在电影《证据》(Proof)中,盲人摄影师马丁证明了一个理念:“当你是盲人时,你无法看清周围的世界。而当你是盲人并且是摄影师时,你就更需要向世人证明你颤抖的目光中,并不扭曲的无限视界。”
      孙志远就是这样,从第一次触摸到相机的那一刻,他就再也不愿意放下。
      如今,看到一丝不错的光亮,他就会迅速双手举起相机,紧贴在脑门上,在身边志愿者的提示下,调整自己与光亮之间的距离和高度,然后按下快门。
      这种“贴脑门”拍照,孙志远认为是盲人控制相机简易可靠的方式之一,这样可以保证相机更稳、位置更正。
      在孙志远的众多作品中,他最喜欢的是他拍摄的工作和生活的楼层的一张照片。
      那天拍摄的时候,孙志远拿着相机,摸索在楼道里,通常在这样光线昏暗的熟悉环境,盲人比身旁的志愿者活动的会更自如些,进了电梯,摸到6,按下,然后等了几秒,电梯叮咚一声响,他用那种特殊的姿势按下了快门。
      事实上,在正常人看来,整张照片一片漆黑,只有一个闪着橘黄色暗光的“6”字。这是电梯上指示楼层的符号。
      至于为什么如此偏爱这件作品,孙志远笑了:“当初拍下这幅照片的时候,脑子里想了很多,这或许就算是我的生活,我抓住了它。”
      孙志远抓住了这样的生活,很快他就愿意把这种感觉传递给身边别的同伴。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加实践,他开始给别人做培训。
      “非视觉摄影改变了我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一些残障人的生活,还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了残障人,我作为一个非视觉摄影的引领者,带领着大家寻找一种新的方式,让大家用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去发现一个新的自己。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刻的孙志远,显得颇为认真。
      其实,非视觉摄影不是盲人的专利,它是所有人都可以去尝试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非视觉摄影是摆脱视觉以后,用人体其他感官,比如耳朵的听觉、舌头的味觉、手的触觉,鼻子的嗅觉,还有第六感官等方式去发现、挖掘你想拍的东西,然后,调动内心的一些感受,把这个照片拍出来。
      这种感觉颇为奇妙,这也难怪孙志远深陷其中,迄今为止,已经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办了这样的培训,还在北京、广州等地展出了盲人的摄影作品,很多人去看,反响很好,拍照片的人开心,看照片的人也开心,通过摄影,不同人群之间交流在增加,照片成了很好的“催化剂”。孙志远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是与别人不同的人生,也是别人所模仿不来的。
      “不管是普通人也好,或者是摄影师也好,他们用眼睛去锁定瞬间,但是视障人,我们是用心灵去记录感受。当你看不见外面的时候,你就会更多地往自己的内心里看,这个时候可能传递出来的这种感受会更多一些。”孙志远说。

    相关热词搜索: 盲人 摄影师 彩色 世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