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试叙渤海开国史略】 渤海

    时间:2019-04-07 03:22: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唐初,靺鞨诸部分布在松花江以北、牡丹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其南是高丽王国,西面是强大的突厥汗国,北面是室韦诸部,他们有的依附于高丽,有的臣服于突厥。贞观三年(629年),由于东突厥的灭亡,靺鞨向唐朝靠拢。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将一部分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迁居到营州附近,唐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在营州设置都督府。靺鞨是肃慎族系各部在隋唐时期的泛称, 渤海政权是由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部首领建立的,契丹贵族发动的营州之乱, 为粟末靺鞨上层分子摆脱唐朝控制, 建立渤海政权提供了契机。
      一、唐初对东北众多民族的治理
      唐初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置建“羁縻府州”,也是当时东北地区民族形势发展的特殊需要。自秦以来,尽管少数民族之间因某种原因有过冲突和战争,但从总体上看, 民族友好往来从未间断,而且在他们共同的斗争和生产劳动中不断得到深化。到了唐初,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大多数都反对分裂,拥护大唐帝国的统一,渴望有一个安宁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所以,在唐军统一东北过程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人主动要求内附。为适应这种少数民族主动“归附”的大趋势,而置建大量的“羁縻府州”来对其安置和管理。营州是唐朝时期北方地区重要的边陲重镇, 唐朝政府在此设置都督府, 成为统制北方各少数民族和经营东北地区的大本营。贞观三年(629年),由于东突厥的灭亡,靺鞨向唐朝靠拢。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将一部分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迁居到营州附近,唐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在营州设置都督府,并在营州设立羁縻州府,以安置内附的东北各族。唐王朝并未注意到东北民族格局的这一新变化,在灭高句丽以后,未能给予靺鞨人以足够的重视。唐王朝对靺鞨政策的要点不外是两个方面:其一,将靺鞨人的首领软禁于营州,使靺鞨人群龙无首;其二,在靺鞨人的居住区建立羁縻府州加以管理,皆隶属于安东都护府。《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载“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1],有些羁縻府州应建于靺鞨人的居住区。应该说,唐王朝的这种政策,未能很好地控制这一新兴的、对唐朝存有敌意的族群,由此才出现了后来大祚荣利用契丹叛乱之机东奔立国的一幕。
      二、唐初东北地区民族政权之渤海国的建立
      武则天统治时,为进一步笼络契丹贵族,赐契丹大酋长名为李尽忠,然而696年,因不满武周的统治,李尽忠发动了一场反抗战争。使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营州乱起,大部分民族都卷入了其中,也包括靺鞨和高丽遗民,契丹贵族发动营州叛乱时,当地的靺鞨及高句丽遗民显然也参与了反叛的军事行动,营州之乱的发生,给粟末靺鞨上层分子摆脱唐朝的统治,重返故土并建立政权提供了契机,成千上万的靺鞨人恰恰是以此为契机而揭开了民族历史的新序幕。关于“营州之乱”的起因,两《唐书》、《资治通鉴》和《辽史》中均有记载。据《资治通鉴》记载:“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2]由此可以看出,是由于营州都督赵文翙采取不当的政策引发了这场战争。然而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不但不追查事件的起因,反而怒改李尽忠名为“尽灭”,孙万荣为“万斩”,发兵征讨。“武周联合后突厥汗国,默啜可汗趁孙万荣领兵南下之机,偷袭契丹后方,攻破新城,俘虏了包括尽忠、万荣妻小在内的留守人众,消息传来,契丹军心动摇,武周军乘机进攻,奚人又临阵倒戈,从背后夹击,契丹大败,这样李尽忠和孙万荣为首的大贺氏联盟反武周的战争以契丹失败宣告结束。”[3]这是粟末靺鞨人利用营州之乱,乘机摆脱唐朝的统治,走自我发展道路的开始,是粟末靺鞨建立政权的里程碑。
      营州之乱导致了当地靺鞨人的叛逃。靺鞨人虽然卷入了这场战乱,但他们只是乘机谋求出路而离开营州,摆脱唐朝的控制,尤其是在被当成余党,成为新一轮的被攻击目标,开始“东奔”。唐朝为了结束营州地区的混乱状态,派官进行围剿和讨伐,突厥势力已经深入到了营州北部一带并继续南进,从而对东南部一带的靺鞨人构成了现实的威胁。靺鞨人不得不寻求出路而“东奔”。在营州附近已居住二十多年的靺鞨酋长舍利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见时机已到,乃各率其所部向东逃去,回到他们的故乡牡丹江流域。“东奔”的时间由于文献的记载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说法,一种是668年,“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以居,高丽逋残稍归之。”[4]这是把高丽的灭亡和大氏保卫东牟山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另一种是696年,“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称润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5]“万岁通天”是武则天的年号,当时是696年。第三种是697年以后说,“万岁通天中, 契丹尽忠杀营州都赞赵翙反, 有舍利乞乞仲象者, 与靺鞨首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 度辽水, 保太白山之东北, 阻奥娄河, 树壁自固。”[6]这一系列事件是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时间,东奔之后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不会再遭到唐军的进攻,所以,东奔只能发生在契丹叛乱大体平定的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六月之后不久,大体在697年的秋天。
      三、大作荣建立渤海国
      当初,营州之乱爆发后,粟末靺鞨人乞乞仲象、大祚荣和靺鞨人乞四比羽率部众趁乱东渡辽水,在靺鞨故地割据称王。武则天出于战略考虑,遥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他们从乱之罪。然而,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拒绝接受唐王朝的册封而东奔,激怒了武则天,遂令契丹降将、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率大军追击。在激战中乞四比羽被“击斩”,部众离散,而此时乞乞仲象也病故,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接替了父职。大祚荣处惊不乱,坚持既定方针,指挥部众,继续兼程东进,来到天门岭,在天门岭他沉着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在天门岭迎击唐军,结果一战而胜,“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7]。天门岭之战是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它终止了唐朝大军的追击,使大祚荣率部顺利东进。唐朝边境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中原到东北的陆路交通也被阻绝切割,迫使唐朝无暇顾及东奔的大祚荣。大祚荣抓住唐军“王师道绝,不克讨”[8]的有利时机,率众来到太白山东北的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地区安营扎寨。这里距营州二千余里,山峦叠障,密林遍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有山川之险可做屏障,又可力农积粟,练兵牧马。大祚荣抓住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时机,于公元698 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在东牟山构筑城郭,建立靺鞨国。713年,唐玄宗册封大作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室韦等诸多民族,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渤海国史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它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力量,经过几代王的努力,最后终于成为“海东盛国”,在我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1]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2]蒋戎.靺鞨参与营州事变的原因及其东奔.社会科学战线,2010(10).
      [3]杨军.靺鞨人的迁徙与渤海国.求是学刊,2010,11(6).
      [4]新唐书·卷219·渤海传.中华书局,1976.
      [5].旧唐书·卷199·渤海靺鞨传.中华书局,1976.
      [6][7][8]新唐书·卷219·渤海传.中华书局,1976.
      作者简介:侯艳芳(198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相关热词搜索: 渤海 史略 开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