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文化遗产的不能承受之重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时间:2019-03-14 03:28: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话题引入]      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遵循公约的宗旨和要求,在公约确定的保护管理框架下,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目前,国内已拥有40项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的45项和西班牙的42项,稳居世界第三位。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阿玛尔・加拉说:“如果我们回望历史,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遗产是如此丰富。中国在保护和传承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但同时,2010年11月9日的《中国文化报》以《旅游产业令敦煌不堪重负》为题报道了敦煌文化遗产的现状。敦煌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消费文化遗产,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壁画上形成一种被业界称为“壁画癌症”的东西,会对壁画造成极大伤害。敦煌研究院创始人、油画家常嘉煌,强烈反对把文化遗产作为景点来开发,因为每增加一名参观者,都会加速损害脆弱的文物。“把一个很脆弱的文化遗产当做旅游产品或摇钱树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常嘉煌对此十分痛心,“我爱它,所以不去看它。”持同样观点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对旅游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也深感担忧,“你有钱可以再修一座宫殿,但绝对无法再修一个敦煌。”他建议在扩大旅游种类的同时,应引入现代化的保护手段,“实际的行动远远超过空泛的说教”。但李栓科也不赞同百分之百的原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人文遗产,我们都希望在传承过程中能够发挥它的教学、艺术传播和研究等功能。”
      这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希望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最好的保护,但是我们也清楚,保护并不等于让文化遗产与现实隔离,我们更希望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最好的传承,让其发扬光大, “活”起来。所以,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嫁接点,是我们颇费思量的问题。
      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中国申报项目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办者也明确表示,给京剧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京剧。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申遗只是一个开始。
      
      [麻辣锐评]
      保护京剧的关键是继承 傅谨
      
      继2001年昆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两年前的粤剧入选之后,京剧是进入世界非遗名录中的第3个戏曲剧种。虽然同样被列入非遗名录,但三个剧种历史渊源及现实境遇各异。京剧既有昆曲那样经典化的追求,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深厚的历史传统,且深受主流文化青睐,同时也像粤剧那样有很强的民间基础。全国各大小城市的公园和空地,常常可以看到戏迷票友们演唱京剧的身影,足以说明它的普及面;而在海外的艺术界和学术界,京剧往往是戏曲乃至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的代名词。京剧的传统剧目以及融汇在大量的经典剧目里的表演手法,虽然在近半个多世纪流失相当严重,但是相对于其他传统剧种,因为拥有众多有名望的表演艺术家,而得到特殊的眷顾,因而保存至今的形态与特征,尚属完整,传承至今的剧目仍相当可观。这是京剧比起昆曲和粤剧有可能更完整与全面地传承与保护的现实,当然,这也使京剧的传承保护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推动力。
      事实上,若干年来,京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有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卓越成就。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自主持,历经17年完成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就是基于强烈的文化自觉理念的传承范例,它为京剧保留下了300多出重要的剧目,而且是尽可能忠实地按照那些久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的舞台呈现方式保留的;历经十多年的、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丁关根倡导并推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去年在此基础上新推出的京剧流派班,为培养跨世纪的京剧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略;文化部数年前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遴选工作,为入选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提供财政支持,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包括京剧在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均非易事。2001年昆曲入选首批人类非遗代表作之后,在如何传承与保护昆曲艺术的问题上,不是没有争议,也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虽然国家为昆曲的传承与保护投入大量公共资源,但至少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戏剧界的主流意见,仍是坚持要通过创作新剧目以推动传统戏剧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仍沿袭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新剧目创作这样的“发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和最好的“继承”。直到近几年,这样的状况才有所变化。
      京剧也是如此,京剧表演的传统手法,尤其是最集中体现了这些舞台表演手法在戏剧性情境中的运用的经典剧目,以及拥有特殊的表演技艺的演员和演奏者,他们是活的最值得珍惜的遗产。通过优秀的演员,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继承与保护京剧最核心的内容。而对新剧目创作的过分关注,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京剧艺术家们传承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热情与保护机制的建立。尤其是当政府越来越多的资助主要流向新剧目创作时,更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挫伤致力于传承的艺术家们的热情。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市场化的环境里普通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但是从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长远看,政府以及文化人,包括戏剧理论家们自当超越一时一地的考虑,超越普通欣赏者的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呼吁并推动京剧传统的完整继承。
      (节选自2010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
      
      [思考]
      
      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语是“扬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京剧需要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如今天的现代京剧。但是应当明白,我们欣赏京剧,是欣赏京剧本身的韵味儿。我们要传承的文化遗产,是原汁原味的,是活化石,而不是“现代化解读”。我们要革新的,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就如我们可以给京剧搭建现代舞台,却不能去掉京剧的味儿。这才是真正的传承文化遗产。
      
      [纵深推进]
      文化遗产的价值 周龙
      
      近期,一些作为文化遗产标志的古代建筑被拆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许多珍贵的古代建筑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旅游景点建设中被破坏。而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又对文化遗产保护表现出过度的“热情”,甚至连“牛郎织女”“梁祝”这些民间传说的发源地也要争上一争。
      对文化遗产保护忽冷忽热的态度,凸显出的是这些地方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不足。“破坏”为利益而往,“保护”为利益而来,文化遗产成了旅游开发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工具。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冲击,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保 护文化遗产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其实,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国家间交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流日益便利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是交往和交流的根本所在。难道不是吗?世界变“平”了,交流方式越来越便利了,但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同质化了:无论旅行到哪里,我们都越来越难以找到别样的感受,更多的是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建筑和同样风格的城市。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我们却越发地感到枯燥和单一……
      多样性,是自然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存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文化元素的存在,并非仅仅是与之关联的个体或群体的事情。正是这些作为参照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的存在,才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不可否认,不同的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常常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和障碍,但是,也正是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国家间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彼此沟通的冲动和基础。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独特文化延续和发展,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在实施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
      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保护一幢楼阁、一件古董、一项古老的技艺,它不仅着眼于对一种文化记忆的保护,更是追求对当下文化交流内容和形式的保护。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载体,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因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仅仅基于我们对多样文化共存和保护文化生态的需要,也基于我们对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种责任。
      (节选自2007年8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反思]
      
      文化遗产不是GDP,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的活的记忆。保护文化遗产,能够让我们鉴过去,知未来。文化不是一种现实财富,而是一种生态财富,从某种意义讲,它的存在,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独立性存在的标志。
      
      [警世箴言]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写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 《光明日报》评论员
      
      今天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以节日的形式来宣传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提升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到财政经费的逐步落实,从加入国际条约到建立具体工作机制,从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到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我们走过了一条富有成效的探索之路。这之中倾注了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广大人民群众的大量心血,没有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就没有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成就属于他们,荣誉属于他们! “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是对所有关心和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人们的告慰,也必将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当中来。
      “文化遗产日”首先表达了我们对历史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千百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创造了足以令世人神往的灿烂文化。这些丰厚的遗产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起起落落,记录了世事变迁的珍贵线索。正是在历史和文化的孕育中,我们民族才具备了卓绝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因而,保护好文化遗产,乃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通过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使民族的灵魂在每个人的心中扎根。
      “文化遗产日”表明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持之以恒的决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分五批公布了12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国务院又核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80处),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名录的公布,显示了我们在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等多方面工作机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表现了我们一直以来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正是以这些踏踏实实的工作为基础,“文化遗产”才在人民群众中变得耳熟能详,“文化遗产日”也才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文化遗产日”代表了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开阔视野和长远眼光。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一环,文化所具有的软实力前所未有地成为赢得信任和尊重的力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文化遗产日”,持续不断地增强整个民族的历史感和文化自觉性。我们的文化就能永远保持独树一帜的穿透力和吸引力。
      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体现着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设立“文化遗产日”,不断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全国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好“文化遗产日”,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推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节选自2006年06月10日《光明日报》)
      
      [反思]
      
      让文化遗产大众化,而不是小众化,在认识中了解,在了解中喜欢,在喜欢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这是我们需要走的正确之路。不过,5年过去后,我们遗憾地发现,这些并没有完全实现,所以,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强化训练]
      请以“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和套作。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遗产 之重 不能承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