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感受游览之乐 描绘景物之美:望天门山描绘的景物有

    时间:2019-03-09 03:24: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技法导航   游记散文,就是通过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发现其独特的美,并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独特的美,可以来自感官,也就是对景物本身的描绘;还可来自思维,也就是由景物联想到相关的“史、事”。
      1.描绘感官所得之美。
      感官所得之美,是通过眼、耳、鼻、舌来感受的。一是观其游踪,既然是游记,游踪自然是组织材料顺序的关键。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就是按游踪来组织材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二是观其形状和状态,比如《小石潭记》中的“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的就是潭中石头的形状以及树、蔓的颜色和动态。三是调动耳鼻眼,让景物在读者心中“活”起来。如《醉翁亭记》中的景物,欧阳修写了耳中所闻――“渐闻水声潺潺”,写了鼻中所嗅――“野芳发而幽香”,眼中所见――“日出而林霏开”“佳木秀而繁阴”等等,将山中之景生动形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游山之乐。
      感官所得之美,既有工笔描绘,即细致描绘突出的景物,是详写部分;也有粗笔勾勒,即抓住特征简单勾画,是略写部分。比如《小石潭记》中对潭的描绘:“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细致描绘水的清澈。而《醉翁亭记》中的“蔚然而深秀”则是对琅琊山的粗笔勾勒。
      2.描绘思维所得之美。
      思维之美,是通过联想、想象而得来的。景物之乐,除在于山水本身,还在于人们的联想与想象。
      为什么人们游漓江,要看山的一部分伸入水中?因为人们把这想象成了“象的鼻子伸入江中”,也就是象鼻山了。
      为什么人们在漓江西岸,看到一个像女子的石头便感兴趣,那是因为“望夫石”的传说让人感动。
      我们写游记时,将想象与联想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历史故事穿插其中,既能给游记增加浓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让读者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
      而这些对景物的描写,必然是与人物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诗经》里有一首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得清幽蕴藉,读了令人感动,其妙处就在于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范文引路
      
      游东坡赤壁
      黄玉洁
      
      我思慕东坡赤壁已久,今日终有机会一游,于是,一行人登车起程。
      车不疾不徐地行驶着,我的心却激荡难平。抬眼望去,灰暗沉闷的天底下,一片平毡似的新绿闯入我的视野,绿的底色上平添了一块镜面似的水洼,再缀上仲春疏落的油菜花,心境不由开阔起来。
      鄂州渡口,由于车启动不了,无法上船,我们只好下车。天空依旧是灰蒙蒙的,凛凛的江风迎面扑来,激荡的波涛拍击着江岸,轰响不息。听人们说江那边便是赤壁了,我的心情便似眼前的江水般翻滚着。望着对岸,我不由想起当年曹操以“破荆州、下江陵”“旌旗蔽空”之势而来,亲率“八十万人马”向孙权、周瑜挑战,欲“与将军会猎于吴”,结果落得个“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的下场,怎不可惜?
      我正浮想联翩时,同伴催我上船。站在船舷边,任江风吹乱我额前的发丝。极目处,水天相接,很难再分得清水和天。
      下船后,正赶上黄州市内公交车。十点左右,一群具有浓郁的古建筑特色的亭台楼阁便呈现在我们眼前。高翘的房檐,流丹的飞阁,朱红的椽柱,加上大门上高悬的“东坡赤壁”的匾,顿觉古风袭人,这就是东坡赤壁。步入大门,左有锁春台,右藏八卦阵,八卦阵暂且不说,最具情趣的是阵前那一排用水泥浇铸的惟妙惟肖的竹节椅。“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天,又怎能锁得住?台下有一方小巧玲珑的池塘,塘边锁着各式水艇,水面上游弋着三两只,笑声、桨声在碧波中荡漾。
      站在小广场的中央,我凝目前望,东坡先生的塑像映入我的眼帘,他峨冠博带,长衫木屐,双手放于背后,襟袖飘扬,须发飘逸。走过小桥,踏上斑驳的卵石路,惬意之情油然而生。路的右边是一片水杉林,树干兀立,枝条泛绿,稚叶吐翠。
      走到路的尽头,再看东坡像,须仰视才能看到。这时的东坡像则显示出另一种情韵:他眼角含愁,眉梢堆恨,敛神凝思,不知是为黎民担忧,还是又在构思新的篇章。
      转过竹圃,拾级而上,左倚赤壁红墙,右望流翠修竹。再回望东坡像时,那像却早掩在翠竹之中。
      步入二赋堂,迎面而立的就是东坡先生的《前赤壁赋》碑文,《后赤壁赋》在其背面。据说此《前赤壁赋》为先生手迹。苏轼不仅诗文享誉朝野,连书法也名列“宋四大家”之列。观其书法,用笔或徐或疾,或轻或重,方正而不呆板,飘逸而不放纵,笔工而不失古拙,气韵贯通,全篇一气呵成,美文美字,令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我们并非踏月而来,不然,也可领略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了。
      走出雕檐画栋、翰墨生香的二赋堂,我们继续转朱阁,登楼台,辗转回旋于亭台殿阁之间,每到一处,我们都意兴盎然。踏入酹江亭,体味“一尊还酹江月”的意境。独立问鹤亭中,看山似黛眉,江如银练;倚在栖霞楼栏边,望水天相接,船只点点。
      一个上午,我们仿佛经历了十个世纪。走出大门之际,再回望东坡像,似觉东坡先生正欲乘风破浪。
      点评:
      本文写东坡赤壁,融景、情、事为一体。鄂州渡口,将江涛拍岸之景,激动之情,以及由此联想到的赤壁大战之事融合在一起;小广场,观东坡之像,抒仰慕之情,想象东坡内心之愁。这些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让景物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语言精练优美,例如,“枝条泛绿,稚叶吐翠”。文章还有大量的引用,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使文章充满了古典诗文的韵味。

    相关热词搜索: 之美 景物 游览 描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