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肖骁出柜了吗 [让背景介绍成为语丈教学的奇葩]

    时间:2019-02-15 03:30: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背景介绍得精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闪光点。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部分课文为例,展现背景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   【关键词】背景 语文 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的主题是人生轨迹。最独特的是其课文选的全是中外名人的作品。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凤头,胡适的《我的母亲》;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为中坚;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为余音,展现名人的风采。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名人的闪光点,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隋,并且结合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理解社会便成了教学的重点之一。顺理成章的,这单元的教学是让学生在J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领悟的重要时机。
      提到学鲁迅作品时,不少学生直言不讳的说,鲁迅的作品不容易“亲近”,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还有同学表示: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鲁迅作品的主题比较深刻而丰富,特别是揭露当时社会时弊文章,要真正透过课文认识作者的写作用意,准确把握主题思想,使学生明确知道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运用了开门见山式的背景介绍法。
      介绍如下:
      大家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可最初鲁迅是要学医的,你们知道么?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先生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介绍到此处,班级一个特别喜欢鲁迅的学生站起来要求回答我提的问题。课堂奇葩开放了,我把机会留给了这位同学。他继续介绍到;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己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鲁迅在《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我顺着学生的回答走了一个升华式总结:
      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师生的配合下将本文的大背景大框架介绍完成,学生在这种前提下走进课文走进藤野先生,在课堂的或作探究中很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因此从谈胡适的不凡成就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导入,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为课堂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在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那段岁月离学生较远,所以教学参考要求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课文中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故事中的温情,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每年教《列夫托尔斯泰》时,老师们都在说不喜欢教,学生们也不愿意学,课堂很沉闷。今年在备课过程中我参阅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案设计,发现大家都一致认为在教学中有两点必须把握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第二点又是一个不小的难点,因此我在第一课时花了一大部分时间在向学生渗透托尔斯泰的高贵身份以及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的一生。让学生认识到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因此在第二课时讲到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时,学生能很顺畅的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这应该算是中间开花式的背景介绍了。学生的眼睛在此刻亮了,由肖像描写来反映深邃的精神世界,学生一下子领悟了。难点就如此轻松地解决了。我又趁热打铁的让学生对我进行肖像描写,学生的习作不是“观察、体验生活不够,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的状况。同时在习作中,我也收获到了学生对我教学反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相关热词搜索: 奇葩 背景 教学 介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