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情节波澜起伏的记叙文【怎样把记叙文写得波澜起伏】

    时间:2019-01-02 03:18: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清代文人袁枚也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他们都是在说写文章尤其是写记叙文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落崖惊风,时而小桥流水,引得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悲喜或屏息凝神,或蹙眉动容。心之所系,得意而忘形。
      一般说来,初中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能掌握好的,但大多数学生的文章显得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到了高中后,就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记叙文写得情节生动、波澜起伏。这是高中教材第二册书中写作训练的要求,这也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构思精巧”的明确要求。下面笔者就如何把记叙文写得波澜起伏来具体谈谈一些较为实用的方法。
      (一)扣人心弦――悬念法
      悬念法,是指在文章开头或文章中,设置疑团,不加解答,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读者急切地想往下读的兴趣,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似的一种技巧。由于人本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把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取得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开头就描写了祥林嫂临死前的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副肖像本身就造成极浓厚的悲剧色彩,有力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弦。读者不禁会想到:祥林嫂是什么人?她是怎样沦为乞丐的,而且是这副麻木的神情?她临死前为什么要问灵魂的有无?为什么她人都死了,鲁四老爷还要骂她为“谬种”?这些都给读者造成了很强的悬念,吸引着读者到下文中去找答案,使小说一开头就有一种吸引人的强大力量。待读者经历了一番山重水复终于弄清了原委之后,封建礼教血淋淋的吃人本质也随之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
      (二)节外生枝――误会法
      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情节发展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外显示出情节和主题的精彩。
      如有一篇《买壶》的文章,写爷爷在集市上买了把水壶,奶奶问爷爷试过没有,漏不漏,爷爷刚拿起水瓢要试,打开壶盖一看,愣住了,放下了水壶。奶奶见此情景,就唠叨开了:“这死老头子,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还这么毛手毛脚的,买把壶也是漏的!”奶奶还没说完,爷爷早提着壶出门了。爷爷来到集市上,找到卖主,刚说了句:“同志,这是你卖给我的一把壶……”那人误以为爷爷要换壶,就指了指墙上“商品出售,概不退换”的红纸条。爷爷说:“壶里有250元钱。”爷爷的话音还未落,那人就站了起来,抓着爷爷的手,连声道谢。后来,奶奶得知此事,才明白真相。文中,奶奶对爷爷有多次误解,售货员对爷爷也有误解。这些误解,都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也更突出了爷爷拾金不昧,急人所急的品质。
      (三)出奇制胜――巧合法
      巧合是指在文章中设置事件的偶合或人物的奇遇,在看似偶然的巧合中隐藏着一种必然。这是一种出奇制胜的方法,既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又更加鲜明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有一篇《买牛》的文章,写由于家庭贫穷,哥哥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媳妇,母亲自然十分着急,好不容易托一个能说会道的媒人找到一个愿意嫁过来的姑娘,但要求5000元的彩礼。母亲东奔西走,只借了2000元,还差3000,母亲决定让“我”和哥哥一起去卖牛。牛也顺利地卖给一个老汉,卖后哥哥却又主动告诉老汉自己卖的牛曾得过烂蹄病,并同意老汉退牛,最后又把经纪人拿走的那100元也送给了老汉。由于哥哥“老实”,好端端的一桩婚事又要告吹了。我埋怨哥哥,母亲也为哥哥不能娶上媳妇而再次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此时,作者安排了一个使人物命运柳暗花明的巧合,那买牛的老汉,原来正是姑娘的父亲,哥哥未来的老丈人。老人看上了哥哥的“心地好,诚实守信”,决定不要彩礼,把姑娘嫁过来,这就使文章顿生波澜,善良诚实的哥哥终因善良而改变了命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四)出人意料――陡转法
      所谓陡转,是指在记叙事件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引得朝一个方向行进,层层发展,直至顶点,然后陡转骤折,让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强烈地震动读者,从而取得一种异乎寻常的效果。
      如《池塘灯影》。文章写“我”深夜苦读,不免烦躁,偶然发现,池塘对面五层楼上中间的一个窗户闪烁着不变的光芒。“每到入夜,最先亮起,每到夜深,其他房子都已合上夜的眼睛后,唯独它还睁大眼睛――不知疲倦的眼。渐渐,我产生了一种竞争心理,看谁熬夜熬得久。但每次我都熬不住瞌睡,先躺倒了,不过,这竞争倒帮了我一个大忙,我顺利地通过了几门课程的结业考试。”毕业那天晚上,路过池塘边,又瞥见了那盏灯。“我”的心底里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把我成功的喜悦给与灯下的竞争者分享。“如果是老年人,中年人,我就送一句祝福,如果是一个豆蔻年华的青年,我就……”当“我”气喘吁吁地上到五楼,“心跳了一阵,脸红了一阵,终于大着胆子推开门”时,文章也就到了结尾:“啊!那是公共洗脸间的一盏灯!”只此一句,令人始料不及。在心灵的震撼之余,似乎还有几丝遗憾,几多惋惜。这就是意外之笔的效果,于陡转之间给人无尽的想象回味余地。
      (五)曲径通幽――抑扬法
      抑扬手法常用的有“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人们认识事物总有个过程。开始时,因为了解不全面,就容易产生误解,等了解深入后就会改变了认识。这个中的曲折性便是抑扬手法的认识根据。我们的文章以赞扬为主,所以“欲扬先抑”方法较为常用。
      如杨朔的《荔枝蜜》,一开始就写自己幼年时被蜜蜂蜇了一次,于是觉得“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后来知道蜜蜂蜇了人,自己也会耗尽了生命时,就原谅了它,但感情上还是疙疙瘩瘩的总不舒服。再后来因为喝了荔枝蜜,并且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就开始喜欢并赞扬蜜蜂的精神,最后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开头先对蜜蜂抑,继而不写蜜蜂而写荔枝,这似断实连,先抑后扬的写法就构成一个波折,使文章曲折有致,摇曳生姿,有曲径通幽之美。
      (六)烘云托月――铺垫法
      为了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做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与此同时,往往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手法,往往具有“山外有山山更高”的表达效果。
      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作者作了层层铺垫和渲染:先写听众到场之早、之多,气氛之热烈,使我们感到演唱者技巧肯定不凡;再写琴师和白妞的技巧和听众的评价,使白妞未出场就在听众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形象。最后才是对白妞的演唱的精彩描写。这层层铺垫渲染,使白妞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蓄势、插叙、擒纵、张弛等法构成文章的波澜。当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法无定法,综合利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情节的波澜是由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写文章时,要在符合情理的情况下追求行文的曲折多变,不可为曲而造曲,以致违背事理,贻笑大方。因此,我们在把记叙文写得有波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注意情节的合理性,不故弄玄虚;第二、注意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这样才能使文章真正在一波三折中扣人心弦,曲尽其妙。

    相关热词搜索: 记叙文 写得 波澜 起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