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诗者天地之心:诗者天地之心出自哪里

    时间:2019-05-15 03:19: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悼亡”一词首次出现应追溯至晋代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并且由此开始,后人多将悼亡诗限定为丈夫悼念亡妻之作。然而,悼亡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在《诗经》中就已有萌芽。本文为充分展示悼亡诗中的心灵意识,对其含义作了广义上的理解,认为凡悼念故者之作都应被划入悼亡诗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诗经》中的《唐风·葛生》、《邶风·绿衣》和《小雅·蓼莪》被视为悼亡诗的典型代表,它们分别是女子悼念亡夫、男子悼念亡妇、子女悼念父母之作。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曹风·蜉蝣》)个体生命就如茫茫宇宙之中的蜉蝣,短暂而渺小,而个人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则迸发着强烈的生命质感和心灵意识。《诗经》中的悼亡诗就是对此的生动体现。
      深沉的情感
      读《诗经》中的悼亡诗,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其中蕴含着的深沉情感。钟嵘在《诗品序》中就曾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乃感物而起,自然含情万分。生死两隔,永无会期,悼亡诗是无法言说的思念之凄凄诉说,是无法排遣的孤寂之哀哀怨恨。且看《葛生》中女子在丈夫墓前的声声叹息: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葛、蔹是无情之物,而她是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尚须攀附他物以为生,而有情之人却孤独无依,茕茕孑立,两相比照,情何以堪!”读罢《葛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悲恸的女子,在蔹蔓丛生的小径独自徘徊怅惘。死者已矣,但是她对丈夫的情谊却日益加深,她的整个生命、整个心灵都融进了那份至死不渝的相思。后人沈约有《悼亡诗》云,“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可不就是女子此时的心境!
      同样,在《绿衣》中,诗人反复念叨着“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反复诉说着“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即使相隔千年,那份心灵深处的忧愁也依然能令读者掩面为之叹息。在《蓼莪》中,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哀思: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母含辛茹苦却溘然早逝,诗人声声血泪,诉说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
      “情”对于人的生命,有着终极的支撑意义。个体生命的凋零伴随着情谊在人间的完结,自会令人生出无限凄楚,无怪乎蒲松龄会在妻亡之后写下“迩来倍觉无生趣,死者方为快活人!”的诗句。然而,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爱总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终有一死,当一位朋友或一个家庭成员死后,我们总是深深地感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挽回。……有些人(也许大多数人)直到通过某人的死,体验到友谊、奉献和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深挚的爱……不免一死的意识,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个体生命的死亡是不可变更的自然法则,它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珍贵情感。悼亡诗虽是悼念死者之作,却能令我们感受到活生生的深厚情谊,而且我们通过那份深沉的情感,领悟到情感能最终跨越生死,成为永恒。
      转换的时空
      生者和死者的距离,是时间和空间的永恒距离。而古人面对死别,往往将时空作一转换,以排谴阴阳两隔的无尽哀愁。
      《葛生》中的末两段,女子发出了如下的誓言: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后人郑玄读此注曰:“思者于昼夜之长时尤甚,故极之以尽情。”“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此为女子在时间上所作的转换。丈夫已经逝去,而曾经的生活场景却犹然在目,独立于世的女子定然彻夜难眠,春秋冬夏,深锁愁眉,在时间的漫长流逝中追忆着不复存在的过往,在追忆中诉说着对丈夫的相思。时光的流转被凝固在了慢慢无尽的思念之中,此后的日日夜夜,哪一天不是煎熬呢?“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此为女子在空间上所作的转换。生已不能同室,死定当同穴。这是女子对亡夫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她发出的爱的誓言,“生前已茫然,相见在黄泉,这是诗人思念到极点的感情的延伸,也是哀痛到极点的心理的情态”不可不谓感人至深!
      同样,《绿衣》之中,男子看到以前妻子为自己缝制的衣裳,相思一触即发: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那一件绿衣,凝聚了亡妻对自己所有的爱意,透过它,诗人回忆起了和妻子相处的温馨岁月,而今物是人非,阴阳两殊途,怎能不令人怅然若失,潸然泪下!
      古人的思维尚处于最原始的阶段,而面对人世间不可避免的死别,他们的心灵在承受着巨大悲怆的同时,选择将时空凝聚,一方面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排遣哀思,一方面幻想着百年之后能与死者同穴,重聚地下。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他们日里行至坟头,诉说相思。从《诗经》时代开始,人们就一代代重复着这种情感的表达:从潘岳的“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徘徊墟墓间,欲去不复忍”到纳兰性德的“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莫不如是。《诗经》是所有悼亡诗时空转换的原始表达,是所有在漫长岁月中悼念亡者之心灵的共同倾诉,是所有期冀着在地下与亡者相见之心灵的不变愿望。
      从对时空的转换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相信灵魂不死的,他们想象着死者的灵魂一定还寄于天地间的某一角落,“魂若有灵当入梦”(蒲松龄《悼内》)。灵魂既不死,死者一定还能感知到自己的思念,且百年之后,一定能与之团聚。这或者只是一种自我的欺骗,但是,在生死两隔的深深哀愁之中,还有什么别的信念能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念想呢?与个体生命逝去相联系的是人类整体生命的延续,我们的先民,不正是靠着对灵魂不死的信念孕育了生生不息的追求,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吗?
      悲剧的意识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人的永恒悲剧,生死两重天,这本身就蕴含了生命的悲剧本质。悼亡诗直面生死问题,必然会会反映出人之心灵的悲剧意识。
      《蓼莪》中,诗人在经历失怙之痛后,禁不住向苍天发问: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榖,我独不卒!
      这向着苍天的质问有多么强烈的悲剧意识!《诗经》的时代,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时代,先民的心灵意识刚刚萌芽,却已敏锐地把握到了人之生命悲剧的本质。《蓼莪》的诗人在反复求问上天为何“我独不卒”之时,不仅表达了深深的哀思,也传达出了对命运的不可捉摸、生命之短暂的无可奈何。伴随着这无可奈何之感的,是生命不可掌握的恐惧,是“众里单身”的凄凉,是对人的自由的嘲弄和不信任。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的意志,但是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有着无限可能的人终究还是避不开对于必然法则的服从。死亡是永恒的自然法则,也是人命定的悲剧。古人在死亡的悲剧面前,往往将最后的责难归之于上天和命运。仔细揣摩,《葛生》之中女子的反复叹息不是有着一丝责怪命运过于残酷之意吗?《绿衣》中男子睹物思人,情思切切,不是透漏着一丝无可奈何之感吗?他们所表达的,都是人类整体在面对生死问题之时的无奈、怅惘。可以说,《诗经》悼亡诗的声声叹息和追问,透露出的都是人对于自身存在本质的反思,内化着人生来就有的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人类的类本质,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的萌芽时期,普遍地出现了对于悲剧意识的表现,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淡化生命悲剧的文化心理。尼采早已洞悉,在古希腊灿烂明朗的文化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悲剧意识,正因为悲剧之无法避免,古希腊人才选择用一种阿波罗式的明媚艺术来制造生的假象,以使自己拥有生的勇气。而在中国,《诗经》悼亡诗展示了我们的文化对于生命悲剧的处理: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融入到时空的无限性里面去,将个体悲剧融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中去,将个体命运交给上天,借助于灵魂的不朽超越生死的界限。这重悲剧意识已然具有了一种崇高的美,以一种否定的方式给人以力量:悲剧是人的生命本质,但是在这本质中,人的情感、信仰、信念并没有消除,相反,它们由于生命的终将逝去而具有异常强大的感召力,昭示着个人生命意志的自由和不朽。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诗经》悼亡诗中的心灵意识。“诗者天地之心”,这些直面生死问题的诗歌,至今仍令我们掩卷神伤,甚至是潸然泪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对诗经的感受就是如此:我们同样有深沉的情感,同样习惯于转换时空,内心深处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悲剧意识。
      《诗经》之美,在于其情感,它之所以具有亘古不变的魅力,正是由于,我们和古人在情感上有着共同的契合,在生命本质上有着共同的认识。穿过悠久的历史,那些如泣如诉的哀思依然在我们耳畔低低回想。陆九渊曾有“斯人千古不磨心”之念,这也就是《诗经》永恒魅力的真正所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之心 天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