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赏析】 美国精神具体是什么

    时间:2019-04-26 03:20:3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12年2月29日新华社播发了由李从军、张延平、赵承、肖春飞采写的长篇通讯《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此篇通讯立意深刻,境界高远,是一曲感天动地的交响乐,是一曲召唤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凯歌。
       这篇力作是全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为之感动,为之喝彩。
       笔者认为,这篇作品给新闻业界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情充沛 议论风生
       唐代诗人李白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在读这篇通讯时,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冲击着我们的心扉,这种力量就是作品的内在魅力,而以情感人就是这种魅力的具体表现。这篇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抒情、描写、议论等手法,渲染气氛,理性思考,通过那些准确表达事实而又富有情感的语言,与读者心灵发生情感的碰撞。
       “作者不动情,读者何以动情”。作者自身具有丰富的感情, 是使新闻以情感人, 具有情感美特征的前提。作者只有自己被采写的新闻事实深探地感动, 才能写出足以感动别人的文章来。作者的感情生成是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感知生成的,作者只有先感受新闻事实, 才会产生欢乐、兴奋、悲伤、愤怒、忧愁等情感,进而感染别人。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新闻素材被采集后,情感思维继续驱动着新闻写作的构思和表述,甚至新闻主题的提炼,也往往是情到深处后情感的凝结。
       以下这段文字就是作者深入采访后冷静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真情流露,抒情与议论浑然一体:
       为什么许多人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命题,被一个普通的年轻士兵酿成一壶甘醇?
       难道说他比别人更睿智、更高明?不,他只是找到了人生价值最佳坐标点,使他的人生摆脱了烦恼,充满光明。他点燃了自己生命的火炬,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情感因素是记者采访的内在动力。当作者在感知某个客观对象时,情感总会渗透到客观对象方面去,在情感思维过程中,存在着以情取舍、以情评价、以情而作的情况。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我不是一个解剖学家型或冷眼旁观型的记者,我是带着千百种愤怒感情和千百个问题去采访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若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感情因素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当然,记者对事实的感情评价不仅是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的评价,更应作为新闻媒体的代表按照新闻标准对事实进行审视。
       以下这段文字就反映了作者和采访对象情感的同构共生、共鸣交融:
       但我们知道,他是孤独的。大多数时候,他只能跟自己说话。他曾经在大山里邂逅过一头水鹿,他喊一声,水鹿叫一声;他喊两声,水鹿就叫两声;他喊三声,水鹿居然也叫了三声。
       ——他是这些生灵的保护神,他30年的孤独,值了;
       ——狮子口大山自他上山,没有发生一起大的火灾,他30年的孤独,值了;
       ——春节,两个当过兵的儿子携酒上山,三个老兵开怀畅饮。莽莽万重山,父子泪几行,他30年的孤独,值了……
       我们还想再问其他一些问题。但一切勿需再问!
       信念如山。守山,就是守护他的灵魂。
       二、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通讯作品生动,雄辩,具有文采,更现魅力。这篇通讯视野宏阔,引用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气势恢宏,洋洋洒洒。
       通讯一开头就引用了一个经典的故事: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三杰之一保罗·高更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塔希提岛发出的关于人对生命意义那三个惊世骇俗、回响百年的终极追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这是将中国的雷锋精神放在世界体系中来观照,与世界对话,显示中国的雷锋精神是追求真、善、美,追求人类幸福的真谛。
       接着又引用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中国诗人屈原及陈子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美国表现主义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的剧本《卖冰的人来了》台词,墨西哥寓言,《吕氏春秋》故事等。最后以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
       这篇通讯引用如此之多,显得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波澜壮阔,反映了作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文史功底。中国新闻通讯向来有旁征博引的传统。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表现了长江勤于学习,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
       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特别是加强文史方面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才能写出文采斐然,充满激情的作品。
       三、散文化的笔调
       上世纪60年代,穆青就提出“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的主张。1982年初,穆青再次提出新闻散文化问题。散文化新闻的结构因借鉴了散文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布局手法后就形成自己的结构特点,也就是把新闻的时间、人物、事件、原因等通过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精心地组织安排起来, 使之成为完美的篇章。一改新闻写作中死板、老套、枯燥和充满政治术语的现象。
       这篇通讯围绕“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一雷锋精神的核心,依靠事实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组织成篇,叙述事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造成跳跃式推进的节奏,形散神不散。而采用的主要手法就是断裂行文法,就是通讯作品中所写的新闻事实相互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所有写进作品的新闻事实必须为主题服务,并一定要符合某种逻辑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所列的新闻事实之间,不需要承上启下,不需要伏笔铺垫,需要的是最能表现主题,并符合内在逻辑次序。因而形式上就是分段多,句子和段落都非常短小,各层意思独立成段,段与段之间没有过渡段,甚至连过渡性词语都没有,显得非常简洁明快。
       这篇通讯用鲜活的事例再现了雷锋精神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的感人历程,用深刻的反思昭示了时代对雷锋精神的热切召唤,通篇采用了断裂式行文法,节奏明快,富有思维的跳跃感,利于读者阅读并有思考的余地。
       四、诗一般的语言,经久难忘
       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高超,在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精心锤炼,为文章添彩,使作品的语言之花完美绽放。全文诗一般的语言,简约、清新、流畅,富于感染力、哲理性,充满节奏感和韵律美,意蕴深沉丰富,升华了对雷锋精神的礼赞,是一部精神史诗。主题就是告诉人们:雷锋精神,正是当代社会,同样也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坐标,是对我们心灵的永恒召唤!
       作品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交替运用,句式灵活多变,多姿多彩,美感迭生,读来摇曳生姿,朗朗上口,极富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雷锋以他流星般的生命光彩,铸就了人生的价值永恒: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太阳,那么就会有众多的行星环绕运行;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月亮,便会有满天繁星簇拥闪烁;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第一提琴手,那么乔安山、郭明义、杨善洲们便是他身边的众多乐手……

    相关热词搜索: 交响曲 赏析 召唤 雷锋精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