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爱大爱手机眼镜 [让大爱飞]

    时间:2019-04-11 03:3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秋雨几番洗巴蜀,春风四度化绸缪。  汶川,2008年5月12日—2012年5月,四年时间,倏忽逝去。四年前,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难;四年间,岷江奔腾,巴山雄拔,蜀地涵翠;四年后,汶川重生,“三川”更新,巴蜀崛起。这里,每一张脸上写满笑意,每一寸土地吐露春意,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户),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力量;奇迹的诞生,依赖人间大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中国四川,汶川、北川、青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特大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80,000多人死亡、失踪,370,0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与“2012”无关。但是,从2008年至今,全世界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四次骇人听闻的大灾难。除开中国汶川大地震,2009年1月12日,海地发生大地震,遇难人数20万左右;2010年2月27日,智利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引发10米巨大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和核辐射,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时间100天、1000天的过去,海地地震的废墟还没有完全清除,首都太子港依然还是废墟一片,50多万人仍然无家可归,继续住在太子港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智利“从废墟、创伤和打击中,一个勇敢和慷慨的民族将重新崛起”的重建目标,还在政府和民众漫漫的努力过程之中。国力雄厚的日本,在灾难过去一年多后,部分灾民还在异地他乡避难,核辐射的阴影还如影随形,心理重建还遥遥无期……
      于是,中国汶川的抗灾、救灾,重建、重生,就显得那么的鹤立鸡群,那么的气壮山河,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值得浓墨重彩写入人类的救灾史、发展史……
      人间大爱击败人类大灾
      一场吞噬近9万人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2008-2012的汶川、北川、青川,的四川,的中国,给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特大地震突如其来,英雄的中国人民勇敢应对!震后不到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不到2小时,温家宝总理紧急飞赴灾区,靠前指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迅速组织,第一时间奋起自救,各路救援大军第一时间赶赴救灾一线搜救群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努力,抢救每一条生命”。从一座座废墟中救出8万多名群众,从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山村中转移出上百万名受灾群众。救出人数与死亡、失踪人数之比达到1∶1,创造了极高救生率和最低致残率。
      震后1小时,四面八方就紧急向灾区派出了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内实现了重灾县医疗救援的全覆盖,同时安全有序地向全国20个省市转送上万名伤员;震后迅速建立省、市(州)、县、乡、村五级联动卫生防疫机制,投入防疫人员1.6万多人,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人类灾难史上的一个奇迹!针对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滑坡等衍生危机,及时组织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除险,对近2000座震损水库、700多处震损堤防和上百座堰塞湖险情进行紧急排险,确保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
      地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绵阳市已经在九州体育馆和南湖体育中心设立起临时救助中心。从吃喝拉撒到衣服被褥、从寻亲找友到手机充电、从医疗救助到心理辅导……数百名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千方百计为上万名受灾群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救助与帮扶。
      破解临时住所难题,发放帐篷126万顶,搭建活动板房70多万套,农村灾区群众的过渡安置不到3个月就提前完成;帮助灾区群众度过艰难期,对灾区700多万名受灾群众实行3个月临时生活救助;给特困群体重点帮扶,20多万名因地震灾害失地的灾区群众,数千名因灾造成的孤老、孤儿、孤残人员,数万个主要劳动力遇难或伤残的特困家庭等,都得到了适当安置和关怀;为保证灾民安全过冬,开展“暖冬”行动,为灾区群众送去棉被700多万床、棉衣裤640多万套、取暖用品80余万件。
      在地震发生后仅仅3个月,四川省450余万户、1000多万名受灾群众就全面得到妥善安置,陆续从潮湿、闷热的帐篷和简易窝棚里,搬入遮风避雨的过渡安置房中。搬入“新家”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动情落泪。
      震后第一个寒冬,灾区各地相继实施了“暖冬计划”,多次向受灾群众发放棉衣、棉被、暖炉、毛毡、篾席、棕垫、彩条布等物品,帮助他们御寒过冬。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春节前,四川灾区永久性农房开工……
      人间大爱铸就抗震精神
      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灾后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次次从灾难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灾区人民精神的成长和品格的再造,灾区不仅重建了一个物质家园,更是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
      灾后重建呈现出的是一个政党对人民的信念、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检验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增强了我们走“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的人民在一起。2008年12月27至29日胡锦涛总书记赴川视察,对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服务宏观经济大局作出重要指示。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重建目标任务……   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熠熠闪光。“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受灾群众自建住房上的两条标语,喊出了灾区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重建家园的自信与豪情,是灾区以至整个四川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在重建家园中,灾区人们感受到了无疆大爱,得到了八方援助。2008年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明确要求东、中部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24个重灾县市3年。山东—北川,北京—什邡,江苏—绵竹,浙江—青川……它们过去相隔遥远,今天和今后将密不可分。
      举国体制的成效在长达3年的重建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一声号召,19省市援建队伍迅速开往灾区,进行紧急有序的重建工作。正是这种万众一心的精神铸就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灾后重建有多难?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倒塌房屋778.91万间,损坏房屋2459万间,北川县城和汶川映秀甚至几乎夷为平地,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基本上是完全重建。在灾区原本就供地矛盾突出、民族成分复杂、经济落后、地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
      灾后重建有多苦?对口援建的工作人员最清楚。他们克服经济水平、气候、饮食、文化等巨大差异,来到灾区,在废墟上重新建设一个个全新的家园。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为了让孩子们早一天走进课堂;为了让民众早一天住进新房;为了让灾区能早一天正常运作,他们采用“白加黑”、“5+2”、“夜总会”等工作方法,用青春热血重建新家园。
      这些艰辛困苦,在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鼓舞下,在重建者坚定的信念下,在举国体制的指引下,都被一一化为努力工作的无穷动力。广东对口援建汶川,投入资金82亿元;山东对口援建北川,投入资金121亿元;上海援建都江堰,投入资金398亿元……除了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这些中东部地区先进省份带来的更是先进的发展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同当地干部群众的合作中促进了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实现了理念的融合与民族的团结。广东援建的“广东-汶川工业园”,浙江援建青川的“飞地”工业园区,北京援建什邡的“京什产业合作园”,辽宁省援建绵阳安县的“华晨汽车工业园”等一批产业扶持项目的成立,更是将援建方和灾区的经济发展放在一起打造,成为互利互惠的“造血”,免除了灾区人民的后顾之忧。
      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媒体迅速公开的报道,中国政府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以及中国公众舍己为人、互相帮助的客观行为事实,“一省帮一县”的举国援建战略,塑造了中国自强不息、民主民生的政府形象,展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汶川地震中取得的救灾重建经验,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中,提高了国家整体的抵御风险能力、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中国的救灾重建模式和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全人类无可挑剔、最值得借鉴的“范本”。
      人间大爱支撑人间奇迹
      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面对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难题”,我们穿越灾难、崛起危难,不仅创造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奇迹,而且实现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以物质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交出了令世界惊叹的“汶川答卷”,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绚丽篇章。
      在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现在已难以看到灾害的痕迹,处处是新面貌、新景象,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浴火之后的涅槃重生。
      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在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命名的永昌镇拔地而起,文化广场上的《新生》雕塑传递着坚韧和希望。震中映秀镇已建成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安德鲁、贝聿铭、周福元、何镜堂、吴良镛等国内外建筑大师在这里留下了精彩之作。茶马古道上的汶川水磨镇如诗似梦,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灾后新建的川西林盘、川北民居,与青山绿水和谐共邻。北川吉娜羌寨、茂县牟托村、绵竹年画村,凸显浓郁的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村庄新布局,村落新规划,民居新设计,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风貌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景象,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之路。
      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跨越发展。各类建筑不仅更加精彩,功能也更加完善。震后新建的3000多所学校、1300多座医院,设计科学、设施完善、设备现代,抗震标准一般都在8级以上。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震后一年建成通车,震后开工建设的成灌高铁已投入运营,成都到兰州、成都到贵阳、成都到昆明、成都到西安铁路和川藏铁路加快建设,“蜀道难”的历史正在改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在震后迅速崛起,搬迁重建的新东汽蓬勃发展,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灾区重建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而且实现了“发展起跳”。一位台湾同胞说,四川救灾和重建,是“打断胳膊颠倒勇”。当地的群众讲,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地震宝宝”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迎向未来美好的生活。2860多名“再生育婴儿”平安降生,新的生命给失去孩子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地震造成的1400多名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生活也有了妥善安排,衣食无忧、快乐生活。一些在地震中破碎的家庭重组在一起,妻子有了丈夫,孩子有了妈妈,千百个重组的新家庭开始了新生活。
      生活,在重建中选择坚强。“芭蕾女孩”李月,在轮椅上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站上了残奥会舞台。青川“标语人家”石光武,用独臂挑起新的生活。被地震夺去双腿和左臂的黄莉,创办了“心启程”心理援助电话热线,用真情鼓舞他人的信念和勇气。还有灾区许许多多普通人,他们的坚定、坚强、坚韧,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伟大和生活的意义。
      生活,在重建中更加美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灾区群众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走进淳朴好客的桃坪羌寨,与篝火相映的是羌族儿女的灿烂笑容;走进游人如织的绵竹九龙镇,和桃李齐放的是乡村旅游的红火场景;走进茶尖吐翠的邛崃南宝山,随炊烟升起的是异地安置群众的幸福生活。灾后重建,灾区群众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正逐步过上好日子。   凤凰涅槃,是更高质量的重生,是壮美生命的新旅。矗立在灾区的不仅是有形的建筑,更有无比的信心和力量。
      穿越灾难,在创造中生活常青,未来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追求。这种乐观、自信和豁达,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四年来,不屈的灾区人们创造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跳起摸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迹。如今,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9%,概算投资8658亿元已完成投资99.5%。地震灾区实现了“家家有房住”,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
      四川已经步入发展新起点谋求再生性跨越的阶段。
      “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正在负重前行的人手里,日渐成为现实。2011年四川6个重灾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全面超过灾前水平。“苦干二三年,跨越二十年”,在灾区已经成为现实。
      人间大爱塑造国家形象
      四年来,中国创造了战胜灾难、抢救生命的奇迹;创造了百日攻坚、应急安置的奇迹;创造了应急抢险、转危为安的奇迹;创造了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奇迹;创造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跳起摸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迹。四年来的艰辛奋战,中国磨砺了震不倒、摧不折、压不跨的坚韧意志。
      四年时间,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4年来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把“民生为先”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准,在让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发展凸现历史性进步。从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关怀“三孤”人员,到做好再生育服务、为失去孩子的家庭燃起希望;从崭新的城镇丰饶的乡村,到新辟的道路崛起的园区,巴山蜀水浓墨重彩书写民生情怀。穿行震区,面对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你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汶川巨变”。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无法抗拒和回避。但大灾大难之后,有没有留下精神遗产?有没有塑造出新的国家形象元素?汶川特大地震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元素是什么呢?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抗震救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中国政府总结出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行形象描述。在随后的8月8日,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胡锦涛总书记认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证明了中华民族开放自信、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
      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关键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尤其是通过消极力量的考验。因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灾难中前进的,对待灾难的态度、应对灾难的措施、重建灾区的战略,以及在灾难中体现的精神,是折射一个国家形象的最好手段。国际红十字发言人迈克尔说:“一个大国政府是否可以良好地、快速地解决其本国所发生的突发灾害事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针对这一点,中国政府是绝不缺乏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他们的确找到了一届好的中央政府机构。”正是汶川大地震的救灾重建,在国际社会上扭转了以往对中国政府形象的偏见,同时也塑造了中国政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府形象。不少西方人承认中国的社会制度在应对大灾和灾后重建方面比他们的国家更有效率,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验是独特的,他们的国家是学不来的。
      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的辉煌告诉人们,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的胜利告诉世人,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不竭精神动力。
      前进的道路是漫长的,回望四年来路,从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到科学发展,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程,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四川。
      从重建奇迹再出发,我们收获着一种精神。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给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竖起了又一座精神丰碑。
      从重建奇迹再出发,我们坚定着一种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行的路上还会有风险与挑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共和国一定经得起任何考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创造重建奇迹的中国人民,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 大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