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中西药联用个体化治疗多发性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如何去除

    时间:2019-04-10 03:24: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瘢痕疙瘩的治疗主要包括皮损内药物注射、手术切除、放射线照射、激光冷冻等,然而,对于皮损多、面积大的瘢痕疙瘩病例,局部治疗则有很大的局限性。关于瘢痕疙瘩的西药系统性治疗国内外报道较少,而文献中的中医内治法多以中药煎剂且辨证加减为主,不宜推广使用。我们依据瘢痕疙瘩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中西药联合口服方案进行治疗并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的选择及分组:入选标准:①符合Mohel瘢痕疙瘩诊断标准,且按Bayat皮损数目分类法属皮损多发,按Cosman皮损面积分类法属中瘢痕或大瘢痕;②年龄18~45岁,性别不限;③1月内未系统应用、半月内未局部应用与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未曾进行过皮损内药物注射、放射线照射治疗;④无心、肝、肾及血液、内分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⑤女性非妊娠期、非哺乳期及2年内无生育计划者;⑥对四环素类药物不过敏。
      入选44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1年9月在门诊就诊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计算机随机排序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例。
      1.2 诊断标准:Mohel[1]瘢痕疙瘩诊断标准:①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②瘢痕病程超过9个月仍无自发消退征象;③以前做过切除手术而又复发者。凡符合上述任何一条或一条以上者皆可确诊。Bayat等[2]皮损数目分类法:①单发:在同一部位发生单个或多个皮损;②多发:在不同部位发生多个皮损。Cosman等[3]皮损面积分类法:①大瘢痕:瘢痕面积>25cm2;②中瘢痕:瘢痕面积5~25cm2;③小瘢痕:瘢痕面积<5cm2。
      1.3 用药方法:治疗组:个体化中西药联用组,治疗分以下几个阶段:①消瘢阶段:皮损不伴有炎症,即无潮红、无自发痛及压痛,采用维胺酯胶囊或异维A胶囊+积雪苷片+复方丹参片治疗方案;体重≤50kg,给予维胺酯胶囊25mg,3次/天、积雪苷片24mg,3次/天、复方丹参片2片,3次/天,体重>50kg,给予异维A胶囊10mg,1次/天、积雪苷片36mg,3次/天、复方丹参片3片,3次/天,连续服用4个月;②抗炎阶段加消瘢阶段:皮损伴有炎症,即至少有一个皮损潮红或/及自发痛或/及压痛,采用米诺环素胶囊+维胺酯胶囊或异维A胶囊+积雪苷片+复方丹参片治疗方案;体重≤50kg,给予米诺环素胶囊50mg,2次/天,连续服用1个月,体重>50kg,给予米诺环素胶囊50mg,3次/天,连续15天后改为50mg, 2次/天,连续服用15天,再给予消瘢阶段治疗3个月。治疗中若患者头晕、唇干症状明显,将米诺环素、异维A减量服用。对照组:积雪苷组,给予积雪苷片24mg,3次/天连续服用4个月。
      1.4临床疗效判定:入组患者治疗后每月复诊1次,由同一测试者进行靶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及不良反应观察,临床疗效判定确定于治疗4个月后。
      1.4.1靶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标准:患者入组时由测试者在皮损中选定隆起最明显处作为靶皮损,依据Saward[4]瘢痕疙瘩积分和分级标准以0~3分制评定:①颜色:3分=赤红或鲜红伴毛细血管扩张,2分=淡红、按压可消失,1分=不红或灰暗,0分=正常肤色;②高度:3分=高度>8mm,2分=高度4~8mm,1分=高度<4mm,0分=高度平坦或稍有凹陷;③硬度:3分=如软骨,2分=如橡皮,1分=稍软,0分=柔软如正常皮肤;④瘙痒感:3分=剧烈或持续性瘙痒伴抓痕,2分=时常瘙痒、可以忍受,1分=偶尔瘙痒,0分=无瘙痒;⑤触痛感:3分=强烈痛觉过敏、轻触时拒按,2分=中等痛觉过敏、按压时有疼痛感、但可忍受,1分=有时有疼痛感、按压时疼痛不明显,0分=无疼痛感。
      1.4.2疗效评估标准:基愈:大于90%的皮损变平,触之基本如正常皮肤,无自觉症状;显效:60%~90%皮损变平,触之接近正常皮肤,稍感瘙痒、疼痛;进步:30%~60%皮损变平,触之硬度改善,痛痒感减轻;无效:皮损变平小于30%,硬度及痛痒感改善不明显。有效率以基愈加显效计算。
      1.4.3 不良反应观察:详细询问患者恶心、头晕、胃部不适、唇干、皮肤干燥、经血量增多等全身不适并记录。治疗组10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4个月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脂检查。
      1.5 统计学分析:将所有资料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指标以 x±s表示,分类指标采用例数、进行描述。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试验方案完成临床观察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25.119±6.275 (18~45)岁。其中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治疗前靶皮损严重程度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7例患者接受抗炎阶段加消瘢阶段治疗,5例接受消瘢阶段治疗;2例口服米诺环素胶囊50mg,3次/天时自觉轻微头晕,遂改为50mg,2次/天口服,2例口服异维A胶囊10mg,1次/天 1个月后自觉唇干较明显,遂改为10mg,隔日1次口服。
      2.1靶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比较:经过本试验方案治疗1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颜色、触痛感评分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颜色、高度、硬度、触痛感评分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经过本试验方案治疗4个月,治疗组基愈4例、显效14例、进步4例、无效0,有效率81.82%,对照组基愈1例、显效5例、进步10例、无效4例,有效率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8,P<0.05)。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患者自觉轻微头晕,2例诉唇干较明显,7例诉轻微唇干。两组均无恶心、胃部不适、皮肤干燥、经血量增多等全身不适。治疗组2例治疗后4个月甘油三酯稍高于治疗前,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瘢痕疙瘩的形成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胶原蛋白大量合成有关。近年来,有学者注意到炎症反应在瘢痕疙瘩发生中的重要性。Louw[5]认为皮肤损伤后是否形成瘢痕疙瘩取决于成纤维细胞暴露于炎症微环境的时间,这种细胞及分子成分均发生改变的微环境使成纤维细胞产生过多的胶原纤维,而抑制延时了的炎症及细胞因子介导的反应可促进瘢痕的正常愈合。姜笃银等[6]认为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表达ICMA-1和HLA-DR抗原,诱导T细胞浸润,上调局部免疫炎症反应,这可能是瘢痕疙瘩形成的主要因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米诺环素的药理作用包括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及抗原加工、减少炎症反应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等,因而用于治疗某些非感染性免疫炎症性疾病[7]。在本研究的个体化中西药联用组的治疗方案中,针对潮红、自发痛及/或压痛皮损首先给予米诺环素抗炎治疗,其目的是抑制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改变导致胶原纤维过多产生的微环境,控制瘢痕疙瘩病情进展,预防皮损新出及皮损向周围扩展,以此作为瘢痕疙瘩阶段性治疗的第一步,这与以往所报道的治疗方案明显不同。
      瘢痕疙瘩的中医学病机涉及机体的湿、热、毒、瘀、痰及气滞。积雪苷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复方丹参片中的丹参、三七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积雪苷、丹参及维A酸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增殖、DNA合成及胶原蛋白生成均有抑制作用,积雪苷、丹参对胶原蛋白的降解有促进作用[8-9]。本研究治疗组在消瘢阶段联合小剂量维A酸制剂维胺酯胶囊或异维A胶囊及积雪苷片、复方丹参片口服,旨在中西医结合双靶点起效、中西药联用提高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
      瘢痕疙瘩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皮损表现多样,其系统用药治疗周期较长,因此,应尽可能地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本研究治疗组分阶段中西药联用,并依据患者的体重、皮损是否伴有炎症及患者对药物耐受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及不同的用量,其结果显示治疗4个月有效率达81.82%,与单纯积雪苷口服对照组比较,皮损的颜色、高度、硬度、触痛感评分均显著减少,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瘢痕疙瘩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Mohel AD.Evaluation of various methods of treating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s: a 10-years follow up study[J].Br J Plast Surg,1992,45(3):374-378.
      [2]Bayat A,Arscott G,Ollier WE,et al.Keloid disease: clinical relevance of single versus multiple site scars[J].Br J Plast Surg,2005,58(1):28-37.
      [3]Cosman B,Crikelair GF,Ju DM,et al.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keloids[J].Plast Reconstr Surg,1961,27(6): 335-338.
      [4]Saward Y.Treatment of scars and keloid with a cream containing silicone oil[J]. Br J Plast Surg,1990, 43: 683-688.
      [5]Louw L.The keloid phenomenon: progress toward a solution[J]. Clin Anat,2007,20(1):3-14.
      [6]姜笃银,陈璧,徐明达,等.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角朊细胞的免疫诱导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40-43.
      [7]丛林,常冬青,杨蓉娅.米诺环素在皮肤性病科的应用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9,30(1):99-101.
      [8]张明,王玮蓁,曾宪玉,等.中药对病理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2):60-62.
      [9]宋维铭,孙广慈,管正玉,等.维甲酸对成纤维细胞作用的体外观察[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4(4):190-194.
      [收稿日期]2012-02-15 [修回日期]2012-04-19
      编辑/李阳利

    相关热词搜索: 个体化 联用 瘢痕 疙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