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河马”喋血兴都库什山】 兴都库什

    时间:2019-04-03 03:21: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阿富汗战争彻底改变了苏军的作战预想,没有前线的游击战,以及高海拔山区、或冷或热的极端天气都给直升机作战带来巨大困难。  1979年12月27日,苏联以“国际主义援助”为名,派遣8万多现代化军队对阿富汗发起了全面入侵,很快就推翻了阿明政权,扶植起卡尔迈勒傀儡政权。但阿富汗战争并未就此结束,相反才刚刚开始。在入侵之后,苏军陷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反游击作战,不但在军事上损失很大,而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苏军侵阿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一大因素。
      苏军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苏军全面入侵,并迅速取胜,他们的突进速度非常快。第二个阶段是苏军发动全面扫荡和重点清剿,主要对阿富汗境内村庄、公路、山谷和抗苏“圣战者”基地实施打击。这一阶段相当于拉锯战,不过苏军一般占据主动,他们常出动上万军队,采取全面封锁、饱和轰炸、分进合击和机降突袭等战术,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粉碎暴露的“圣战者”组织。第三阶段是苏军在阿富汗的战略相持阶段,时间为1986年至1989年撤军前。此阶段苏联在政治解决的进程上比较积极,战争规模相对不大。在这三个阶段中,米-8“河马”直升机一直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向阿富汗挺进
      其实早在侵阿战争爆发前的1979年3月,名义上帮助阿富汗国防建设的苏联军事顾问团就在喀布尔附近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驻有一个米8直升机大队(16架),该基地同时还拥有一个安12运输机大队和一个通信枢纽部,一个苏联空降营负责保-卫工作。换句话说,巴格拉姆基地成为阿富汗的“独立王国”。为掩人耳目,苏联空降兵们还换上空军地勤人员的服装,对外宣称自己也是军事顾问团的成员。同年夏,阿-别洛夫中校率领的另一支米8直升机大队也来到这里,任务是加强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实力,为可能采取的“国际主义援助”做好准备。
      1979年12月中旬,苏联土耳其斯坦军区和中亚军区的直升机大队接到上级命令,迅速向苏阿边境线集结,卡莱一穆尔、科莱德和圣德卡奇军用机场一时间“机满为患”。为达到战略欺骗目的,苏军专门放出消息,称将帮助伊朗国内亲苏部落发起“革命行动”,还煞有其事地给飞行员们发放伊朗地图。谎言直到12月25日才不攻自破,这一天,苏军直升机群奉命将大批空降兵和装备运过苏阿边境,使他们迅速占领一些重要阵地和机场。12月27日,苏军占领喀布尔总统府,击毙了阿明总统。
      最初,苏军前线指挥部计划用米-8直升机将特种兵空投到总统府楼顶,但考虑到夜间飞行的安全因素,最终改用装甲车。苏军特种部队对总统府的突袭干得非常漂亮,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夜苏军运输机把空降兵运抵喀布尔时,整个城市停电了,任何信号都没有。于是,苏军飞行员便打开机上的着陆灯,硬是靠着陆灯微弱的光亮,凭着高超技艺把直升机稳稳停在着陆场上,当时飞行员只能看到开阔地的轮廓,连一点着陆地标都看不清。据说此举引起一片欢呼,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苏军的战斗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
      1980年元旦,苏联第34混成航空军进入喀布尔等地,该军装备110架直升机,其中85%是米-8。该军进驻后,最紧张的是驻阿富汗北部的苏军先遣部队,因为他们根本没办法为这么大的“空中骑兵”提供给养,找一些合适的地方供它们停放都是难题。还好,1月2日,就有一批直升机调往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为保证苏军地面部队安全进驻各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2月12日,一个苏军空降连乘坐米-8直升机降落在科扎加尔镇一座大桥附近,在攻占大桥时,空降兵遭受参战以来的首次战斗减员,共有7名空降兵在战斗中阵亡。
      对于参战的米-8直升机来说,在阿富汗的第一个冬天非常难熬,它们的任务是保证驻阿部队的后勤供给。大雪使阿境内的许多公路无法行车,直升机成为唯一的补给工具,它不但要为士兵们运输粮食、弹药、棉衣和书籍,甚至连取暖用的劈柴都要运。当时,侵阿苏军总兵力为81800人。此外,米-8更重的任务是为这些部队运送建筑材料,如木板、钢筋和水泥等,没有这些东西,苏军就不能在公路和山口前构建工事和闭塞所。直升机舱内被各种物资塞得满满的,通常还会有一两根原木伸出机舱外。同时,米-8直升机还保障苏军在苏阿边境的巡逻警戒行动,及时发现阿富汗“圣战者”的活动。
      重返阿富汗
      当苏军地面部队部署完毕后,大部分苏军直升机开始撤出阿富汗,不过仍有小部分米-8留在阿境内,不过机身上的红五星被涂掉,换上阿富汗政府军的标志。这些米-8被编入杜泽姆航空大队,该大队招募的几乎全是塔吉克族,因为他们的语言与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人的语言非常相似,便于沟通和指挥。尽管苏军从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抽调塔吉克族飞行员,但该大队还是没达到满编,最终只好补充了6名俄罗斯族战友。
      1980年春,阿富汗“圣战者”的活动又猖獗起来,为使阿国内保持“稳定团结”的局面,苏军决定教训“圣战者”—下。原驻扎在土耳其斯坦军区的苏联第40集团军全面接管阿富汗防务,先后投入近12万人的兵力(包括空降兵和战术航空兵),从3月初开始沿喀布尔一库纳尔公路沿线攻击“圣战者”出没的村庄和山谷。由于阿富汗境内多山,主要道路就那么几条,所以苏军和“圣战者”总是在公路、山口或峡谷里相遇,聪明的“圣战者”员们经常能“打了就跑”,原因是苏军在清剿过程中总会出现缝隙,各个不同部队当中一定有较大的空档和接合部,于是“圣战者”往往在某些地区主动打击,打完了就跑。这是一种主动进攻式的穿插,可以打战役的穿插,也可以打战术的穿插,战役穿插距离甚至达到100~300公里,而战术穿插可能是3~5公里。
      苏军人生地不熟,难免要吃苦头,再加上火炮和坦克行动不便,即使到达指定地域,它们的火力也总是受山区地形影响,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为有效打击“圣战者”,减少自身伤亡,苏军决定再次大规模调直升机来阿富汗。重新进入阿富汗的直升机部队按驻地确定了各自负责的战区:驻喀布尔和巴格拉姆的部队负责阿富汗中部和恰里卡尔峡谷,驻坎大哈的第280直升机团负责南部地区,驻信丹德的部队负责西部与伊朗交界的省份,驻昆都士的独立第181直升机团负责北部地区。这些团往往配属4个直升机大队(大队相当于陆军的营),比国内的编制大多了。与此同时,为加强协同作战,苏军还为第5、108、201摩托化步兵师和近卫第103空降师各配属一个直升机大队,为独立第66、70摩步旅直升机分队增加一批直升机。由于战斗需要,苏军经常组织直升机编队执行任务,编队通常由1~2个飞行中队组成,每名飞行员基本上一天要起飞5~6架次,平均在天上呆8个小时。为解决加油问题,苏军组建多个野外加油站,燃油主要保存在地下橡皮囊里。1980年8月,苏军利用米-8直升机向野外加油站运送燃油,在阿富汗西北部较好保障了两个武装直升机团的作战。   光为安全去飞行远远不够
      由于阿富汗战场对直升机飞行员的需求量骤增,苏联国防部不得不从各个军区紧急抽调人手,没来得及进行认真考核和培训就被派往前线,结果使飞行员队伍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来自甲等以下部队的飞行员,他们长期处于和平时期的战备状态,来到阿富汗后连为直升机选择恰当的降落地点都做不好,编队飞行时还经常掉队或迷路。导航员们表现得也不尽如人意,到了没有地面无线电导航台和坐标指示台的地区后,他们就找不到飞行方向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满载空降兵的直升机飞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该把空降兵投放到哪里。更荒唐的是,有时3名机组人员(机长、导航员和机械师)经常因意见不一致而争吵,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飞,对于武器的应用更是一塌糊涂。其实,这要怪苏军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在这一方面对运输直升机机组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他们只是在考核时进行过几次射击,对战术的掌握更是少得可怜。
      苏军直升机起初不能更好地作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条令和指示太多。这些条条框框们最根本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打好仗,而是为了保证直升机安全,因此在战斗中严重束缚飞行员的手脚,使他们失去战士应有的勇敢和拼搏精神。苏军飞行条令中规定,直升机最大爬升角度不得超过30度,俯冲角度不得超过15度,否则将造成机毁人亡。因此,飞行员们在战斗中也严格按照条令去做,面对手持武器的敌人时,他们还要“安全”地绕一个大圈,在绕圈的过程中调整攻击角度,而此时恰恰给了敌人逃跑、躲藏甚至是反击的时间。
      其实,一些老练的飞行员在训练和战斗中已非常熟悉直升机的性能,知道如何爬升和俯冲,而不受教条主义的影响。担任过米-8驾驶教官的前苏军少校弗拉基米尔·哈里托诺夫在阿富汗几乎尝试了所有能做到的动作,如超负荷机动、90度盘旋上升、追击性转弯和超载时急剧上升等,特别是突然俯冲时,机头直接戳向地面,驾驶舱内一片昏暗。这些动作和战术在飞行条令中是严格禁止的,但为了战斗需要,作为教官的哈里托诺夫不得不这样做,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伤亡。为此,他经常受到上级处分,批评他违反条令条例规定,但他训练出的飞行员却荣获了一大堆战斗勋章和奖章,这是任何其他教官都没做到的。后来,哈里托诺夫干脆来到第280直升机团当副团长,直接分管飞行训练。在给年轻机组人员训练的第一天,他就亲自驾驶米-8直升机先来一段飞行战斗表演,其中许多动作在直升机说明书上根本看不到。他要求机组人员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开发飞机最大的潜力。同时,他要求所有机组人员必须全能,每个人都从事机组内其他成员的工作,因此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战斗过程中的“特技表演”是必须的,但平时却没有必要冒险。1980年4月9日,哈林大尉驾驶一架米-8T直升机从坎大哈机场起飞,这是他首次驾驶米8,机舱内坐满着空降兵。起飞后,好卖弄的他不知哪根神经被绊动,猛地来了一个急转弯,由于没有足够的高度和速度,直升机顿时失去控制。最终,除了领航员外,机上所有人全部牺牲。领航员之所以逃生,是因为他还没来得及系上安全带,当直升机坠落时,他从球形玻璃窗内被抛了出来。
      机载武器有讲究
      和西方电影描绘的不一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苏军并没有足够的米24武装直升机投入阿富汗战场,所以万能的米8除了运输、侦察和抢救,还得亲自披挂上阵,为地面小分队提供空中火力支援。驻阿苏军装备了一种米-8TB攻击运输直升机,除了机身的防护装甲外,它装备有1挺12.7毫米大口径机枪、6组UB-32-57型航空火箭弹(每组32发,由机身下外挂火箭巢发射),4枚9M17P型“天蝎-座-P”反坦克导弹。这种“空中坦克”唯一的不足是飞行高度过低,对它来说,多山的阿富汗战场危机四伏。于是,苏联飞行员们还是喜欢驾驶早期的米-8T盲升机,该机也可携带足够的弹药,包括航空炸弹和4组UB-16-57UMB型航空火箭弹(每组16发)。在多数情况下,这类“桨叶轰炸机”比固定翼攻击机打击精度更高,因为后者不易发现和打击山谷、山坡反斜面、山洞口处的隐蔽目标。
      直升机编队结束进攻后,在撤离过程中,总有一架在后面承担掩护任务,这要有机组人员坐在后部舱门口向外射击。于是为增强米8的火力,机组人员专门从步兵那里借来新型AKM突击步枪和PK式班用机枪,有时候连30毫米口径的AGS-17型“火焰”榴弹发射器也要借用,不过“火焰”必须将自己的三角发射架焊接在机舱地板上,否则射击时产生强大后坐力足以将射手弹出舱外。实践表明,“火焰”是一种很有效的攻击武器,特别是对于800米以内的敌人来说,它就是一把上下翻飞的屠刀,30毫米榴弹爆炸后产生的弹片群能射杀6-7米内的所有敌人。这种发射器配备29组弹药,每组有280发榴弹。1980年6月11日,苏军米8编队正在加兹尼南部巡逻,突然发现一群骑着驴子的“圣战者”。此时,敌人也发现了他们,便迅速向路边的灌木丛逃窜。直升机飞过公路后转回来,机身沿着公路方向,机械师米哈伊·凯利扣动“火焰”发射器的扳机,顷刻间几十发榴弹插入灌木丛,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部署在坎大哈的米8直升机团还集体装备“火焰”发射器。总的来说,这些武器增强了米8的火力,但也有一个不足,那就是这些武器都不能安装瞄准具,因为对于在机动过程中的射击来说,没有一种合适的瞄准具,靠射手用肉眼观察射击实在太浪费弹药了。
      尽管一些轻武器使用起来方便简单,但真到了生死决战的关头,还是得动用“大家伙”,特别是当米-8直升机遭遇类似大口径的DShK机枪时,稍不留神就会被这种射程远、火力猛的东西吃掉。于是,能摧毁多种目标的S-5无控航空火箭弹派上了用场。这种直径57毫米的火箭弹拥有多种变型,最常见的是S-5M和S-5MO破片型,S-5M爆炸后产生70-75块重量为0.5~1克的破片,S-5MO除了产生这些破片,还增加了20个锋利的钢环。而更高级的S-5KO火箭弹则采用聚能装药方式,它爆炸后会将周围的石头炸成无数个破片,这些破片产生的杀伤力一点不比金属破片差。实际上,这几种火箭弹设计是用在开阔地带,但苏军在打击精确目标时也常常使用,一次齐射之后,总有一两发会击中敌人藏身的巢穴或机枪火力点。一般情况下,一次齐射的S-5火箭弹数量为8、16或32发。按规定,S-5火箭弹的射程在1600~1800米之内,但为了提高命中率,那些米8“神弹手”们常常在较近的距离内发射,他们倚在舷窗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敌人的火力,就在敌人的火力即将够到直升机时,他们才按下发射开关。当然,S-5火箭弹也有缺陷,那就是打击有防护的目标能力不强。S-5火箭弹内装填200克炸药,对于厚厚的夯土工事来说,它所产生的爆炸威力没多大威胁,它的弹片大多插入夯土墙内出不来了。这些弹片只能在几米之内发挥杀伤力,稍远一点就没用了,连敌人的棉袄都划不破。   如果是对敌人工事发起攻击的话,米8直升机最有力武器还是航空炸弹,主要型号有AO-50-100M型普通破片炸弹,OFAB—100—120、OFAB-100M和OFAB-250-270型高爆破片炸弹。它们爆炸后可以产生2500个较大破片,毁伤范围达35~40米。一般情况下,米-8“直升轰炸机”携带这种炸弹的数量不超过4颗。
      战术灵活多变
      参加阿富汗战争前,苏军一般由4架米8直升机组成一个机群编队进行飞行作战,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还经常伴随有2-8架或更多的米-24武装直升机。米8机载的少量反坦克导弹用于摧毁敌方掩体、加固点和固定状态下的坦克装甲车辆,而非制导火箭弹和12.7毫米机枪用于打击简易防空阵地、非装甲车辆、火炮等战术目标和步兵小组。
      根据苏军作战条例规定,直升机部队的首要任务是协助作战机动小组和战术机动部队渗透到敌人后方地域,战术机动部队通常指一个加强装甲团或摩托化步兵团,他们负责尽可能快地接近敌后方核心目标,在距敌主力部队后方200-700公里区域内作战,从而瓦解乃至迂回包围敌军,以便逐步消灭。其次,直升机还肩负支援空袭任务,突破敌方前线或扫清地面部队突进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在执行上述任务的过程中,米8主要担当火力支援、一般侦察、核生化侦察、特种部队(或突击班排)空降、重型运输直升机护航、作战救护等任务。
      阿富汗战争彻底改变了苏军的作战预想,没有前线的游击战,以及高海拔山区、或冷或热的极端天气都给直升机作战带来巨大困难。最初,米8通常单独执行补给、救援和联络等作战任务,当“圣战者”部署大量12.7毫米和14.5毫米高射机枪甚至便携式防空导弹后,苏军不得不开始投入大量米24武装直升机,为米-8进行护送。
      根据苏军反游击战积累的经验,由4~6架米24和1-2架米-8直升机搭配组成的武装巡逻机群应在主力部队(无论是装甲/摩托化部队还是空降部队)到达前执行“搜索一打击”敌小股部队的任务。有武装的米8负责搭载4~6名士兵组成的班,其中一些士兵可能用班用机枪和榴弹发射器从机后舱门或侧舷窗进行射击,这种模式被称为“战术航空小组”。在与“圣战者”正面交锋时,米8的任务是消灭敌人,或牵制敌人直到主力部队到达。当时苏联媒体大力宣传的战斗英雄韦亚切斯拉夫,力口伊努特金诺夫少校就是驻阿富汗的独立第181直升机团大队长,这位出色的米-8飞行员曾成功解救出一个侦察兵小队。这个侦察兵小队一度陷入敌人包围中,加伊努特金诺夫驾驶一架米8直升机冒着炮火飞到包围圈上空,并在一个岩洞里发现侦察兵小队。他将直升机强行降落在一块崎岖的山坪后,利用机载武器掩护侦察兵撤上来,然后将他们疏散到安全地区。飞到驻地后,大家发现直升机被打得只剩下一个轮子了。为此,他于1980年4月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遗憾的是,在受奖4个月后,加伊努特金诺夫少校在一次作战中阵亡,那一天刚好是苏联空军节。
      随着米8直升机的大量应用,苏军在阿富汗上空编织起一张巨大的监控网,每天都有好几组的米-8直升机在空中进行巡逻,对地面进行监视。虽然阿富汗的地形比较复杂,但面积不是太大,所以每天有几组编队巡逻就够了,并且苏军直升机还保持着24小时巡逻。如果发现商队或者是车队,他们就向车队的前方投掷照明弹,如同礼花散开一样,照得光如白昼,然后迫使他们停下来,接受检查。但检查的过程当中也出现过很多的纰漏。例如,一次在空中巡逻的米-8直升机发现一队可疑的卡车在靠近“圣战者”活跃区的公路上开进,苏军认为这是为“圣战者”补充给养的,于是米8直升机就在车队前面悬停,让卡车停下来。随后,携带侦察兵的直升机就降落在卡车旁边,但卡车里边的帆布突然掀开,露出一门门双管23毫米机关炮,而此时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对这些机关炮毫无还手之力,于是就变成车队对这两架直升机的屠杀,结果,苏军两个班的侦察兵无一幸免。此后苏军恼羞成怒,对这些商队的反抗行为采取极为残忍的惩罚措施,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为提高打击效率,保证己方安全,米-8编队在战术应用方面动了不少脑筋。通常在打击一般目标时,他们采用代号为“风轮”的战术方案,即以一个中队为基本单位,首尾相连,在打击目标上空形成一个封闭圆环,以盘旋俯冲的形式对目标发起攻击。最初,每架米8直升机之间的距离为1000~1500米,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打击武器主要以机载轻武器为主,机械师一般打开舱门或通过舷窗向外射击。为避免打在石头上的弹片擦伤机体,米-8不能离地面太近。如果敌方呈一字形排开火力点,米-8编队就采用代号为“鸡冠”的战术方案,即编队直升机呈台阶状排列,同时利用艏部枪炮发起攻击。在峡谷里作战时,则采用“鱼贯阵”,多架米-8前后排列,一架接一架地前进,中间保持较小的间隔。由于阿富汗“圣战者”的防空武器主要以AK-47步枪和7.62毫米口径的李一恩菲尔德步枪(20世纪20~30年代从英属印度传入阿富汗)为主,防空能力非常有限,于是米-8可以将高度降得很低。另外,早期的“圣战者”没有防空射击的常识,不知道对空中飞行目标射击时要给出提前量,所以他们的子弹总是从米8直升机的尾巴后面飞过去。
      米8编队在阿富汗战斗中还有一个典型的任务,就是形成次要的整体火力支援,即由4~8架米-8直升机组成“快速反伏击小组”,当敌人企图伏击时给予还击。这种“反伏击小组”有时还会与固定翼的苏25强击机并肩作战。由于机动灵活,火力强大,80年代的美军陆军教科书上钦佩地将这种直升机编排设计称作“飞行炮兵连”。
      敌变我变
      人是善于学习的动物,尤其在战争中更是如此。“高山之国”阿富汗的气候总是走极端,白天酷热,夜里冰冷,散布在数千座孤立据点里的苏军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他们的食物也很单调,还经常得一些传染病。由于成天提心吊胆,他们总是疑神疑鬼,每天都会因“圣战者”偷袭甚至神经过敏而胡乱射击。为满足孤立哨所的警戒需要,苏军不得不在岗楼和关卡周围的山头和岩石上加设一些比较高端的信号传感器、微光夜视仪等设备。但由于太阳暴晒,石头的温度高于周围的背景温度,以至于苏军在传感器上看不清哪些是敌人,哪些是石头,所以说高科技武器早在海湾战争之前就遇到同样的麻烦。
      当时苏联人毫无疑问是侵略者,阿富汗人对他们非常反感,多数人不愿为苏军服务,于是一些地痞流氓成为苏军亲密的伙伴,他们经常充当两面间谍。由于对当地地形和局势非常了解,他们先向苏军透露“圣战者”的基地在什么地方,苏军马上进行突袭或者定点轰炸,但却扑个空。原因就在于,告密者随后又跑到“圣战者”那里去报信,说苏军马上要来进攻,这样他们又得到“圣战者”的奖赏。
      经过长期较量,阿富汗“圣战者”发现一个规律:趾高气扬的米-8直升机飞行员经常一看到机头前方有对空射击的高射机枪阵地,就会迅速予以还击。久而久之,“圣战者”学会了从直升机后方射击的战术,使苏联人一度防不胜防。敌人的变化迫使苏军开始在米-8编队中设定一架作为“后方侦察员”,而且为了不妨碍观察员的视野,直升机甚至拆掉了后舱门。这些观察员为前方承担攻击任务的米-8提供预警信息,并为其指示所侦察到的敌方火力点位置。
      米-8在阿富汗的处境随着1985年“圣战者”陆续将走私来的SA-7、“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投入战场而变得糟糕。不久,为减少红外特征,所有米-8都安装了干扰丝撒布器、主动红外干扰仪等装备,一些新型的米-8MT还装备了更高级的排气抑制器,避免发动机排气口产生过于明显的热源信号。
      为防范敌人的高射机枪,米-8直升机采取了在夜间或在较高空域飞行的方式。在对方投入便携式防空导弹后,苏联飞行员曾想当然地将米-8直升机尽可能飞得更高,结果却正中“毒刺”导弹的下怀。在遭受了血的教训后,从1986年起,米-8直升机又开始频繁采用超低空贴地飞行,以躲避“毒刺”的追杀。
      尽管苏军变换了一系列的战术,但还是有333架米-8和米-24直升机毁于侵阿战争中,不过从作战角度上分析,这些损失丝毫不影响到直升机的价值。与结构复杂的歼击机相比,米8直升机没有太多精密仪器,一点小病小灾没有太大影响。1980年春,两架从坎大哈起飞的米-8直升机不小心在空中互相擦了一下,桨叶相撞后严重变形。两架直升机降落在戈壁后,机械师用锤子把桨叶砸平后,直升机照常起飞。有时当米8返回到基地时,会发现3个桨叶都被敌人打坏了,桨叶上空布满枪眼,油箱被击穿,大梁被击中,输油管和控制线被击断也都是常事。不过战争也有意外,曾经有一架米-8直升机在护送地面部队时,不慎被反坦克地雷破片击中要害而坠毁。

    相关热词搜索: 喋血 河马 兴都库什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