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2018流行语小姐姐 [流行语“xx哥/姐”的研究综述]

    时间:2019-03-30 03:21: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不论是网络、报刊、杂志,甚至是新闻媒体中,到处都充斥着“xx哥/姐”。各路以“xx哥/姐”为称号的热点人物风行于社会,引发众人一片热议,褒贬不一。针对“xx哥/姐”这一流行语现象,人们已经做了很多分析。本文着重对其结构、语法及语用功能、出现的原因以及其与传统亲属称谓语中的“哥/姐”的不同这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关键词:构造;功能;流行原因;变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311-01
      一、“xx哥/姐”的构造
      王颖君(2011)利用模因理论对“xx哥”这一结构进行了阐释。她从“xx哥”的音节、构成成分、“xx”的词性以及构词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并认为在“xx哥”这个结构中,“哥”的词根义已经弱化,是作为词缀存在的。在实际语用中“xx哥”是一个模因复合体。
      赵帮华(2011)通过分析“xx”的词性以及填充原则来审视“xx哥/姐”结构,从而分析其认知机制和识解原则。具体的填充原则有三条:(1)用其姓名中的某一个字去填充,如凤姐、春哥等;(2)用其某个特别的行为来填充,如专拍哥、喂奶姐等;(3)用其给群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词汇来填充,如力量哥、三轮哥等。并指出这些原则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它们之间会有交叉。通过以上分析,他得出“xx哥/姐”结构是属于“种+属差” 的这样一个认知机制,并用认知模型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得出“xx哥/姐”结构类词语的识解原则是“突显”。
      叶晨(2011)也分析“xx”的词性及语素情况,并根据创造新词必须具有理据性这一要求得出了网络流行语“xx哥”词族的新特点,即在具有创新性的同时又包含有一定的继承性。又利用徐大明的言语社区理论来分析了其结构形成的原因:是在继承近代汉语“xx哥”词族的基础上又受到外语“词根+表示性别词缀”这种构词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以上三篇文章,运用不同的理论分析了“xx哥/姐”这个结构的构造以及形成和迅速传播的原因,分析的具体、全面。
      二、“xx哥/姐”的功能
      沈雯君(2011)从与“哥”相关的流行语中提取其具有自称功能的语料作为研究基础,较为全面的分析、阐述了“哥”的自称表达及其表情达意的效果;同时,同与其相类似的自称表达(如老娘、老子、姑奶奶等)相比较,总结出“哥”的自称功能的特点和合理性,即虽然是抬高自己,但不失文明和高雅,往往带有自我调侃和怜悯的心理。最后从语用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其自称现象产生的原因。
      张剑平、孟瑞(2010)分别阐述了“哥”作为主、宾语和作为后缀的情况,并利用邢福义先生的“表—里—值”三角理论分析了不同语表形式下具有的不同的语里和语用价值。首先,作为主、宾语的情况,这种情况可用于自称,作者认为用“哥”自称主要是为了赢得“哥”的这个身份的语义价值,反应出了青少年想借此表现自己深沉、老成的心理特点;其次,“哥”作为后缀的情况,这里的“哥”乍看来有一种恭敬在其中,实质上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往往含有戏谑和嘲讽的语义,夹带着看客的调侃心理。这种附加的感情意义给它增添了新的语里成分,从而形成了新的语用价值。
      这两篇文章主要分析了“xx哥/姐”的功能,前者主要分析的是其语用功能,后者通过分析其不同语表形式下形成的不同的语法功能,进而呈现出的不同的语用价值。
      三、流行的原因
      王颖君(2011)利用模因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释。她认为“xx哥/姐”这个结构得以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它在实际语用中是一个模因复合体(所谓的模因复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因构成的),所以能够保证其成为强势模因,优点就是能有更容易被复制,进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刘婉君、蚁畅(2010)指出“xx哥/姐”热现象,传媒是最大的幕后推动力,他们认为“哥/姐”热实际上是媒体热。现代媒体出售他们吸引和获取的注意力,进而创造利益。为此他们摒弃了任何价值的考量,仅从业务角度对这些所谓的“xx哥/姐”进行关注,从而在公众的关注过程中继续获取他们需要的、与利益直接挂钩的注意力,让公众陷入一场“审丑狂欢”之中。由此可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对利益的过度追逐,使得传媒逐渐丧失了作为社会公器所应有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缺失,使得传媒对自身的“公共性”进行选择性的忽略,将传媒的价值追求和理念坚守让位于商业利益。
      王雁(2011)认为,“xx哥/姐”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反应;(2)消费社会的催生;(3)审美趣味的异化。
      这三篇文章主要分析了“xx哥/姐”流行的原因。第一篇主要是从结构本身来说明其强势流行的原因,即主观原因;后两篇主要是将其作为社会现象来观察,主要阐述的是社会客观原因。
      四、与传统“哥/姐”含义的不同
      程辰(2010)指出现今网络上流行的“哥/姐”已经不是简单的称谓语了,其背后蕴藏着多层文化含义。首先是其指称义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地指称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其次是其色彩义的变化,流行语中的“哥/姐”增添了一分戏谑的含义;最后是其作为性别特征的功能也在逐渐减弱,更多情况下是作为时尚、大胆、个性义的代名词。
      吴维忆(2010)认为进入虚拟空间的“哥/姐”作为尊称这一属性虽然在形式上得以保留甚至强化,但其根基显然已经不再是年龄上的长幼关系,而是某种符合眼球效应的特异属性。在其成为流行语之前,“标志年龄长幼”的内涵已经被消解了。
      王薇(2011)认为“哥/姐”是由亲属称谓泛化成为社会称谓语。转化成社会称谓语后感情色彩义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转移为尊重褒奖义,如喂奶姐(女球迷在看球时不忘给孩子喂奶,人们大喊有爱);一是降级为幽默调侃义,如犀利哥(一个乞丐,被网友疯传和恶搞,词义从褒义降为贬义)。
      成为流行语的“哥/姐”与其传统含义有着明显不同。首先语用功能上,不再是仅仅用来指称他人,还可以用来自称,往往带有自嘲、自我调侃的意味;其次,词义上,主要色彩义的变化,大多数是由褒义降为贬义,词义降格;最后语法功能上,流行语中的“哥/姐”其词根义已经弱化,成为了词缀。
      
      参考文献:
      [1]王颖君.“xx哥”的模因论阐释[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赵帮华.“x哥/姐”结构的认知探讨[J].语言与文学,2011第8期。
      [3]叶晨.网络流行语“x哥”词族的起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第3期。
      [4]沈雯君.流行语“哥”的自称功能探析[J].说文解字,2011年第4期。
      [5]张剑平、孟瑞.也谈流行语“哥”[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第6期。
      [6]刘婉君、蚁畅.论网络“哥”“姐”热现象与传媒社会责任[J].学理论,2010年第28期。
      [7]王雁.从“春哥”到“著姐”:性别异化现象的文化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
      [8]程辰.从犀利哥和凤姐看哥、姐背后文化义的嬗变[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9]吴维忆.网络空间里的“哥”与“姐”[J].粤海风,2010年第5期。
      [10]王薇.从亲属称谓泛化看“哥/姐”由亲属称谓语向社会称谓转移的动因与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热词搜索: 流行语 综述 研究 XX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