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一年级教学反思语文

    时间:2019-02-14 03:27: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活认识的倾向,是推动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如何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的方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反思;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95-01
      
      在上课过程中应积极寻找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故事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故事中接受所学的东西。我也在努力的尝试着这种方法,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推广都有一定的摸索期与试用期。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一方面让他们感觉不到累,能够充分接受所学的东西。另一方面在愉快的心情中学到东西。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这一方法我在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中,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气氛不能过于死板,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有点、积极性利用学生的每一个特点,才能达到完美的课堂效果。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提出的几点建议
      1.在课堂上,由于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我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感悟,也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对于这些,我们可以随时记录下来,等到课后再进行深入发思考,撰写教学笔记。
      2.我们可以总结这堂课成功的经验。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把这些成功之处总结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光大。这些成功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不做好教学笔记,这一笔宝贵的财富就流失了,实在可惜。
      3.在反思的对象上,我们主要反思自己的教法。主要是反思我们预定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能否经得起课堂的检验。我们的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认识规律。上课的过程就是把设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则是总结预设与现实的反差的过程。当然,反思还可以想一下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总之贪多嚼不烂!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以学定教”,在关注教学容量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课堂内的参与时间和参与深度,关注他们的“消化能力”,要留给学生及时“消化吸收”的时间,保证他们学有收获,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本人毕业于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9年7月毕业,8月份考入喀喇沁旗西桥镇小学。并当上了一名小学班主任,从事小学教育,这也是本人的第一篇稿子,想在贵刊发表,如果不行请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再次谢谢贵刊。
      
      
      《方程》的教学案例分析
      刘秘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普陀,200062)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96-02
      【案例回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等式与方程。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3、初步学会运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含义。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胡噢噢的那个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情境:蜜桃汁净含量(450ml)、橙汁净含量(450ml)、悦源果汁净含量(900ml)。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量关系。
      师:你能说出图中的等量关系吗?生1:蜜桃汁等于橙汁。
      师: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等量关系吗?生:450ml=450ml
      师:还有吗?生:……
      师:还有吗?生:……
      【教师设计意图说明:从生活实际出发,激活、启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北京知识,从而自然过渡到教学的主要内容上。】
      (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等式
      1、初步感知
      1)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能表示两边物体重量相等?(教师出示各种天平倾斜与平衡的情况,天平两边物体的重量各不相同)
      2) 怎么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使之能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过的知识与新知沟通,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在此沟通问题情境,以学生熟悉的天平为例,通过天平的相等关系感知什么是等式。】
      2、观察、比较得出等式概念
      讨论:黑板上这写数学式子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式子的共同点,都是等式。并学习等式的概念(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变换情境与数量关系(仍是借用天平两边的物体有的用x、y等字母来表示)
      首先找出哪些可以用等式表示,再用式子表示出来。
      第二环节:方程。
      1、根据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小丁丁与爸爸的身高,积木的长度关系)等式。2、学生交流等式以及其对应的数量关系。3、分类比较,认识方程。4、自学课本,得出方程概念。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设计意图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方程,在学生看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方程的抽象概念。】
      5、练习:进行等式与方程的判断填空。
      小结: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独立练习,对错误资源的辨析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生再次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较好地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提升。】
      (三)巩固练习
      数学活动:抽卡片进行代数式、等式与方程的判断与选择。
      小结: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说明:在游戏中让学生通过辨析,从反例、错误中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促进理解他们的含义。】
      (四)总结――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最后,附板书设计:
      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450 = 45025+ y = 173
      450 + 450 = 900x + x = 300
      125 + 125 = 100 + 100 + 5012 - x = 7
      …………
      【点评:】
      单从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发现很多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仍是传统形式的教学设计,当然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但是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的个人内在理论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实则是教师自身对教育理解的反映。教学目标的确定中,研究教材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依据。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材本身内容和编排方式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被动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设计,缺乏对教材重构的意识,缺乏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的意识,导致目标的单一、孤立、普适。
      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解读直接影响教材育人价值的开发、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中,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所蕴含的具体的育人价值,而不仅仅是重点和难点,使得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与还原,让学生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上述的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事实上,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过程中很难具体区分哪个环节是要追求知识与技能、哪个环节是追求过程与方法,哪个环节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既然难以区分,又如何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加以考察?倘若能够将三个方面的内容加以区分,在实际的某一环节中着重于一点,而其他两方面的价值就要被弃之不要了。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其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与割裂的。
      而上述的目标表述,将三个方面的最求相互独立,也就割裂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三者应该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再比如,“探究新知”环节,将等式和方程的学习分别进行,最后再来辨析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在各小环节中,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走,显然不知道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也就难免要猜度教师的意图。然而在这样的教学中,封闭现象常常让人见怪不怪。事实上,封闭现象不改变,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自主发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此次教学过程中的封闭现象:
      (一)钓鱼现象。教师出示情境:蜜桃汁净含量(450ml)、橙汁净含量(450ml)、悦源果汁净含量(900ml),提问学生你们找到里面的相等关系吗?教师问道:“你能说出图中的等量关系吗?”学生回答:“蜜桃汁等于橙汁。”(鱼没有钓到)教师接着问:“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等量关系吗?”学生回答:“450ml=450ml。”教师继续问道:“还有吗?”学生终于回答道:“450+450=900。”(鱼钓到了)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教师期待学生出现的答案只有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如此简单的部总形式的数量关系,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写出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式,但这里却被教师搞的如此“复杂”。
      (二)挤牙膏现象。
      关于身高这一请情境,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①173-25=148。”教师继续问:“还有吗?”第二个学生回答:“173=25+y。”教师仍不死心,问道:“还有吗?”第三个学生回答:“y=173-25;”教师继续问道:“还有吗?”第四个学生回答:“173-y=25。”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发现学生几乎都能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但是却具体表现为4个式子。第一个学生恐怕还没有明白在这一环节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究其原因教师在上一环节或者在这节课中就没有交代这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后三个学生很聪明,能根据数量关系各自写出一个式子。但是仅仅写出一个式子是不够的,题目中只要找到“爸爸的身高=小丁丁身高+凳子的高度”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很容易列出上述三个式子。而教师通过挤牙膏的形式平凑出三个数量关系的表达式。不仅费时又费力。
      (三)替代思维现象。这里的替代思维有两种情况:老师替代思维和学生替代思维。替代思维的两个极端,本质都是找标准答案。首先,教师替代思维,教师要求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还特别提示老师为什么把他们一分为二?通过观察和教师有序的书写,学生很容易观察出一列是含有未知数的,一列是没有未知数的。教师顺势指出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些式子叫做方程,至于什么是未知数没有讲解。其次,学生替代思维。研究者对本次发言人次进行了统计:学生发言超过三次的有3个,超过4次的有2个,其他一次或者没有。小班教学更容易重心下移,1/3的学生没有参与发言,标准答案来自于12.5%的学生,通过个别学生发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而这12.5%的学生代替了全班28名学生的思维活动。
      众所周知,方程是一类概念教学。本节课的设计过程是:揭示概念、理解和记忆概念、辨析比较、运用概念。这样的流程是对概念形成过程的传统认识,先揭示概念但缺乏过程性。教学设计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要有大量的材料的辨析比较,辨析比较,在过程中经历,以及过程中的育人价值。那么怎样的设计才能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现其丰富的育人价值呢?首先,目标要清晰。本节课不是让学生记忆概念陈述句。四年级学生的记忆力都很好,但怎么理解,怎么区分方程与等式、方程与代数式才是这节课本质的内核。比如,2a+3 与2a+3=5有什么区别于联系,学生是不理解的。第二,教材处理的还原加工原则。教材表述使用陈述句的方式表达结论。教师照搬教材表达。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数学中本来没有数学概念、符号,是在前人大量材料中归纳演绎后发现出来的。学生只有丰富材料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大量观察基础之上才能发现规律;在掌握了基本原理之后才能准确的举一反三。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就要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感知材料、辨析比较、提炼本质、抽象命名”的过程,才能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一年级 反思 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