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中学生物教学论文

    时间:2020-08-25 08:35: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学生物教学论文六篇

     中学生物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创新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生物教学三十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篇二】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就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设计了几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又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篇三】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环节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获取达到活动目标的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困难。教师实现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就要分析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各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部合作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创设情境

     有了参与热情,就必须创设学习情境,研究参与范围,不断提高参与质量。生物教学的参与范围很广泛,如自学指导,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设计练习任务,参与评卷与分析试卷,参与实验设计,自制学习卡片,积极展示学习成果,等等。

     (1)以自学指导组织教学。针对生物教材内容,大胆改革生物教学结构,以“自学指导”为形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内化过程。在自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思考和练习,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

     (2)组织学生讨论答疑。为了提高参与的质量,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容量、有价值。所提问题要主要突出重点、难点、盲点和知识的结合点。如在“传染病”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①什么是传染病?它有什么特点?

     ②一种传染病的流行应具备哪些条件?

     ③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什么?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它是怎样传播的?预防艾滋病的一般措施是什么?

     ⑤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等等。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我们要善于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3)引导学生设计作业并参与评价。传统的作业是教师命题学生做,然后由教师批阅,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与评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又可以借鉴他人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参与演示实验设计。教学中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例如:在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时,首先请操作者向其他同学讲清楚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实施操作过程,然后由其他同学对其设计原理、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议,总结实验的成败所在,提出改进意见。

     二、结语

     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尊重学生主体性,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位置,采用启发式教学,释放学生个性。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起引导、激励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注重个性化发展。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为初中教育教学注入新的力量,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篇四】

     一、人体自身教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结合游戏,导入新课

     利用人体自身教具,同时配合游戏,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课的开始,我和学生一起玩一个游戏。游戏名称叫“锤子(G)剪刀(A)布(C)枪(T)”。右拳头代表锤子,形如G;左手五指半曲代表布,形如C;右手胜利手势代表剪刀,形如倒A;左手拇指与食指伸直代表枪,形如T。游戏规则是:我出锤子(G),你出布(C),你出剪刀(A),我出枪(T),以此类推,跟着变,跟不对者就输了。在游戏中记住了G与C配对,A与T配对。同时很容易记住A与T配对之间有两个氢键,因为代表剪刀(A)与枪(T)的手势有两根手指,G与C配对之间有三个氢键。G、C、A、T是组成DNA分子的四种碱基。它们为什么只能那样配对?又怎么形成DNA呢?由此轻松地导入新课。

     2.展示过程,突出重点

     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节课时,我刚要用多媒体展示氨基酸结构通式时突然停电,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灵机一动,决定采用人体自身教具进行教学,我们自身形态结构与氨基酸结构通式具有相似性,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如果R基团是人的头部,H基(-H)是人的下肢,左手代表羧基(-COOH),右手代表氨基(-NH2),中心碳原子代表躯干,那么氨基酸结构通式就相当于一个人。R基、H基、羧基、氨基这四个基团要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才能是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学生们一下子就把这个结构通式给记住了。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识别不同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头部。那么,不同氨基酸结构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学生们很容易得出答案是R基。这样,变枯燥的板图讲解为动态的演示,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相对于多媒体而言,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又如,在学习“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这个重点知识时,我要求全班学生都站起来,每排相邻同学手牵手,一个同学用左手牵住另一个同学伸出的右手,牵手的地方表示脱水缩合形成的一个肽键,同时脱掉一分子水。每排5位同学牵手的地方有四处,相当于形成四个肽键,脱去四个水分子,这样5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叫五肽。每排第一位同学和最后一位同学分别有一只手闲着,一位同学闲着的是右手,它代表游离的氨基(-NH2),另一位同学闲着的则是左手,它代表游离的羧基(-COOH)。因为R基上还可能有氨基或羧基,就容易理解“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这个难点。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一条肽链的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1;两条肽链的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2;由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肽链的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n-肽链数m。我充分利用人体自身这个活教具,突出了氨基酸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再如,在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课时,我在讲解突触结构时,请学生们伸出双手成作揖状,左手五指成弯曲状表示树突,掌心表示细胞体,把右手拳头靠近左手掌心或五指,中间留有缝隙。右手拳头外侧表示突触前膜,留有缝隙表示突触间隙,左手掌心或五指的内侧表示突触后膜。这样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等概念通过“手”这一人体自身教具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在。综上可知,恰当运用人体自身教具,使学生领悟了知识,掌握了重点。这样教学,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室成为学生的快乐学堂。

     3.揭示原理,突破难点

     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如前面所叙说的那样结合游戏,导入新课后,每个人模拟一个脱氧核苷酸,举起握紧拳头的左手成宣誓状,左手拳头代表磷酸基团,躯干部分表示脱氧核糖,右手表示碱基,右手水平伸直并握紧拳头是鸟嘌呤(G),右手五指半弯曲状则是胞嘧啶(C),右手拇指与食指伸直则是胸腺嘧啶(T),右手胜利手势则是腺嘌呤(A)。进一步模拟脱氧核苷酸形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每桌两位同学一位面向讲台,另一位背向讲台,一前一后站起来。同一组同学,上一位同学用左手抓住下一位后背左下方衣角,相当于形成磷酸二酯键,每组同学就组成了反向平行的DNA双链。然后同桌之间右手按游戏“锤子(G)剪刀(A)布(C)枪(T)”方式相连,代表形成了氢键。最后上下两桌同学一左一右交错开来,扭动着身体,动态演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形成过程。可见,运用人体自身教具,能形象、直观地揭示生物学原理,同时对教学难点进行有效突破。

     4.梳理复习,巩固知识

     运用人体自身教具复习减数分裂过程等知识会更形象、直观,便于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复习。如一个人模拟一条染色体,双手与双脚并拢代表还没复制的染色体,双手与双脚向两边张开表示染色体复制,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桌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桌之间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下两桌四位同学为一组,同桌面对面站立表示同源染色体联会,这样同桌就形成一个四分体,同桌之间对应手交叉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一对在桌子的左边,另一对在桌子的右边,此时是减Ⅰ前期的四分体时期。而后两对排在桌子正中间代表进入减Ⅰ中期,接着同桌分开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进入减Ⅰ后期。最后非同桌在一起表示进入减Ⅰ末期。接下来,演示减数第二次分裂,非同桌一左一右站立表示减Ⅱ前期,而后排在桌子中间就进入减Ⅱ中期,接着想象着丝点裂开,姐妹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进入减Ⅱ后期、减Ⅱ末期。再用对联归纳总结:上联(减Ⅰ)“有源联会后分离”,下联(减Ⅱ)“无源点裂向两级”。有源是指有同源染色体,无源是指无同源染色体,点裂是指着丝点裂开。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弄清楚减数分裂过程,并且很快找出减Ⅰ和减Ⅱ的异同点,使学生对这个重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运用人体自身教具演示使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任何事物有利也有弊,人体自身教具运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习神经元结构时,用手代表一个神经元,实际上一个真正的神经元树突数目不是固定的,还需要适当的补充说明。

     二、结语

     总而言之,人体自身教具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且简便易行,生物教师若能恰当运用人体自身教具,就会使生物课堂更有活力,学生也会学得更给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五】

     一、利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引入阶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导入学生能够尽快静下心来,将课外活动时过于放松的心收回来;另一方面,通过导入,学生能够大致了解这节课所要讲到的主要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知,对提高学习效率将大有好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要利用生动有趣的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教师在每一堂课开始的几分钟,可根据当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导入,比如可以通过引入一个小故事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几幅有趣的图片,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吊足他们的胃口,让他们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利用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只要提问,学生的思想便会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场面,这要比教师平淡无奇的单一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所学知识,组织答题语言,或者与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要做到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把握好提问的节点和时机。比如,在讲到重点或难点知识时进行提问,从而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切忌提问得过于频繁或者过于简单,这样不仅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还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提问水平,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内容的难度,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明确他们是否有能力回答出来。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以激励学生积极动脑,有效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三、利用灵活准确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有着很多的专业术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运用准确的术语进行授课,这样学生才会对这门学科予以重视,才会觉得生物是一门非常专业的知识,其中包含了很多自己未知的知识点,需要认真听讲才能有所领悟。另外,很多专业术语非常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有些吃力,这时教师可以进行灵活的转化,将过于晦涩的词语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话讲出来,或者编一些有趣的绕口令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同时,实验又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课兴趣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条件开展所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和讨论各类疑难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五、通过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与生物有关的事物,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生物延伸到生活中,或者将生活实例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的实用性。例如春天是一个栽种的季节,很多学生家里都栽葱苗,那么为什么移栽的时候要把葱苗的叶子去掉一部分呢?上星期下过小雨,很多农家都种芸豆、菜豆,为什么播种之前要提前浸种呢?问题提出后,我并不着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鼓励他们回家感受一下劳动的过程,问问父母,查查资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样,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得到的答案要远比教师直接传授记得牢,而且还能锻炼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动脑、积极动手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学会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学会自己主动解决一些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加深了记忆,从而使得学生愿意学习,能够从生物课上找到乐趣。

     五、总结

     总而言之,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教师能潜心研究、用心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才能节节课有期盼,节节课有收获,使得教师教得有激情,学生学得有兴趣。

     【篇六】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障碍性问题

     1.对整合的实质内涵、目标意义把握不清

     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在一些生物课中,把一般教室换成信息技术教室、书本换成电子稿、投影仪代替黑板、键盘代替粉笔,教学过程仍然“涛声依旧”。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方式等相关因素变革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理解整合的深刻内涵。

     2.整合流于形式,忽略实际效果

     有些教师不管教学内容适不适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要与信息技术挂钩,以为用到信息技术就是一节好课。甚至整节课都是教师围绕信息技术教,学生围绕信息技术学。教师把生物课上成了“夹生饭”,学生吃到嘴里磕牙,吞到肚里不消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症。

     3.忽略生物学科特点,滥用整合

     生物作为一门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因此生物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但是,许多教师未注意到这些问题,认为整合就是无差异的整合,只要在生物课堂中用到信息技术就行,采用的教学方法全部是统一方法,生搬硬套。不考虑生物学科特点的生硬整合,无法做到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结果可想而知。

     4.高投入低回报,不愿进行整合

     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备整合课程资源,这必然会给本来就辛苦备课,疲于奔命批改作业的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学校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等。教师教得辛苦,教学辅助部门配合得辛苦,学生学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往往高投入的背后是很低的收益,这导致许多教师也不愿意进行整合。

     二、解决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问题的办法

     1.明确整合的意义,确立正确方向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把枯燥、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地呈递出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以确立正确的整合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将整合落实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加强教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的学习指导,把这些教学理论融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3.结合生物学特点,进行科学整合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比如“细胞器”“遗传的分子基础”“生态系统”等用实物或投影演示,效果会很好。因此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应科学合理,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4.建立评价机制,让师生看到整合效益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整合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通过感知评价这节课的好与坏,实现整合课堂的“软评价”;也可以通过知识点和作业题目的形式直接评价整合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硬评价”。通过这样一个明确的评价机制,依据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收集测量结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让教师看到实在的整合效益。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