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精神的震撼,心灵的洗礼】 一场心灵的洗礼

    时间:2019-03-14 03:30: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看《可可西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对死亡行一次庄严的注目礼!   《可可西里》是陆川用镜头谱写的一曲英雄悲歌,直到电影结束很久,这悲歌依然在心头萦绕。当那些血红的骨架、遍野的羊皮以及为了5元钱而剥羊皮的麻木牧民的镜头出现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然而只是愤怒而已,现实不因为一个旁观者的愤怒而改变!
      导演陆川用他质朴的镜头语言、安静流畅的叙事手法再现了这样一个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交错纠缠的残酷悲情故事,他打动了我,相信也一样打动很多人!我们在乌烟瘴气、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生活得太久,灰尘早已蒙蔽了太多人的心灵,太多的人早已经麻木到没有表情,没有知觉,沦为帮凶,沦为看客,沦为行尸走肉。《可可西里》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对麻木的人们进行了一次良知的呼唤、精神的洗礼。我相信它做到了。
      毫无疑问,《可可西里》是一部能让人“震动”的电影。美国哲学家罗蒂说,他为其中充满力量感的真实震动。这种“有力量感的真实”,很大程度地来源于电影的纪录风格。但《可可西里》并不是一部纪录片,导演陆川在接受采访中说:“电影追求真实感,但已经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可以记录。这是电影的可可西里,不是现实的可可西里。”而拍过野牦牛队的纪录片《平衡》的导演彭辉说:“电影是‘比较真实的’,生活的真实平淡复杂,而电影需要高潮。”因此,让观众震动的《可可西里》的真实,并不意味着一种现实的直接倒影,而是一种真诚态度之下的重新结构,纪录片导演彭辉评论剧情片《可可西里》时说:“这是一部良心之作。”
      “良心”意味着导演面对对象的态度,而《可可西里》的态度,是一种对可可西里的尊重。陆川说:“这个环境强制性地要求你的单纯。”因此到了可可西里,原来有追杀、枪战、爱情等等复杂元素的剧本就失了效,这个对象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成为电影中最重要的因素,形成了电影“真实”的基础。在电影的层面上,真实感最大地来源于对深入可可西里的实景拍摄与非职业演员的参与演出。
      面对着可可西里,即便是影像,人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呼吸的艰难。自然以无人区的方式横亘在人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控制与改造自然这些豪言壮语,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类欲望的可笑。人类只能怀着谦卑之心,与一切生物一起,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藏羚羊的危机,或者生态平衡的危机,背后是更深刻的全球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全球化市场却能够将它的商业链条伸向可可西里无人区。于是,贫穷带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滥用,滥用又带来更深的贫穷。在生存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丛林法则如此残酷的体现:有力者、逐利者成了盗猎者,无力者只要找一个方法让自己活下去,是顾不到藏羚羊的,像马占林。
      但可惜的是,电影《可可西里》涉及了重大的题材,却没有充分地展现出其中的层次与肌理。过于简单的单线叙事中,死亡像是一记记重锤,在前景处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与情感,但中景与远景的透视过于模糊,台词的解说性成分,大大削弱了电影可能的深度。在电影中,很多情况是通过记者与人物的对话“交代”出来的,比如记者与巡山队员的对话,与马占林的对话,与日泰的对话,这些常显得过于生硬。陆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这个电影与媒体本身有着一种分不开的关系,我最早看到了《南方周末》上对野牦牛队的报道,然后在真正开始这部电影时,就也像是影片中的记者一样,用一种‘外来人’的眼光去凝视他们的生活。它到底是怎么样我心里没有底,我只能,或至少能拍出我看到的东西。”他认为这种叙事的角度,是要使电影保持一种“克制与理性”。这种态度本身并没有错,但在这个主观视角中,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客观上的不足够深入,一种简单化与想象化的可能。
      而对导演陆川来说,他在这部电影中,显示了独立的控制能力和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一种阳刚茁壮之气。这个电影虽然还存在着一种思路上的简单化与浅层化,一种处理方式上的目的性太强,但是相比起《寻枪》,却有了一种自信与大气。与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作对照,贾樟柯的力量是从经历中“生长”起来的,而陆川的力量是从题材对象中“寻找”与“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的当代年青导演获得力量的两种方式,在这两个方向上,都还有着更远的路要走,更多的尝试要进行。
      (推荐教师:朱威)
      
      评点 张 引
      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影评。
      文章首先用几个经典的画面把我们重新拽回到影片《可可西里》的情境中,令我们再一次震撼!本文由此切入并深入下去,围绕“震撼”――“真实”――“良心”线索展开,逐层解析了电影纪录真实,但非纪录片的品质。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作者并未一味沉浸在震撼的情绪里,而是观察到了影片的诟病――简单化和单线条;另一方面,将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做了横向的比较,这两点,突出了陆川电影的特质,也使得本篇评论显得充实、有力。

    相关热词搜索: 洗礼 震撼 心灵 精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