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坚持什么要求开展三严三实【坚持从实感出发】

    时间:2019-01-18 03:30: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实感与写作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梁启超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作文教学四原则中早已明确“坚持一切从实感出发”的观点,这对于当今困境重重的作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梁启超 实感 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育领域尤其在作文教学方面,梁启超先生有着独树一帜的成就,他的作文教学思想是我国语文教学历史发展的宝贵财富,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也是我们研究作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他提出的作文教学四原则“坚持一切从实用出发、坚持一切从实效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感出发”,依旧是我们现在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而在这四个坚持的原则中,笔者认为“实感”的意义更为突出。
      一、实感与写作的相互关系
      坚持从实感出发,是因为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反映。梁启超认为“实感”是“文学主要的生命”,文学家就是“情感的化身”。在跨越千年的文学长廊里,能够经历时间的洗涤最终沉淀下来而流传千古的优秀篇章,必定是写作主体浓浓情思的映射。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采;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一篇优秀的作文,唯有抒发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者。
      (一)实感是诱发写作的动力
      所谓的“文因情生,情因物感”,情感往往成为写作最原始也最直接的动力,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予以明确。一般说,整个写作过程由感知信息、萌发动机、冶化质料及物化成形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阶段组成。而感知则是整个活动过程的基础,是写作者的感官受到外界物(如形象、色彩、音响、气味、冷暖等)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唤起经验的记忆,从而诱发写作活动。正如,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对祖母的孝情正是诱发其创作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对教师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精神路衢,驱动他们的思维机制,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取更为广博的知识信息。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导”,导之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使其产生心灵颤动的情感符号与认识结构。譬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从“东犬西吠”、“祖母以手阖门”等细节之处感悟生活中亲情的苍凉或是温暖,并能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情感的素材。
      (二)实感是参与写作的元素
      教师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还必须明确,文章写作必须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身体,那么结构就是身体里的骨骼,内容就是其血肉,而情感则是整个身体的灵魂。一篇文章如果缺少了情感的支撑,那么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因而一篇好的文章,真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必定是贯穿其中的真情实感。那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去激发学生打开情感的源泉,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文字变成情感的载体。
      梁启超认为,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求真求达”。所谓求真,即“事迹要真,写出来要逼真”;所谓求达,即“该说的话一一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照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真”与“达”是文章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要求,梁启超对此的表述是极准确的。生活是文章的源泉,只有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材料,文章才能够翔实饱满。这就势必要求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细小情节、体验细微情感的能力。此外,广泛的课外阅读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比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应是高中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好的范本。
      二、实感是作文教学中的指挥棒
      在写作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对情感的重要作用却都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教师只是单纯地着力于对学生进行各类文体基础知识的传授或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其情感因素关注不够,甚至漠然置之。结果导致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传统写作程式,而不能积极主动地选材、运笔著文。可见,如何让现行写作教学摆脱其旧有格局的束缚,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并将情感调控到最佳境地,使之笔走龙蛇,畅然成文,则是目前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实际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一切从实感出发”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合情取旨,缘情取物,顺情成章,依情定语”的写作能力。可是,真正达到这十六字的境界,却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的。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锻炼,逐步形成。
      作文教学其实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双边精神活动,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流程又不是同步的。学生由于受信息容量、经验层次、认识水平及写作技法的限制,其情感河床一旦流动,亦可能呈现一种杂乱无序的心理走向,即情感结构趋于一种破碎状态。这在写景、状物、叙事、说理学习作中皆不可避免,尤以抒情性习作为甚。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天地,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引导他们在紧紧围绕足以表现中心意旨的自然场景、世态意境中进行奇思异想。
      为达此目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写作目的,先将自己的情感触须作一番梳理、调整,而后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外化手段,把学生的心理流向调控到通情达理的正常轨道。如此而来,情感表达才能够在写作中自然而然流露,不牵强、不做作,真正的感化读者,成为文章的“卖点”。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可一步步引导学生去体会先生的情感层次与变化,从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悼念,到对非人间的控诉,再到对庸人的唤醒,悲愤之情逐步加深,情感体验逐步强烈。而这对于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有条不紊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四原则尽管是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观点,但是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常言道:文无定式。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来写,会写出不同的味道。但是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是知、情、理、意的融合体。因此,我坚定地认为,作文教学唯有坚持从实感出发,引导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生活中的情感,才能在作文时妙笔生花、行云流水。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著作文入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2]梁启超.作文教学法[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汪启明.多导精练,求真求达―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4]顾黄初.梁启超作文教学四原则.江苏教育 [J].1991,(zl)
      

    相关热词搜索: 实感 出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