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阅读教学 让阅读教学走入“妙悟”之境

    时间:2019-05-31 03:23: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呼应、认同、体验,它的产生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它表现在精神上,是不可言传的,它以精妙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意境,感受形象,品味词句,从而创造出“妙悟”之境,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最高追求。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妙悟”之境呢?
      一、让“期待”伴随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阅读对于学生始终有一种召唤,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就会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兴趣,产生连续的“兴奋点”和“触发点”,那么每次阅读都会给学生带去一次冲击,就会给学生带来继续阅读的渴望与动力。因此,如何处理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精华所在,设计出有趣味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使之形成冲突,产生高潮,让学生始终处于“在感”状态,这是实现“妙悟”的基础。
      比如,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天游峰扫路人》时,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抓住“天游峰的好山好水不写,为什么写一个普通的人呢”这个问题投入阅读,使学生进入了“愤悱状态”。在自由朗读后,孙老师再让学生进行细读,通过“归类”,找出两个问题:“游人累,为什么70岁的老人不累?”“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30年之后再去看他呢?”这两个问题看似矛盾,提在了课文中“我”的情感喷发点上,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孙老师适时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在学生灵感的思想火花进行碰撞、交融后,孙老师用一个简单的“给课文换个结尾”的问题再一次把学生的心理带入一个新的期待状态,把学生的创造热情又提了起来。学生发挥充足的想象,一时间争先恐后,群情高涨!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地驱动着学生,使他们凭借语言文字,读出了疑问,读出了意蕴,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实现了超越,达到了读书的高峰体验状态。
      二、以“形象”通透心灵
      但凡是文学作品,都是围绕着其角色,即其形象,或人、或物。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是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形象来说话的。对于学生来说,在其心智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时,“形象大于思想”,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能左右学生的感情走向、审美观点。如“狼和小羊”中狼的狡诈,就会给学生一种但凡是狼都是可恶而奸诈的印象。而狐狸也凭借着《狐假虎威》给人以狡猾的深刻印象,直至成年,这种印象也不会磨灭。因此,教师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让文中的形象生动起来。树立课文中的形象,可以让学生通过它们与教师、与作者、与其他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撞击出美丽的思想火花,获得超越时空的审美感悟。
      比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悟“秋姑娘”的形象并与之心灵相会,教师营造了两个情境。
      1.“枫叶信”飘进课堂
      “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了。秋姑娘担心起来,不知我的那些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有了,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教师打开课件并配合课件上的景物开始生动地描述,然后拿出自制的教具“枫叶信”发给学生,学生们一看,都感觉十分有兴趣。也都拿着“枫叶信”,模仿着课文中的角色动情地念起来,然后互换“枫叶信”,并配合着课件中的音乐朗读课文,当读到“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时,学生们都开始学着秋姑娘在枫叶上写东西,“秋姑娘”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了。
      2.“枫叶信”飘出课堂
      “树上的枫叶全都让秋姑娘给她的朋友写了信。如果你是秋姑娘,你还会给哪些朋友写信呢?又会写些什么呢?”随着教师的提问,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教师趁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结合精美的课件及自制的教具,营造出了与课文相融合的情境,使学生们与作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三、在“静思”中积蓄灵气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静思冥想状态下,大脑潜意识比较活跃,很多意识域外的隐性储存信息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虽无逻辑,却能产生灵感,使人豁然贯通、恍然大悟,获得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因此,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片“静”的空间,让他们静静地反复品读课文,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一旦学生对文中妙理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四、用“表达”促进生成
      学生感悟到的“意义”,或显稚嫩,或有创见,或较偏狭,或灵光闪现,不尽相同,这时,教师若加以指导,以读、说、写、画、辩等方式表达自己所悟,有助于学生“外化”自己的感悟,使自己的“悟”更加明晰。
      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时,教师要有强烈的“生成”意识,以学生在表达中遇到的障碍为起点,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重点,注意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不断地实现超越,从而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感悟,促进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
      当然,感悟除了有完成的形态之外,还有相当多的处在连自己都不能描述清楚的那样的“愤悱”状态,有时处于一知半解或是混沌状态。如何处理好感悟与表达、自主感悟和引导点拨、感悟体验和讲解训练的关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索。
      促进学生“妙悟”的方法策略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探究。让感悟叩开语文学习之门,让语文教学走入“妙悟”之境,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陶冶情操,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责编 齐秋爽】

    相关热词搜索: 走入 之境 阅读教学 妙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