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唐代流放之都郁山镇,废太子之墓和五千年盐井往事】 废太子流放

    时间:2019-05-30 03:27: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郁山镇位于重庆渝东南地区,与湖南、贵州接壤,隶属彭水县。从水路出发,沿着百里乌江画廊往酉阳龚滩上行,当你的眼前渐渐出现一个橄榄球模样的小镇的时候,郁山镇就到了。   郁山镇面积虽然很小,不足150平方公里,但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却记录了5000年的风霜历史。在古代,郁山因盐兴镇,盐业曾经是整个巴国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正是由于郁山盐的质优量大,才让后来的巴国一跃成为诸侯大国,得以和齐国联盟,而巴国人也因此过上了很多年远离战争、安逸舒适的生活。
      历史上,郁山镇不仅仅是巴国的经济支柱,也是著名的文化大镇。时间进入大唐时代,随着李承乾、长孙无忌、啖庭瑶、李唐、陈仙甫、黄庭坚等著名人士的到来,郁山镇俨然成了一座繁华的“小长安”,那些被贬或被罢的皇亲国戚、文人骚客谪居郁山镇,或者修庙建祠,或者写诗题词……从而使得郁山镇声名鹊起、文脉绵延。
      当时间进入21世纪,这个曾经的经济文化重镇早已凋落,郁山镇低调而古典地活在水边,不争不夺,只是偏安一隅地享受着寂寞而悠长的时光。
      古镇巷子里的庙宇
      郁山镇沿河而建,依山而筑,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从岸边蜿蜒伸向小镇的深处。在这条青石板路的两边,沿着山的走势,高高低低建起来一幢幢砖木结构的民居。我们在青石板路上随意漫步,整个郁山镇都很安静,你甚至能听见下一个巷子口有人走过来的脚步声,而怀抱孙子的老妪,就坐在一棵硕大的黄桷树下,晒着从叶缝里洒下来的阳光。旁边一条忠实的大黄狗,守着一桌麻将牌,4个老人围坐在八仙桌前,漏风的牙齿,时常蹦出来许多土语。而风轻轻吹过,偶尔有树叶飘落下来……一切都显得安然而恬淡。
      除了漫不经心的生活,郁山镇还有许多秘密藏在被遗漏的时光里。
      古镇的中心,有一个建于一千多年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的寺庙——开元寺。由于年代久远,开元寺前那些依山而上的石梯,早已被朝拜的人们踩得光滑平顺。这其实是一个四合院模式的庙宇,正殿供奉着佛祖释加牟尼,两侧陪伴着200尊佛像。在四合院里,一口唐代的铜钟伫立在封火墙内,十几棵古榕树异常繁茂,长得遮天蔽日……
      尽管郁山镇不大,但寺庙却特别多。仿佛三五步间的另一条小巷里,就隐藏着又一座小庙宇。
      壁山庙就在一条老街边。据说庙宇里供奉的“壁山神”,就是铜梁人赵延之。历史上,赵延之曾经担任过四川巴川县长,因为平寇有功,后来升为合川刺史,死后人们感念他的功德,于是建庙纪念。在传说中,赵延之庙很是灵验,曾经有贼匪逼到城下,老百姓们向赵延之庙祷告,求他保佑……后来果然来了兵丁,将贼匪彻底赶走。事后,百姓奏报朝庭,赵廷之被封为“威烈侯”。
      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这三个日子,郁山镇的山民就会举行祭祀活动。人们准备好纸钱旧饭,去野外迎接壁山神像。其中,七月十五的祭祀活动最为壮观。在这一天,郁山镇的山民会把壁山神像抬起来在街上游行,这个过程中,10多个山民会扮成乞丐的模样,或者扮作各种传说中的鬼相,大伙敲着锣鼓、穿着灰衣白服尾随着壁山神像行走……寓意鬼魂们安分守已,不会出来扰民。游行结束后,当地的山民还会在沙柳子的河坝上,进行设坛祭祀。
      值得一提的是,郁山人的祭祀供品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用于祭祀的食物在祭祀完后通常由各家分掉,那些沾了所谓神仙灵气的食物自然很受大家欢迎。其中,一种叫做“郁山擀酥饼”的特色食品历史最为悠久。清道光元年,四川学政使吴庆坻路过郁山镇,一口气吃掉两个“郁山擀酥饼”,当即感慨天下美食佳肴都不及郁山镇的这块酥饼;清光绪三十年,四川学使郑沅经过郁山镇,食用一个之后,甚至觉得远胜一切鱼肉佳肴……从此,“郁山擀酥饼”就逐渐成为当地人祭祀和待客必不可少的物品。
      唐朝废太子墓之谜
      尽管今天的郁山镇还能从开元寺、璧山庙、擀酥饼中找到曾经的辉煌,然而,就像历史正在渐渐被人们淡忘一样,郁山镇的许多秘密也早已悄然被埋葬到了地底……其中,最大的秘密来自于一座地下皇宫——唐朝废太子李承乾之墓。
      在一座被郁江三面环绕、呈圆型的小山的山顶上,隐藏着以山为陵的唐代太子墓。时至今日,一块古旧墓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唐废太子李承乾之墓。”据说,这个废太子墓是一座耗时一年修建的宏大墓葬,仅墓道就有43米长、4米宽。墓葬里有4个天井、5个过洞、6个便房、前后通道、前后墓室,以及象征着国公王府的殿堂和庭院,它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墓室中最为精美的,是墓墙上气势磅礴的壁画《仪葬图》——200个文武官员组成仪仗队伍,有步行卫队、骑马卫队、马车卫队,浩浩荡荡、井然有序,从壁画的马车装饰上看,应该是规格很高的皇太子金辂车。《仪葬图》上的人物等级森严,分为唐太子、亲王、贵妃、公主和三品官员,他们在墓葬的壁画中都有站位的级别体现。《仪葬图》的后甬道上,还刻画着一群恭立门前的男女仆人,分别承担着守门、传唤、迎来送往的职责。壁画蔓延到寝宫墓室的石刻棺椁上时,出现了头戴凤冠霞帔的女官,以及一群手拿盘、杯、瓶、盒、扇的宫女……壁画上的宫女,怀抱古琴、梳着高高的发髻、身着掐腰短衣和拖地长裙,体态婀娜、神情妩媚,既有皇宫女子的恭谨端庄,又有民间女性的清纯秀丽。
      按照当地的风俗,郁山镇的坟墓大多是坟头向东或者向南,视野比较开阔。但是,“太子坟”却恰恰与之相反——面朝西北,坟头直面山脊,视野狭窄。据史学家解释,李承乾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墓葬形式,可能与他流放到郁山后,日夜思念身在西北方的父皇不无关联,他在死前曾说“吾之身于黔州,魂必之于长安,侍奉父皇,以尽人子之责”。然而,有人认为这样的解释有些牵强,更多的人怀疑这个太子墓的真伪,因为很多人都不相信,李承乾居然会被流放到这样一个偏远小镇上来……
      但实际上,唐代的郁山镇其实远非一个小镇这样简单。当时的郁山镇是道、州、县三级政府所在地,更是川、渝、黔、湘、鄂、桂六省市接合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承乾谋反,唐太宗虽然气愤,但其毕竟对儿子不想赶尽杀绝,就将李承乾流放到这样一个既远离京城,又比京城生活环境差不了多少的郁山镇来。
      据野史记载,李承乾到达郁山镇后,被安置在设施简陋的民房,经常生病,长期中热毒,拉肚子。尤其是听到开元寺的钟声,就会想起长安,想起父皇,想起昔日所拥有的一切。这位末路太子在郁山镇终日以泪洗面,闭门不出,茶饭不思,身如枯槁,一年后就命归黄泉。
      实际上,李承乾只是第一位被贬到郁山的皇亲国戚。这之后,长孙无忌、李忠、李明也相继到来;公元688年,越王李贞与四川青州刺史李元轨也被流放郁山;公元760年,唐代史官太常博士柳芳被贬,发配郁山镇;公元762年,朱光辉、啖庭瑶、李唐、陈仙甫等20名中央任职官员被流放郁山镇……那时的郁山镇,俨然成了唐代的流放之都,朝廷官员纷纷谈“郁”色变。
      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郁山镇融入了宫廷色彩,慢慢诞生了包括万寿宫、文昌宫、紫云宫、玄天宫、天池寺等在内的 “九宫十八庙”。
      巴寡妇的丹砂王国
      时间的奇妙之处在于:当许多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沉入历史的长河,慢慢变成了传说或者故事的时候,突然之间,它又被好奇的掘沙人从河底翻起,让故事和传说得到真实的印证。
      2006年秋天,小小的郁山镇炸开了锅——辽宁电视台《秦始皇陵地宫之谜》摄制组抵达这里,他们要拍摄当地的朱砂洞、朱砂窝、银洞子、银砂岩、朱砂溪、朱砂岍,以及后照河摩崖石刻、巴人盐丹的发源地中井河、后照河等等……实际上,这些拍摄地都是古人采丹的遗址和盛产丹砂的寒武纪岩层。
      摄制组的到来让恬淡的郁山人在猜想:秦始皇陵地宫和郁山镇真的有什么关联吗?
      其实,秘密还要从司马迁的《史记》说起。《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厚葬,以水银来代表川流不息的江河大海……这里记载的水银所用的原材料,其实就是丹砂。丹砂又称朱砂、辰砂,是一种无机化学矿物,是提炼水银的重要原料。而坐拥汞矿、来自巴郡枳县(重庆郁山镇人)的巴寡妇“清”(据《华阳国志·巴志》),不仅能为秦始皇提供提炼“长生不老丹”的原料,还可以为俪山地下皇陵提供大量水银作为保鲜“龙体”之用。
      有传说,“清”是巴寡妇的姓。她虽然出身寒微,但自幼跟父亲学习诗书,相貌气质出众,成年后嫁给了巴国的一位大土官。然而不幸的是,坐拥丹砂“长生不老丹”资源的丈夫却并不长寿,很快就英年早逝了。巴寡妇“清”不顾世俗的偏见,毅然挺身而出,主持丈夫留下来的汞矿炼丹业。
      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有两大梦想:一个梦想是想找到“长生不老丹”;另一个梦想是找到可以保鲜皇陵地宫里龙体的足够的水银——这其实也就是拥有大量朱砂资源的巴寡妇“清”,能够被秦始皇特别尊重的根本原因。因此,巴寡妇清的“丹砂产业”,与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有着密切关联也不无道理,而考古研究发现也力证了这一推测——在郁山镇,的确拥有着十几处的秦朝丹砂点……
      五千年盐井往事
      郁山镇名扬华夏大地,应该归功于郁山镇伏牛山麓的天然盐泉。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里,郁山盐一直是渝东南的经济支柱,更是对外交换的主要经济商品。一个简单的史实是:郁山镇商周时期属巴国,由于占有郁山盐,巴国日益强盛,并最终促成了和齐国的联盟。
      在郁山镇中井河的岩石上,现在仍然有着一口飞水井(也称飞水、飞水泉),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那其实是郁山镇现存最好的盐井。站在319国道上远远望去,中井河如同一条玉带围绕着河岸,而飞水井里流出的泉水直泻而下,形成一个小飞瀑,在平静碧绿的河面上,溅起来一片雪白的浪花。
      据《彭水古县志》记载:早在夏代,飞水井就被古人发现和利用,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早的盐井之一,也成为给巴人供应食盐的买卖。后来,从汉代起,当飞水井逐渐满足不了人们生活需要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在飞水井的周边开凿盐井,先后凿成了鸡鸣、老郁(倒鹿)、伏鸠3口盐井。到了唐代,郁山镇在飞水井下又开凿新的盐井,凿出来的盐井被称为“母井”,而原来的井被称为“公井”,从而形成“公母井”的奇观。
      由于盐的利润丰厚,从唐代到清朝末年,许多人都在郁山镇争相进行开采,又凿成了黄玉井、皮袋井、逢源井、古源井等等。民国时期,又建成了歧井、怡兴盐井……
      从飞水泉井的开采到郁山镇盐井群的并起,再到郁山建立盐厂,可以说,郁山镇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从来都和盐业有关。直到现在,只要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一旦说到盐,就会说到郁山,说到那些如烟的往事…… 后来,随着科技力量的飞速发展,郁山盐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已经在郁山上空飘了几千年的盐烟,也从此化为伏牛山麓间的烟花,飘出郁江,飘到了历史的深处。只有那些遗留下来的千年盐井、沉默的盐灶、以及清冷的盐厂,还在述说着那些遥远的往事……这之后,建立“郁山盐业博物馆”的设想,开始成为了郁山人新的理想。
      或许从今以后,低调、闲散的郁山镇将会继续沿袭着它的“与世无争”,继续选择在历史的波涛中偏安一隅。然而,那些飘荡在郁山镇历史长河里的点点波光,仍旧在提醒着我们,这座小镇,其实永远是一座让人无法遗忘的璀璨大城。

    相关热词搜索: 盐井 流放 唐代 之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