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分析及其出路|上海低端人口出路

    时间:2019-05-19 03:26:4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历史文化、思想观念、自然地理、政策法规保障等方面的原因。我们要依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经济社会以及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以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来选择正确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西部; 少数民族地区; 城镇化; 现状; 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9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02-02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亦称城市化,它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产物。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基石,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具体来看,城镇化的作用下,人口由分散的农牧区向城镇集中,使得城乡分散人口结构得以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渗透核扩散到农牧区,使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重组,发挥其最大的效率。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历史来看看,国家要成功实现其现代化,不仅要推进工业化,同时也必须推进城镇化。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首次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镇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际上,城镇化一直是推动我国农牧区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战略举措。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影响着我国国内需求市场的扩大,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所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发展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区域,从生产要素的分配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了倾斜性的政策支持。这一发展战略使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稳定而快速的发展,但这更加突出了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同时这也突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滞后,东西部地区间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纷繁复杂,资源能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社会欠发达,是亟需加强开发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实际上主要就是指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它并不是单纯的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城镇化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其经济社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实际上就是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区市。但实际上,由于历史、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影响和制约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总之,自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具有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西部城镇化建设步伐,既是实现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可见,全面分析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科学分析西部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远远滞后于我国沿海地区,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纵观制约西部城镇化水平滞后的现实,不仅有思想文化观念、政策法制、社会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少数民族地区牧民走向城镇化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技能薄弱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生活生产相对封闭,人口素质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文盲人口最多而集中的地区,绝大部分农牧区文化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等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因长期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已变得根深蒂固,很难接受现代城镇化的现实和环境。因此,“民族地区大多数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差、生产与生活方式落后,离开自己原来的居住地,放弃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就显得非常不适应。”[1]
       (二)地方政策与体制建设不到位,缺乏政府引导性政策法规保障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之所以滞后,与当地政府政策法规的不到位是紧密相连的。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体制障碍未能彻底根除,这主要是推进城镇化的法制政策以及体制建设缺失所导致的。实际上,一直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城镇化建设思想观念基本上是原封不动的延续和机械的贯彻中央、省区级政策法规,墨守成规。同时,地区、地方结合本地实际而出台贯彻的制度很少。实际工作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甚至一些地方存有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这显然是阻碍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西部城镇化受到自然条件、历史状况、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适宜性则是最根本的障碍因素”。
       (三)投资资金渠道狭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由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投资吸引力弱,投资渠道狭小,导致这一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城镇普遍存在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公共设施层次落后、配套差而功能不全等问题。而且,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人口规模太少,居民的收人相对低,市场发育不健全,交通通信落后,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集聚功能普遍薄弱,难以支撑起带动周边非城市人口区城镇化的重任。
       (四)西部自身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限制
       正如上述内容中体现的,西部少数民族农牧民聚集的地区大多数为不易人类居住的高原丘陵、戈壁沙漠地貌区域,气候干燥缺雨缺水,而且城镇一般都位于地表坡度大而破碎的河谷地带,城镇发展空间狭小。这自然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的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上仍然属于传统的农牧业经济,仍处于传统工业发展水平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城镇化建设缺乏大型产业的支撑。这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依托力量显得尤为脆弱。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选择
       作为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借助有利的机遇,克服诸多制约因素,大力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
       (一)充分利用能、资源,发展资源能源型城镇
       西部地区在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资源和能源优势,创建和推进能资源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创立能资源品牌,这不仅是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西部特色经济的重要内容,是西部发挥后发优势的有效途径。
       资源性城镇对于低素质劳动力吸纳能力更强,更适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这种特点与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整体不高的情况相适应,更容易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吸引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资源性城镇的转移“城镇化的推行,将改变农牧民传统的谋生方式将其从土地从释放出来,使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腾出耕地,降低对土地的压力,从而使土地得到集约合理的使用。”[2]
       (二)走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一大因素,经济上的贫困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该区域鲜明的特征,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因此,注重城镇化建设技术可行性与生态合理性的有机结合,摒弃那种造成对生态环境极大损害、大量消耗资源能量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开发模式是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科学制定和全面实施全方位地推进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建设旅游型城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独有文化。而且,该地区自然地理、名胜古迹也别具特色,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珍贵资产和瑰宝。因此,结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出路之一。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力远远未能开发。通过发展旅游业,我们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拉动商贸、运输、房地产、食品服务业等的发展,这不仅可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也可以直接增加财政收入。实际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大兴特色旅游产业,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还可以达到“多赢”的局面,比如不仅可以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拉动周边商业、餐饮、娱乐、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如果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建立新的城镇,或使原有城镇规模得以扩张。这种城镇的特色非常明显,基本上是西部独有。”[3]
       (四)充分利用边疆口岸资源,发展贸易型城镇
       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绝大部分疆域与周边国家接邻,其与周边国家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往来,在人文、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西部漫长边境线一带分布的边境城镇,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优势,大力发展边防口岸城市,拉动这一区域城镇化的发展。
       根据各自地域经济、社会、人文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如可以利用国外优势资源,通过加工、深加工等来开发优势产品。总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城镇在生产、金融、贸易、物流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潜力,而这些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必将为该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化和体系化带来更多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张克俊.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J].经济问题探索,2005(07).
       [2] 杨丽.以城镇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J].技术与市场,2006(09).
       [3] 赵常兴.因地制宜推进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相关热词搜索: 出路 城镇化 少数民族地区 人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