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路径探索】

    时间:2019-05-06 03:20: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等教育的整体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的重要前提。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探索,探讨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43-03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的重要前提。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科学途径和必然趋势。笔者根据高校辅导员当前职业化专业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例,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科学化发展的趋势。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都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职业化”是指达到一定的专门教育或培训并获得辅导员职业资格的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按照辅导员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过程。而“专业化”指辅导员工作由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掌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并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且不断提高直至成为专家的过程[1]。
      辅导员的职业化要求学校在辅导员的准入、选拔、培训、评价、激励上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专业化要求学校对辅导员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辅导与培训,掌握学生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成为专家型人才。
      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统一的。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保障,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础。高校应当通过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让辅导员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等相关文件精神,全国各地、各高校相继采取了相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不足。
      1.队伍建设不稳定,职业认同度低
      目前,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很多学校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三到四年的就已是“老辅导员”,多数辅导员两到三年就考研或转岗,学校不得不大量重新选留新辅导员来充实队伍。此外,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偏低,影响了辅导员职业选择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进而影响其职业进取的动力,这对于建设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非常不利的。
      2.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
      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要求其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扎实的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灵活有效地运用。不仅如此,高尚的品质、出色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亲和力与卓越的管理技巧也是辅导员所必备的技能[2]。但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总体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许多高校的辅导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从业人员学科专业分散,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我国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程度低。
      3.岗位职责模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清。他们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非本职的工作,使得本应该成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辅导员从“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成“学生的生活保姆”,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导致工作热情减退,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4.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辅导员队伍的资金投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缺乏长期性、计划性,在选聘、培训、发展、制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交流力度不够或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对辅导员业绩缺乏有效的考核,奖励和惩罚机制也不健全,这样导致工作业绩难以体现,职业成就感不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加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探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令,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立足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目标,坚持“选聘、培训、管理、服务”四维一体的工作思路,不断明确职责,完善机制,扎实推进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建立辅导员选聘机制,严格准入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建立了一整套辅导员配备与选聘的机制。首先通过全国公开招聘双渠道和校内选拔引进人才。其次,严格规范职业准入制度,建立辅导员选拔准入机制,招聘工作流程由简历初选——心理测试——笔试——月讲评试讲——第一轮面试——第二轮面试六个环节组成。第三,采取全方位考察模式。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招聘理念,邀请校内外同行、企业HR、心理、职业生涯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团,分别对应聘者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第四,建立月讲评试讲机制。全体应聘者要进行试讲,邀请学生参与评审,对应聘者进行现场打分。
      (二)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机制,多渠道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
      学校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这四个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从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角度出发,搭建校内校外、分层分类、具有广阔学科领域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定期推选优秀的辅导员参加国家相关部委、江苏省辅导员培训基地以及专业资格认证培训,选派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以及到境外、国内知名高校交流学习。
      (二)建立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多元能力提升
      学校为辅导员通过公开月讲评、智汇一课、辅导员沙龙、设立专项课题等,搭建了多路径、宽渠道的施展平台,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能力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
      (三)建立科学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学校坚持客观公正与注重实绩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过程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分类考核和过程评价,建立了360度考评体系,从学生、同事、宿管人员、任课教师、院党委副书记以及辅导员自身等多个角度分别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学工部门还联合各学院对日常工作台账等规范性工作进行了抽查,务求真实、客观地体现辅导员的整体工作状况。
      目前,学校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取得一些成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学校正努力制定辅导员职称评定条例,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为职业化、专业化奠定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完善政策,推动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3]
      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只有坚持职业与专业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高校树立正确观念,从职业与专业一体化的视角,审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措施,通过对现有政策的调整,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的工作机制,改变组织运作的方向,重塑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观念、新价值和新文化,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培养、发展、晋级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新目标。
      (二)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推行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制度
      高校要促进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和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应完善辅导员专业培训体系,依托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平台,培养高素质专业实践型的辅导员。第二,有必要对学生工作的未来进行理性的思考、规划,通过资料的整理、讨论、调查研究来明确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现状,根据辅导员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做培训计划,使每个高校辅导员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三,应支持高校辅导员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等各种模式的培训,组织开展心理学培训、职业生涯发展、具体工作实务方法和技巧、思政教育类及其他方面内容的培训,同时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机构的培训活动,充实管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职业生活[4]。
      (三)关注辅导员个体差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管理者要积极探索并制定有效、可行的辅导员评价办法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其次,要关注辅导员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绩效考评方案,运用柔性化的测评方法,克服以往考评分析方法单一选择符合辅导员工作和日常事务性工作要求的考评方法。关注个体差异化,采用分类考评、个性化考评的方法。第三,将辅导员的师德、工作态度、职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学生评价、辅导员相互评价、学校领导评价、学生家长评价、社会公众评价以及辅导员自我评价等方式来进行考评。
      (四)规划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创造条件
      高校要实现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生涯发展的开发与指导,为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要突破高级职称的评聘瓶颈,实现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打通道路;二是搭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平台,特别是要通过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着力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而提高辅导员群体的学术地位;三是要加强对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和宣传力度,使广大辅导员享有实现价值的成就感、社会承认的荣誉感;四是要与学校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打通,还要在他们与社会工作者、公务员队伍、各行各业的党政干部之间搭建“立交桥”。一部分优秀辅导员还可以发展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如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法律咨询师等[5]。
      (五)建立专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功能
      建立完善的具有影响力的职业团体组织,形成独特的精神与文化系统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重要标志。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建立“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研究协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协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协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会”等,鼓励和吸引辅导员积极参与。一方面,通过学术会议、沙龙、专题研讨、课题申报等形式,促进加强辅导员专业发展;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培育辅导员文化[6]。通过总结,研究制订辅导员工作规范、高校辅导员守则,完善辅导员职业行为规范等,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辅导员文化,为辅导员的队伍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
      
      参考文献:
      [1]覃干超.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9):143-144.
      [2]蒋瑾.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2):59-60.
      [3]朱玉华,李永山.安徽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53- 156.
      [4]黄小玲,吴广宇.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5):48-51.
      [5]张国磊,李颖,翟广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及长效机制探索[J].2010,(4):518-521.
      [6]杜向民.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11,(3):48-51.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化 辅导员 专业化 路径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