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主义 [论对话主义者洛特曼]

    时间:2019-05-03 03:24: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苏俄塔尔图符号学派代表洛特曼继承巴赫金对话主义精髓,理论建构上通过主体间的彼此联系构建人的多元存在,弘扬文本的多语性。实践举措上,通过塔尔图学派的自身建设进行对话主义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洛特曼;巴赫金;对话主义;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33-02
      洛特曼是塔尔图符号学派和俄国结构主义理论重要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曾担任国际符号学研究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被授予爱沙尼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不列颠科学院外籍院士、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荣誉称号。洛特曼兴趣广泛,成果甚丰,涉猎美学、诗歌、艺术、电影、神话、历史和文化等众多题域,被冠以历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等诸多称号。
      圣彼得堡艺术出版社推出的洛特曼九卷本著作集囊括了他各个时期代表作、重要的论文、评论、采访和电视讲座。包括《俄罗斯文化讲座》(1994)、《普希金》(1995)、《论诗人与诗歌》(1996)、《卡拉姆辛》(1997)、《论俄罗斯文学》(1997)、《论艺术》(1998)、《符号域》(2000)、《俄罗斯文化历史与类型学》(2002)、《心灵的素养》(2003)。其中《普希金》、《论诗人与诗歌》、《卡拉姆辛》和《论俄罗斯文学》体现洛特曼在文学研究上的建树。《论艺术》凝结了洛特曼文艺符号学的研究成果。《符号域》和《俄罗斯文化历史与类型学》展现了洛特曼后期文化符号学思想。《俄罗斯文化讲座》根据1986-1991年洛特曼系列电视讲座编撰而成。《心灵的素养》除了汇集33讲洛特曼关于俄国文化的电视讲座之外,还收录了洛特曼本人的回忆录、电视采访等珍贵史料。
      在苏俄,洛特曼理论经历了初期被排挤、研究热情复苏再到学术遗产全面激活的过程。鲍·叶戈罗夫将其与利哈乔夫、巴赫金并称为苏俄学界三位泰斗。在西方,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与俄国形式主义、巴赫金哲学小组是少有得到西方学界高度重视的苏俄学术遗产。在中国,洛特曼与巴赫金齐名,洛特曼美学理论是对巴赫金对话主义精神的延伸拓展,是俄国继巴赫金之后,又一饮誉世界的文化遗产。
      一、理论:差异美学的对话精神
      洛特曼差异美学以对话主义为核心要义,主张回到生命的原初现场,激活本原的原始动力,在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上切近存在的活水源头,还原人的现实存在,推翻概念化、抽象化、普遍性的主体存在模式。
      洛特曼指出:“作为整体的艺术模式及其每一因素,都同时参与一种以上的活动系统,在每一系统中,它们又都有自己的特殊意义。意义A与A’(每一因素,每一层次以及作为整体的结构)并不相互抵消,而是相互联系”[1]94。差异美学借助A与A’异质要素的同时共存,相互联系、多元共生克服主客两分、二元对立模式。通过主体间的彼此联系,并置各类异质要素,构建人的多元存在,避免各执一端、轻视其余的极性思维。
      由此,洛特曼从哲理层面人类思维的多相性,延伸至文论层面文本的多语性。洛特曼宣称文本中一切皆有意义。孤立的、原子论的、外系统的符号是不可能存在的。符号的系统性质,决定了符号自始至终都体现在相关体系的创造之中。差异美学重点揭示了文本的交际功能。
      就文本交流而言,接受方与发送方视角各异,多元化代码不为读者所知。洛特曼指出文本不是固定的客体,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具有及时生成性的一种功能。洛特曼以图式的形式,传达了接受方与发送方代码不一的情况。
      图1显示释义文本具有两套系统,编码(encoding)系统与解码(decoding)系统。
      
      两套系统代表两个对话主体。两套系统同时作用,寓意信息的发送方与接受方两个主体之间彼此沟通交流。双方通过对话,达到互相补充。
      洛特曼指出交流模式的前提便是多视角的存在。如果两类视角全然不同,没有交集,那么交流无法进行;如果两类视角全然一样,完全重叠,交流同样无法进行。由此可见,洛特曼文本交际理论受巴赫金对话理念的启发,将对话主义运用于艺术交流模式。同时洛特曼也将其延伸至广阔的文化天地,倡导多样文化的多元互动,旨趣相通,和而不同。他声称文本的对话机制基础便是破除单语独白结构,实现复调对话结构。不能只有一种语言,一种文化,文本需要文本,文化需要文化。
      洛特曼差异美学体现对话主义独有的“主体性”、“他者性”、“差异性”,是对独断论的有效突破,对形式主义文论范式的超越,有利于营造文艺学、美学、语言学等多领域的复调发展格局,构建共生共荣的文化生存环境。
      二、实践:暑假研讨会的对话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洛特曼差异美学不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同时作用于实践层面。洛特曼通过塔尔图学派的自身建设进行理想化的重建与革新。塔尔图学派力图打破专业界限,倡导多重声音相互对话。音乐、绘画、电影、语言学、逻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多元共生。莫斯科学派语言学倾向与列宁格勒学派文艺学倾向,交相辉映。
      塔尔图大学自1964年起共举办了五届(1964-1973年)暑假研讨会。洛特曼刻意创造自由、和谐、自然的家庭氛围,搭建自由对话的文化平台,得到了诸多学者如雅各布森等的高度评价。雅各布森称研讨会的推进,非常自然,没有人为组织的痕迹。无论是作报告还是发言,一切对话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这一切,应归功于优秀的组织者洛特曼[3]。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将举办研讨会的塔尔图称为“柏拉图学园”。
      根据洛特曼《关于暑假研讨会的冬季思考》中的自述,洛特曼本人充分认识到个性化思维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符号学的特点在于保持学者的个性,而这正是他坚持避免学科统一抹杀个性的努力方向[3]。
      目前,由洛特曼创办的塔尔图学派,继续弘扬对话主义,积极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该学派的研究成果频频展现于国际舞台,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符号学研究中心之一。其主办的《符号系统研究》杂志,汇集符号学、文化学等众多理论成果,在世界学术界继续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主办杂志之外,该学派还于1992年、2002年组织过以符号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2002年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文化符号学:文化机制、边界与个性特征”专门纪念洛特曼诞辰80周年。
      总而言之,洛特曼学说与巴赫金立场相同,旨趣相通,均以对话哲学为依托,从人的主体中心困局切入,宣称多重独立思想平等并存,直面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演变至现代哲学面临的同一性危机。为打破同一哲学,提供了非同一性的思维范式,同时向俄国独断独裁的教条主义和西方极性思维下的相对主义发起双向挑战。
      同归为对话主义的洛特曼差异美学,较之巴赫金复调小说,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拓展延伸。理论深度上,较之巴赫金针对启蒙理性,洛特曼将差异性对话思维对同一性的反驳推至源头,直击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理论广度上,较之巴赫金文学文本实践,差异美学理论更为广泛地运用于社会、文化、历史、艺术等各个层面。理论效应上,洛特曼差异美学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更迭中,既接轨西方解构思潮,颠覆同一,激活差异,又力避不事建构、一味颠覆的极性思维,在当前后现代进入全面反思期,提供了更具未来面向的致思路径。洛特曼在平等交往中保护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维护各类文化的互补共生,在文艺学、语言学、美学、符号学等众多领域倡导人文科学和而不同的研究范式,对当代人文生态产生深刻影响。
      对话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洛特曼用其学说及行动实践了对话真义。
      参考文献:
      [1]洛特曼.艺术文本的结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Juri M.Lotman.Universe of theMind:A Semiotic Theory of Cculture[M].Bloomington: Indianan University Press,1990.
      [3]杜桂枝.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J].外语学刊,2002,(1)
      (责任编辑:石银)

    相关热词搜索: 主义者 洛特 对话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