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让历史和未来记住他] 中国历史上的今天

    时间:2019-04-26 03:3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编者按:叶企孙先生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他是九三学社前辈王淦昌、赵九章、陈芳允、葛庭燧等著名科学家的恩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历经坎坷。叶企孙最后的遭遇,是历史、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文化大革命的恶果。我们必须谨记,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未来征途上,再也不能让我们的杰出科学家受如此委屈和磨难,再也不能让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
       叶企孙先生的侄子叶铭汉院士最近说了一句话:要反思历史,接受教训。诚如斯言。历史不仅仅是实际发生的事,而且还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思考,以及对这些思考的思考。人类历史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正是通过反思,历史才是理性的,才能不断探求更为合理的行进方向。
       历史本身没有反思力,是赋予了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在思考着。这种反省精神,永远推动着人们超越自我,超越人类社会自身,愈来愈走向更高文明。反思“文革”的教训,使年轻人了解“十年动乱”及其对我们民族科学文化的危害,对于曾经经历了那些年风云变幻的一代人来说,这是历史庄重交给我们的责任。我们没有权利回避这个责任,每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对生活采取严肃态度,崇尚“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责任。
      
      他是中国最委屈的科学家。
      长久以来,每当说起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我们只知道中国科技界有“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有“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赵九章,有“光学之父”王大珩,知道中国“两弹一星”的科技功臣,知道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知道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等等,却不知道这些中国巨响和中国亮点实际上均和他有着巨大的关系。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痛惜的疏忽。
       他就是叶企孙,中国近代物理科学的宗师,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几乎没人认识他,更没人知道他的价值。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叶企孙的名字,又重新被人提起。说他是大师中的大师,一点也不为过。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五十多位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
       他和我们的时代交臂而过——一个我们知道得最晚,了解得最少,然而却对中国科学界贡献重大的杰出科学家。
      一
       叶企孙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3岁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习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6岁开始熟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等。如果在国学上继续研习,或许可以成为未来的国学大师。
       1911年2月,叶企孙考取了庚子赔款游美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堂,入学不久,叶企孙就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要想洗刷民族的耻辱,要祖国强盛,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也就是从那时起,“爱国”和“科学救国”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理想和信念,即使在后来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也未曾动摇过,终生信守,至死不渝。
       1914年,叶企孙和同学们一起筹措建立了“科学会”,并呼吁大家“聚数百英俊之士,如同一之目的,平日浸渍熏染,切磋琢磨;专科学者,从事研究……积之既久,必有出类拔萃者出乎其间”。他的见解代表了清华学子顺应时事的发展方向,因此“科学社”得以百年流布,并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社团。
       除参加“科学会”之外,叶企孙还参加了另外一个社团“明德社”,取自《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意思是彰显美德,以达到一个完美的思想境界。学生时代的叶企孙就是被这样一种文化引领着,一心一意去做全人格的学生,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就这样,在清华的学习经历,叶企孙既丰富了学识,又丰满了双翼,成为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全人格”式的学生,1918年6月,叶企孙以优异成绩结束了影响他一生的清华园学生时代。两个月后,叶企孙和同学们在上海乘中国游船公司新“南京号”船赴美。
      二
       叶企孙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实验物理学。在当时大批留美学生中,只有极少数青年高瞻远瞩地注意到物理科学的重要性而选择了这一方向。
       早在1915年1月14日写的日记上,叶企孙第一次透露出他的思想,他深感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乃是祖国人民的血汗,自己他日留学必须从国家需要和自己的长处严谨思考,以图报国。1915年3月4日,叶企孙的好友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喊出了科学救国的呼声:“然使无精密深远之学,为国人所服习,将社会失其中坚,人心无所附丽,亦岂可久之道。继兹以往,代兴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叶企孙熟读中西历史,极易对此产生共鸣并付诸实践,因此,他1918年赴美留学选择物理是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果。
       叶企孙是以三年级插班生的名义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的,只学习了短短的两年,1920年6月,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的学位。
       同年9月,叶企孙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师从后来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布里奇曼作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他与合作者改进前人的试验方法,用射线方法重新测定普朗克常数,其测定的h值被认为是当时最精确的h值,正是由于这一数值的精确,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后的16年内,无人再敢问津,这在现代科学史上是很了不起的。那一年,他才23岁。在这以前,还没有哪一个中国人的姓名被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中,并且如此广泛传闻。
       叶企孙留美期间的另一个大成就是流体静压力对典型的铁磁性金属——铁、钴、镍磁导率的影响,这项研究由叶企孙独立进行,是高压磁学的重要进展,因此他的博士论文《流体静压对铁、钴、镍磁导率的影响》再一次受到了世人的瞩目,成为欧美科学家争相议论的焦点。他的导师P.W.Bridgman教授这样评价叶企孙的这一成绩“自从叶企孙的工作之后,R.L.Steinberger先生用类似装置对一系列铁镍合金作了类似测量。”可见,叶企孙在这个领域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在叶企孙的影响下,中国留学生在大洋彼岸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科研高潮。并且,继叶企孙等第一代留学生为祖国争得荣誉之后,又有更多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学生相继在大洋彼岸获得了成功,他们是王淦昌、施士元、王竹溪、赵九章、彭桓武、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等等,但若溯本追源,追索谁是第一个在近代科学界为中华民族赢得荣誉的人,非叶企孙先生莫属。
       值得回味的是之后的那些人大都是叶企孙的学生,或者是他学生的学生。而叶企孙更大的贡献则是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争取了时间和为祖国完成了科学技术人才上的准备。
      三
       1923年,叶企孙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婉言谢绝了恩师对他的挽留,决议回国。
       留学期间的叶企孙当年除了敏锐地注意并吸取国际上科学前沿的成就外,还注意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要与国际上站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交往。因此,归国前,他利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去了一趟欧洲,先后参观了德国、法国、荷兰和英国的一些大学的物理研究所,拜会了那里的物理同行,历时4个多月,1924年3月,回到上海,开始了他曾魂牵梦绕的报国之路。
       1924年3月,叶企孙被当时国内极负盛名的东南大学聘为物理系副教授,他本人如凯旋般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在当时的国内物理学界,还没有哪一个科学家能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如此瞩目的成绩。1925年8月,清华学校开始筹设大学部,叶企孙被清华学校大学部聘为物理科副教授,并把东南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赵忠尧、施汝为两人带到清华作助教。不久,梅贻琦因为教务长公务繁忙,就把物理科全部工作交给叶企孙负责,把科上升为系,并由教授会选举叶企孙担任清华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从此叶企孙就把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他终生的事业,把欧洲学习、考察所得全部应用到这个事业上。他创建物理系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而且还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及那些著名科学家的成功经验。所以,在创系之初除了想方设法网罗名师之外,精心筹划建立各种实验室、金工间、木工间,同时带领助教进行科研工作,通过实验测量解决与实际应用有关的理论问题,这在当时的中国大学是首创的。

    相关热词搜索: 记住 未来 历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