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对镇巴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

    时间:2019-04-09 03:20: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介绍了镇巴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镇巴县实际和退耕还林有关政策,提出了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68-2
      加强生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1999年8月,朱镕基总理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和“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在陕西考察治理水土流失工作,提出“十六字”措施: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明确要求陕西省千方百计抓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程。1999年镇巴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之一,12年来,镇巴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县人民谨记朱镕基总理的教诲和嘱托,以生态县建设为目标,以退耕还林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多种原因,该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退耕还林取得的主要成效
      镇巴县退耕还林启动于1999年。1999年至2011年全县累计完成省市下达我县退耕还林40.0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草)22.19万亩,荒山造林17.85万亩。分布在全县21个镇221个村,涉及54444户农户。国家累计向退耕农户兑现管护费、粮食折款达46383万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有效改善生态状况,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而且提高了各级干部群众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主要表现是:一是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业用地由退耕前的78万亩调整到58.02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减少22.1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由355万亩增加到433万亩,宜林荒山造林绿化17.85万亩。新增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0.04万亩,可增加森林覆盖率7.8个百分点。二是小气候改善。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水土流失明显好转,初步实现了全县河流“小雨水不浑、中大雨雨停水即清”目标。乌鸦和麻雀再现,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的数量迅速增加,充分说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日趋好转。三是退耕后土地减少,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据统计,全县每年有6万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近4亿元,人均务工收入6000余元。四是农民逐步走向精耕细作,推广两段育苗、营养钵、地膜覆盖等增产技术,以此来提高粮食单产量,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0.2万吨。部分农户己在探索林下种草、舍饲养殖、间作中药材等项目。五是县乡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农民群众积极配合,使退耕还林成为一个社会化工程、群众性工程,增强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2.1 经济林建设情况
      实施退耕还林12年来,全县新增经济林4.56万亩,主要以核桃、板栗、茶、桑、草为主,实施在巴庙镇、巴山乡的桑园现已开始产生经济效益。2000年实施在永乐乡的1000亩退耕还草,第二年就开始用作牲畜饲料,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2 劳务输出及劳动力转移情况
      县委、县政府一直将劳务输出作为我县主导产业来抓,尤其是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土地面积减少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据统计,实施退耕还林后,全县平均每年有6万余人次外出务工。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南、山西、广东等省,从事建筑业、采掘业、服务业等,其中在2011年,全县劳务输出达60000人次,占全县劳动力的63%,劳务输出收入达4亿元,人均6000元。较1998年相比,劳务输出人次和人均收入分别增长 160%和139% 。
      2.3 畜牧产业化发展情况
      畜牧业增势强劲,逐步完善、壮大、培育了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畜牧养殖示范户。在各项措施的推动下,实现了畜牧业的加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发展适度规模养殖1.42万户,规模养殖场638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企业20个,全县生猪年饲养量达到70万头;全县养殖户达 5.4万户;总收入达26000万元,人均收入1203元。较1998年的畜牧业总收入11000万元和人均收入523元相比,分别增长136%和130%。从统计数据分析,畜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点、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2.4 农(林)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农(林)副产品加工业主要是加工茶叶和部分农副产品,主攻方向是发展名优产品;目前全县发展较快的加工业主要是茶叶加工,全县现已开发出了“秦巴雾毫”、“秦巴毛尖”、“怡溪春”为主的汉中仙毫系列茶等名优产品,据2011年统计,全年生产加工茶叶1502吨,总产值达165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
      2.5 生态扶贫移民情况
      镇巴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镇巴实际,充分利用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陕西移民等项目,有效地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仅2011年就实施移民搬迁2860户8611人。全县21个镇近几年来相继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如巴庙、渔渡、平安等镇已基本形成农、工、商为一体,水、电、路设施齐备的城镇建设规模。
      2.6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实施退耕还林后,全县各级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将“两园两业”(桑园、茶园、畜牧业、药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并不断发挥“两园两业”的龙头作用,以此实现农村稳定,农林牧业生产全面增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新增茶园7600亩,桑园7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1万余亩,全县养殖户已达到5.4万户。据统计,201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6亿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种植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各地积极探索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增加优质、高效、外向型农产品生产上。在适度稳定粮食作物种植的同时,扩大油料的种植比重,增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进一步优化了粮食、蔬菜、果园、药材和饲料等种植结构布局。并在退耕地块中进行了林草、林药间作试种,收到了预期效果。   3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重视不够。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与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返弹、能致富”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开发力度不大。
      (2)部分地方退耕还林后期管理跟不上,存在着还林和管护脱节现象,不少农户习惯于粗放管理,重造轻管,只注重国家钱粮补助,不注重苗木抚育管理。
      (3)缺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退耕还林带动及后续产业开发样板工程,不能带动和引导广大农民进行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开发。
      (4)经费缺乏,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相配套的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4 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镇巴县的实际情况,建议退耕还林工程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后续产业建设,以达到农民增收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4.1 抓好基本口粮田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直接与农田水利工程相联系,有点欠妥,但必定有内在的关系,要坚持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陡坡地还林,耕地面积必然减少,要在单位面积的耕地上获得较高的粮食收入,必须加大抬田修地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保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人均至少有1亩基本农田。
      4.2 合理安排生态区移民工作
      镇巴县退耕还林总体目标完成后,将退下坡耕地50万亩,全县保留耕地24万亩。根据本县的耕地资源生产力,1.5亩土地的收益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据此推算,全县有2万户8万人需实行生态移民。应由扶贫开发、计划等部门结合国家政策和我县实际,优先安排生态脆弱地区异地移民搬迁。
      4.3 组织剩余劳力外出务工
      实行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减少,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由政府劳务输出部门集中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后,继续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外出务工,形成一支有组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队伍,与用人用工单位建立劳务输出网络,把劳务产业做大做强,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4.4 实行林药间作模式
      镇巴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没有环境污染,生产中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推行林药间作种植模式,使退耕户实现近期效益。由中药材生产经营实体组织农民在退耕地林下种植宿根性中药材,走“公司+农户”等多种路子,实行订单生产,按保护价收购中药材,并做好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服务工作,保证群众种得成、卖得好,做大做强镇巴的中药材产业,增加退耕户收入。
      4.5 实行林草间作模式
      镇巴是陕南的畜牧业大县,白山羊的数量居全市之首。继续在立地条件较好的退耕地和有畜牧养殖基础的农户中推行林下种草,种草与舍饲养殖相结合,发展畜牧业,走以短养长、综合经营的路子,由畜牧部门负责,在种草、养殖、防疫等方面做好服务,使镇巴的畜牧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4.6 抓好桑茶果技术服务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己建成了桑园、茶园和经济林果林6万多亩,如何能发挥预期的效益,有大量的技术服务工作需要农业、林业技术人员引导农民去做,提高全县经济林园建设科技含量,使其早日见效,实现户均1亩稳定的经济林园。一是要定期组织科技人员指导农民搞好桑园、茶园、经济林果林的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跟踪技术服务工作,建立科技联系点。二是农业部门对桑园、茶园要做好养蚕、收茧、茶叶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三是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督促农户抓好经济林园培育管护工作,使其早日见效,并为其提供市场信息,使经济林园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4.7 加强能源建设,改变生活燃料以烧柴为主的现状
      把退耕还林结合与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结合起来,帮助退耕农民护林增收。一是把退耕农民的生活燃料由烧柴为主改为用沼气为主,同时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推广“猪沼菜”、“猪沼鱼”、“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药材”等各类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二是开展更新改造省柴灶,以节约能源。三是充分利用镇巴的煤炭资源,以煤为生活燃料。
      4.8 坚持“严管林”,着力培育后续森林资源
      坚持走依法治林的道路,维护林业生产秩序,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强林业综合执法,整合执法力量,提升执法权威。充分发挥森林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大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整治,坚决禁止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征滥占林地,加强林业法制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林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总之,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单凭退耕还林工程本身是无法直接解决八年后怎么办的问题,必须依靠县乡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早谋划、早想招,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增收后续产业,解决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以此实现“国家要绿、农民要富”的目标,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作者简介:刘永祥(1973-),男,陕西镇巴人,大专学历,镇巴县林业工作站站长,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镇巴县 后续 退耕还林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