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时间:2019-04-01 03:31: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然而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无效、负效的现象。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对无效教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无效 教学成因及对策
      无效的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四十分钟内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纵观无效的课堂都有相同的共性:要不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愿参与,要不表面热热闹闹,实质空空洞洞,学生的发展停留在他们原有的起点上,讲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将学生的起点放到了"零起点"上,无效课堂造成的结果就是"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弥补课堂的不足,以牺牲学生的课外发展的时间来弥补自己课堂无效带来的损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结合本人工作实践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的成因以及对策: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造成教学的无效。
      有效教学,首先从我们眼中的目标谈起。都知道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1.2.3.4就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教参上的目标仅仅是个参考,对有些班级有些学生,也许目标难以达成,但对有些班级有些学生,这目标学生早已达成。所以,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本身就是一门学问。细细分析一下我们写在教案前的目标,你看看哪些目标是有效的?哪些仅仅只是摆设?要看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几乎千篇一律--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3.理清文章的脉络……难怪第一课时常常上得千篇一律(我们的家常课)。就以认识生字为例,你分析过所要学习的生字,有几个学生已经掌握了?究竟哪几个需要学习?初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课文对学生来说难读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该如何去突破?追问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些目标定得是多么的空洞!与其说是目标倒不如说没有目标。更有甚者,不去细细分析教材,自己想当然定下了目标,目标确定出现了偏差,可自己还不知道,于是就出现了教学中的"南辕北辙",后面的教学越有效,课堂教学整体越是无效的。
      对策:研读文本,定准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站得远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最终形成稳定的语文素养。站得高些:应该站在课标的高度、全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段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在充分分析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点说就是要有全程的意识和整体的意识!同时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确定具体每篇课文甚至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培养的重点是什么,从而找准起点,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对"语言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作出适当的取舍,因此,目标的确定和取舍上是需要智慧的,更是需要勇气的,不"舍"就不"得"!目标虚化固然要摒弃,目标太多,没有主次之分同样也要避免。
      二、教学程式的僵化,造成教学的无效。
      教学程式的僵化在课堂上体现为教师占绝对的地位,有的知识学生已经会了,但为了执行教案,依旧不管实际不作大胆的取舍。其实教案仅仅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构想,往往会造成与学生课堂实际情况的"不配套",而很多老师都是将学生学习的思路硬性地强拉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路"上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对策:以学定教,彰显主体。
      备课的时候就要有全方面的预设,考虑到课堂上多种可能的发生,考虑到学生间的认知差异。在课堂上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懂的,一定要让学生弄懂,学生不会的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学质疑,抓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教学。要以学生的"学路"修整自己的"教路",这对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这需要智慧的教师打造智慧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动态的,不能无情的用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应学生的思维感情,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无效的环节,使课堂迸发活力,充满灵性,闪耀光彩。
      三、教学内容的泛化,造成教学的无效。
      课程资源开发本来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如语文课:学科特点不明显,异化为思品课、思维课、科学课或者班会课等;或者缺失"语文味",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性,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对策:把准学科特点,不做无用功。
      我们要把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互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能在弘扬人文的大背景下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不能因凸显人文性而完全忽略应有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区优质课比赛井枫屏老师《揠苗助长》就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例如学习第一小节,她先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让学生找一个词概括农夫的心情,再走进文本,看看哪些句子和词语让你体会到农夫的焦急?然后就是让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采用"我读到,仿佛看到农夫 "和如果禾苗会说话,此刻会说什么?这就是超越文本的过程。让学生在"走进去"再"走出来"然后再"走进去"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中"螺旋上升"的过程,最后再通过"焦"这个字下面的四点底仿佛是一把火,正真理解"焦急"的意思,这时候再出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心急如焚、焦急万分等成语,让学生积累。这就是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充分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活动的外化,造成教学的无效。
      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花样多,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放任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对策:形式为实质服务。
      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教学的设计要做到形式为实质服务的要求,这一个教学方式再生动,如果仅仅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而不能给学生认知和能力带来实质的发展,这就是无效的"花拳绣腿",应该坚决摒弃。有些教学行为也许需要一定的课堂时间,但的确对学生的发展有益,那就要坚决保留。
      比如唐爱荣老师的《广玉兰》让学生欣赏广玉兰叶子的环节。她让学生仔细观察广玉兰的叶子,结合自己的观察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这观察的过程也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过程,再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叶片的特点,这实际上是语言的迁移,同时教给了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抓特点写作的方法,这就是方法的指导。教师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叶片的过程表面上是挤占了课堂的时间,实际上这个环节就是必须的有效的,因为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
      "无效"与"有效"之间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分水岭,一个细节的偏颇也许就造成了教学的"无效",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或者生命意义上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深深地研究我们的课堂,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这才是课堂的基本价值追求!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语文教学 课堂 变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