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谶纬之学【浅论谶纬之学】

    时间:2019-02-20 03:21: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谶纬是汉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人对谶纬的批判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纬学,并且对“谶纬”加以界定。   关键字:谶;纬;谶纬;重新审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关于谶纬的经典论述认为“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它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殆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萦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
      在汉人的思想领域里,并不像后世理性昌明之后那样纯粹、高雅,硬要分出二者的区别,其实也仍然是一种“宗经气自理在作怪,即将谶纬中之“谶”,视为低级的迷信,而“纬”,则是“经”的延伸,“圣人作经,贤者纬之”,其实“纬书”,只是相对于经书而形成的一种形式或称呼,而“图谶”,则是纬书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法,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以只有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才更加符合汉代的实际情况,才能揭示出其在思想史上的真正意义。
      
      一、有关谶纬的几个概念
      
      探讨两汉之际的“谶纬”,不可不先对“谶”、“谶书”、“纬书”、“谶纬”这几个概念进行界定。
      《说文》云:“谶,验也。”吕思勉先生说:“谶纬相附,始于西京之末。若徒论谶,则其所由来者旧失。《说文•言部》:‘谶,验也.有征脸之书。’《竹部》:‘谶(签),验也。’二字音义皆同,即今所谓豫言也。……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乃古之遗言也。特世莫知谶(签)谶同字,遂昧其本义尔。“谶”的含义是“验”,引申为能够灵验的预言顶兆,通常指预言吉凶祸福的隐语、符、图、物等。吕思勉先生认为谶与签音义皆同,谓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颇有道理。用语言形式表达称为谶语、谶言、截谣或省称为谶;用符号、图画的形式来表达的叫图谶。
      “纬书”是对“经书”相对而言的。《说文》云“纬,织衡丝也。”“衡丝”即横丝。段玉裁注:“引申为凡交会之称。汉人左右六经之书,谓之秘纬。”
      
      二、重新审视和评论纬学
      
      应当把谶纬作为汉末的社会思潮来加以分析,而不应作为误入歧途的思想垃圾简单摒弃。秦汉两代的思想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谶纬之学,特别是在汉代,谶纬之风可以说几乎笼罩半个思想世界,生在后世理性昌明时代反观那些残存的谶纬语书,固然可以斥之为“虚妄”或“迷信”。
      翻开纬书,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来自术数之学的知识。在纬书中除了实用性的占验吉凶的知识外,还有相当多的天文与地理的知识。如果我们不以现代的“逻辑”、“实验”或“效用”的科学主义观念来强行裁判这两类知识的高下,那么我们应当记住,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里,他们都来自经验与联想,因此同样可信而且合理。
      当战国的精英思想与一般知识在“道术为天下裂”时逐渐分明时,他们仿佛都被当时更为人所关心的人文知识和政治策略排挤到了思想史的“边缘”,而不在思想史的“中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这知识的最后消失,在《汉书•艺文志》中可看到,被统称为“数术”的这两类知识仍然是当时只是的一大门类。可见,“数术”这类技术在汉代即包罗万象,有流产激光,而且使人们普遍接受的知识,他的存在本身就证明,古代思想土壤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么“纯洁”和“高雅”,在他的普遍存在的土壤中产生纬书之学也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事,这些一直处在自然状态的知识艺术虽然本来都出自古代中国的共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土壤,但是在秦汉之前他们却始终处在普遍而零星的自然状态,至少在现在没有看到他又成形的思想表述,然而,当秦汉时代中国思想世界逐渐定形的时候,也激活了这些知识与技术自己原有的潜在的理论思路。古代中国关于“气”、“阴阳”、“五行”的思想已经为它提供了一个归纳与整合的理论,古代中国以北极为天中,天道左旋,地道右行,四象八方、二十八宿环绕的天文知识与地分九州,对应上天,各有分野的地理知识也早已给它预设了一个空间与时间的框架,而古代中国十分流行,在秦汉时代达到鼎盛并得到各家公认的“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感应原则又给这类知识与技术提供了一个把自身连缀为一个经验的系统与网络。
      我们在前面说,掌握着秦汉时期知识与技术的,除了少数只是精英外,还有相当多类似巫祝的术士,他们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朝廷下至村落,而支配秦汉时期的思想与行为的,除了颇具哲理意味的精英思想外,还有相当丰富的、可以付诸实用的经验和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这些本来就以宇宙、社会、人类的同源同构互感的思路为背景的经验,以及在这种经验上形成的知识与技术,渐渐的在思想整合的过程中明确了自身的依据,于是,在秦汉时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说法渐次为上层人士确认的时候,他们终于要攀附具有权威的经典,表述自身的思想依据,开始为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在精英垄断的文化格局中占一块位置而努力,因为它们
      本身就是以天地人合一的天人感应为基本思想的。这可能就是纬书在汉代兴起的缘故之一。
      
      三、总结
      
      对谶纬之学的评价不能理性科学思维和西方观念模式来做出结论。既要注意它的思想性,也要承认其在学术上的正当性;既要承认它对统治阶级的粉饰作用,也要注意其儒家理想主义的成分;谶纬本身既有内容上明显的荒谬性,但同时也有其历史合理性;同样在对其的批评上出发点也相当不同,不能笼统视之……总之,以往的研究中,谶纬在内容与基本特征上都有被曲解的地方,在研究的方法与视角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说谶纬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历史研究中,尤其是在思想史的研究中,必须持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在研究中必须深入其中而不能大而化之,“化约论”、目的论的方法在思想史的研究中是十分危险的。
      
      [参考文献]:
      [l]钱穆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吕思勉. 《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徐兴无.《论汉代对谶纬之学的批判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4]钟肇鹏 《.谶纬论略》江宁教育出版社1991
      [5]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
      [6]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7]徐兴无 《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建构》中华书局2003

    相关热词搜索: 谶纬 之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