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端午节吃粽子来历

    时间:2020-09-08 08:0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篇一: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 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 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 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 《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 229 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 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 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 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 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 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 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 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 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 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 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 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 “初 ”相 同,称“端五”也就如称 “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 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月。又因午时为 “阳辰 ”,所以端五也叫 “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 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 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 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 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 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 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 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 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 “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 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 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 “五”与“午”通, “五”又为阳数,故端午 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 “端午 ”二字最早见 于晋人周处《风土记》: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 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 赛龙 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 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 “诗人节 ”, 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 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 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传说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 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 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 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 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 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 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 展成为龙舟竞赛。

     ?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端午节的传说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 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 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 “龙 ”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 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 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 )竞渡与

     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 “以像龙子 ” 的习俗。

     (三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 “五彩丝系臂 ”的民间风俗,这应当 是“像龙子 ”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传说四,恶日说。

     端午节的传说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 “端午 ”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 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 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 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 《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 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 “踏百草 “斗百草”、“采杂药 ”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 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 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 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 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 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 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 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 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 “龙舟竞渡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 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 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 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 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 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 “龙 船节 ”,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 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 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 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 1736 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 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 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 “角黍 “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 “角 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 “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 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 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 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 “益智粽 ”。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 记》记载: “俗

     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 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 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 “白莹如玉 ”,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 “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 “蜜饯粽 ”,即果品 入粽。诗人苏东坡有 “时于粽里见杨梅 ”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 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 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 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 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 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 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 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 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 爱。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 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 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 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 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 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 “艾绒 ”,是灸法治 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 的 “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更详细内容请参考百度搜索结果 .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端午节 的习俗来历 端午节来历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篇二:有关端午节粽子的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 当年屈原

     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 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 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 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 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 并不是自杀的。

     食品沿革 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 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 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 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 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 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 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 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 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 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 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 腿粽、咸蛋粽等等。

     眼下很多餐饮企业也会在端午节推出粽子产品,并且餐饮企业还会 制作礼盒,方便大家品尝。

     【篇三:端午节的由来 (中英文 )】

     端午节的由来 (中英文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called double fifth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 of the lunar calendar.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s,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autumn moon festival and chinese new year.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 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the origin of this summer festival centers around a scholarly government official named chu yuan. he was a good and respected man, but because of the misdeeds of jealous rivals he eventually fell into disfavor in the emperors court.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 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 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 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unable to regain the respect of the emperor, in his sorrow chu yuan threw himself into the mi low river. because of their admiration for chu yuan,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the mi lo river rushed into their boats to search for him while throwing rice into the waters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

     although they were unable to find chu yuan, their efforts are still commemorated today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 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 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 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端午节风俗习惯

     dragon boat race traditions at the center of this festival are the dragon boat races. competing teams drive their colorful dragon boats forward to the rhythm of beating drums. these exciting races were inspired by the villagers valiant attempts to rescue chu yuan from the mi lo river. this tradition has remained unbroken for centuries.

     tzung tzu a very popular dish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zung tzu. this tasty dish consists of rice dumplings with meat, peanut, egg yolk, or other fil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the tradition of tzung tzu is meant to remind us of the village fishermen scattering rice across the water of the mi low river in order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 so that they would not devour chu yuan.

     ay taso the time of year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fifth lunar moon, has more significance than just the story of chu yuan. many chinese consider this time of year an especially dangerous time when extra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protect their family from illness. families will hang various herbs, called ay tsao, on their door for protection. the drinking of realgar wine is thought to remove poisons from the body. hsiang bao are also worn. these sachets contain various fragrant medicinal herbs thought to protect the wearer from illness.

     风俗习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 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於当时汨罗 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 纪。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 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於汨罗江边 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 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 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 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 -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 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 护人们远离疾病。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 “端”的意思和 “初”相同,称 “端五”也就如称 “初五 ”;端五的 “五”字 又与 “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月。又因午时为 “阳 辰”,所以端五也叫 “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 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 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 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 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 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 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 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 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 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 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 “角黍”、“筒粽 ”,前 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 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 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 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 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 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 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 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 一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 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 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 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 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 俗仍然流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