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高中课堂 [基于对高中课堂“后排生”现象调查的社会学分析]

    时间:2019-05-17 03:16: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理念。但是,当今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却因为部分教育者持有“应试教育”的观念而未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本文基于社会学的视角,结合相关的调查数据分析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高中课堂;后排生现象;教育社会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48-04
      
      一、引言
      
      始于2004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逐步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核心工程,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醒”了僵化的课堂,吹“新”了陈旧的观念,给教学带来了新气息、新机遇。然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和谐教育的进行曲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那就是高中课堂中被忽视的“后排生”。他们或因为生理的原因,个子高大,挡住了个矮同学的视线;或因为成绩落后,拖班级后腿,老师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或行为习惯不良,不利于课堂管理,而被“发配”到教室的“后排区”。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们远离课堂信息源——教师,远离课堂活跃区——教室前排。由于教师有意或无意的漠视,同学有意或无意的忽略,这些后排生长期处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盲点”,最终被遗弃,被淡忘,被边缘化,成为课堂里的“透明人”,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平等意义的“后排现象”,形成了异化于“教育之本[1]”的不和谐教育行为。
      根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而其中占73%比例的学生座位位于教室后排。针对高中课堂中后排生的问题检出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关注高中课堂中后排生的生存状态和透析他们的问题原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新时代召唤新教育的态势中,要寻求对教育公平的新诠释,需要在一个拓展、细化的论域中展开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无疑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现象”提供了一个原生态的研究对象,具备相当的解释力。鉴于此,笔者通过对255名扬州地区的高中课堂中的最后三排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社会学原理来探析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这样的一个“微观教育公平”现象。
      
      二、基于位置环境角度的分析
      
      针对“高中课堂中后排生对自己被安排在教室后排的满意度”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经平均数差异性检验,高中课堂中后排生对自己被安排在教师后排的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后排生对被安排在教室后排持有“不满意”态度的程度最大,约占一半。
      
      通过上述数据调查可以分析出:对于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取决于教师持有的态度,可以将他们分为“被抛弃型”和“被激励型”两类。对于前者,由于部分教师认为他们属于成不了材的学生,他们属于不知道上进的“差生”,他们属于不可教的学生。不可否认,部分后进生的父母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对于子女疏于管理,为此他们的子女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些促进学业进步的优点,如安定有序、奋力拼搏等。为此,教师为了避免他们对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总是把差生放在最后一排,甚至单独安排一张课桌放在教室的角落里,从而使他们处于被疏于教学管理的被动境地,同时也排斥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正常交往。
      对于后者,他们属于原本优秀的学生由于偶然因素而导致了成绩落后。为此,以成绩为标准而将座位分为三六九等的教师认为按照分数的高低编排座位能够激励成绩差的学生。实际上,这种办法属于一把双刃剑。对于具有强受挫心理能力的学生而言,这种“负强化[2]”的心理学手段能够达到刺激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的目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的大小。反之,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以往的优势座位的失去对他们而言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或心理伤害,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恶性循环式成绩落后状态,从而永久性地“定居”在教室的后排位置上。总之,后排生是被排斥与最优化的“教学场[3]”之外的。
      
      三、基于资源获得角度的分析
      
      针对“高中课堂中后排生相比于前排生获得教学信息的程度”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经平均数差异性检验,高中课堂中后排生相比于前排生获得教学信息的程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后排生认为获得信息“少一些”的人数最多,约占三分之二多,认为获得信息“几乎没有”的人数最少。
      
      通过上述数据调查可以分析出:在当前的班级授课制下,让教师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提法,毕竟教师个人的精力是有限度。所以,教师关注的视线常常会落在有发展前途的前排生身上,而不会被后排生的发展要求所牵引。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社会、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标准准则,由于对高升学率的片面追求,教师难以“脱俗”,其教学行为也将变得越来越近视。正是,由于教师对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和前排生不能施予等同的“期望效应[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就不能在教学资源上给予他们同样的关注。为此,后排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获得成就感的机会,这就可能进一步造成他们的厌学,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由于教师教学资源的分布不均会让其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逆反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结果是,这些行为恰恰又进一步地拒绝了他们获得学习资源的积极性,从而丧失了自身提升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体制的一种缺憾。
      
      四、基于等级制度角度的分析
      
      针对“高中课堂中后排生认为自己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所处的境地”的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经平均数差异性检验,高中课堂中后排生认为自己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所处的境地的差异显著(p<0.05),其中后排生对自己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所处的“被动”和“压抑”境地的认可程度都较大,两者约占五分之四多。
      通过上述数据调查可以分析出:一个班级的后排生通常处于被管理的层面,在班级劳动中优先享受到任务分配权,在处理学生矛盾过程中处于逆势地位,在学习活动中缺少自行选择权等。明显地,由于或无形或有形的班级管理制度,部分教师和前排生都自然而然地把后排生放在一个不利的地位。学校毕竟不同于社会单位,一个班级的同学应该都是平等的,但是部分教师和前排生却人为地制造出如此众多的等级性行为来管理后排生。尤其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处于身心健康成型的关键时期,教师所谓的“让后排生为大家服务、让后排生为大家担责”的做法并没有考虑后排生的心理感受。在一个普遍体现“等级制度”的班级中,后排生必然会出现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还有,就教师在高中课堂中对后排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来说,教师没有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5],没有优先于学优生而对后排生采取积极性的评价行为,甚至教师根本忽视了对后排生学习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毫无疑问,这也是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作为一定具有差异性的特殊群体,后排生相比于前排生更需要鼓励、表扬、引导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只有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上可见,后排生无形之中都游离于高中课堂生活之外的。
      
      五、基于文化因素角度的分析
      
      针对“高中课堂中后排生认为自己与前排生的最大不同之处”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经平均数差异性检验,高中课堂中后排生认为自己与前排生的最大不同之处的境地的差异显著(p<0.05),其中后排生前排生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思想观念”,约占三分之二多。
      通过上述数据调查可以分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也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其包含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看法,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也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6]。为此,从宏观的制度文化的角度来看,后排生现象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体系、考试制度与社会需要之间严重的不配套。其实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比如分数等对后排生的压力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由于高中阶段的他们还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从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来看这是非常宝贵的时期,但是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个体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观存在严重的冲突。倘若这个矛盾仅是师生对应关系的话,还好一点。但问题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这批后排男生会进一步地被边缘化,会成为非常反叛的一个群体。
      从微观的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看,后排生现象也是值得教育者警醒的。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7]。无形之中,作为一个“非正式组织[8]”,由于外界的影响,后排生形成的对待学习、对待教师、对待外界的观念是有别于前排生的“正式组织”的,甚至是对立的。这就导致了后排生与社会的需要往往是不对应的,显然这是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体现公平教育中的过程公平,更不利于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内容的深度传授[9]。
      
      六、结言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创建新型的和谐社会。同样地,在教育领域必然存在创建和谐教育和公平教育的必要性。为此,在立足于宏观教育的角度大谈而特谈中国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时,我们正视从微观的角度关注渗透于学生校园生活的课堂上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权力的分配和社会的控制通过课堂资源的分配对学生的发展发生着作用,教室座位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也影响着教育其它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影响着教育过程平等的实现[10]。”由于后排生的座位形成的对课堂资源实际上的不对称占据,相应地,教师对后排生的态度及关注度的弱化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偏见,造成了针对后排生的差异化的不公平的教育行为,这是不容忽视的“微观教育公平”现象。
      我们也深知:在当前的班级授课制下,在当前的对高考升学率片面倚重的教育体制下,不可能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也不可能帮助学生树立针对各种问题的求助意识,以维护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以促进他们健全地发展。但是,进一步地说,对某一问题的关注总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的,相应地,时代、社会的发展也会推动公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但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入探究并非纯粹地依赖简单的、自然的推动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冷静的批判与反思。这种批判与反思首先表现为在特定的领域中展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新审视,教育者完全应该立足于教学生态的实践展开研究,分析高中课堂中后排生处于集体的边缘状态的原因,尽可能地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减少甚至避免后排生因此而受到的伤害,无疑这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0.180.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
      [4]黄志成等.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
      [5]裴娣娜,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8-130.
      [6]仇德辉.统一价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72.
      [7]郑昭明.认知心理学[M].台湾: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159.
      [8]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7.
      [10]风继续吹.小学教学中教育公平研究[DB/OL].http://www.jysls.com/thread-611082-1-1.html.2011.1.7.

    相关热词搜索: 后排 社会学 课堂 现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